日常看診的時候,有很多患者跟我反饋,說自己刷牙時經常牙齦出血,牙齦上還會經常長紅色的包,平時并沒有特別在意,等痛得受不了,一去檢查發現是嚴重牙周炎。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牙周炎大家可能不是特別了解,指的是牙齒的支持組織,比如牙齦,牙槽骨由于各種原因產生了炎癥反應而出現了破壞的疾病,最常見的原因當然就是牙結石的刺激。常言道,牙周炎就是中國成年人后半生永遠的痛,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與牙周炎有相似之處的另一個疾病叫牙齦炎,他們的區別在于「有沒有附著喪失」。累及牙槽骨為牙周炎,不累及牙槽骨為牙齦炎,而牙齦炎可在數周至數年轉變為牙周炎。也就是說等發展到牙周炎,就已經出現了牙周支持組織的喪失。
牙周炎的危害
正常牙齒
牙齦炎
等疾病發展到這個程度,牙齦出血、口臭、牙齒移位等癥狀就會比較明顯。局部可以直觀的看到牙齒顏色、牙齦顏色質地改變,牙齒松動疼痛無法進食,牙齒早失、牙列缺失,沒有及時治療和修復會導致一個區域的上下牙關系紊亂影響進食,進而咬合創傷和被動的偏側咀嚼還可能出現顳下頜關節的問題。
而對于全身情況來說,隱藏在牙周袋內的500多種細菌所含的致病菌株都可能導致全身性疾病。牙周病會增加冠狀動脈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牙周炎的致病因素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牙周的這個問題呢?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牙結石。牙齒表面的食物殘渣會導致細菌聚集成菌斑,然后鈣化就是牙結石了。所以其實在食物殘渣到細菌聚集到鈣化成牙結石的過程,我們還是有機會把他們清理干凈的。
其他局部因素還有:牙體和牙周組織的發育異常或者解剖缺陷;牙位異常、擁擠和錯牙合畸形;牙合創傷;食物嵌塞;嚴重的牙髓疾病;不良修復體和充填體、正畸矯治器;口呼吸等。
全身因素:這個問題有兩個含義,一是牙周病可以是某些疾病的局部表現,二是牙周病可以受到一些全身疾病或不良習慣或整體狀態的影響。常見的全身疾病比如白血病或者其他粒細胞異常或功能缺陷,一些遺傳病(Down綜合征、周期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等);糖尿病等。
而有一些會引起或加重牙齦炎,比如特異性感染(HIV),妊娠,某些藥物(苯妥英、鈣通道阻滯劑比如硝苯地平、免疫抑制劑環孢素等)。另外,抽煙、營養不良、精神壓力等也會對牙周病有影響。
牙周炎如何確診
一般來說,我們接診后,主要的檢查方式是,觀察牙齦質地顏色,探診牙結石和牙周袋的深度,檢查牙齦出血程度,牙齒松動度,很重要的一個檢查就是口腔錐形束CT(CBCT),三維地分析全口及單顆牙的牙周吸收情況。
知貝針對牙周病患者的檢查會有一個標準化的量表,非常詳細的記錄每一顆牙齒牙齦牙槽骨出血松動等情況。
牙周炎如何治療?
既然牙周病的首要因素是牙菌斑,那么治療的核心就是控制菌斑,清除牙結石,控制炎癥。其次我們才談治療其他的局部因素,全身疾病,不良習慣等。比如正畸改善牙齒擁擠的排列,治療齲齒,糾正磨牙,修整不良修復體,及時修復缺失牙,糾正不良的刷牙習慣,吸煙、咀嚼檳榔,咬啤酒瓶蓋等。
控制菌斑和牙結石,分兩個部分,醫生的治療和患者自身的維護。治療主要是對齦上齦下菌斑和牙結石的清理,就是潔治刮治,根面平整,以及嚴重病例可以做牙周手術。部分情況可能配合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凝膠、含漱液或者口服制劑。
除了3-6個月定期復查牙周情況外,必須雙管齊下的就是患者自身的護理。我們見過很多患者,希望都寄托在醫生身上去治好牙周病,每次復診結束還是依舊按照過去的生活習慣和護理方法來維護牙周健康。其實這和把孩子交給幼兒園老師自己高枕無憂的情況是一樣的,我們牙齒需要維護的頻率最高的情況就是刷牙,孩子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環境。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對于沒有接受具體護理指導的或者指導后不能執行的人,做了牙周治療,很快牙結石還是長回來,又重新出現牙齦出血,口臭,牙齒松動的情況又會卷土重來,不僅讓患者質疑我們的治療的專業性,甚至懷疑整個牙齒的潔治刮治是不是騙局,從而導致更多的延誤診治。
最后強調兩句話,洗牙不是保健按摩, 需要專業醫生的技術保駕護航,而且不是想去就去一下的項目,是像根管治療一樣的正規治療過程,只是一個是保護牙齒的支持組織,一個是針對牙齒本身。牙周治療不能完全依賴醫生,必須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