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二次世界大戰內幕真相:(17)蘇軍為何能反敗為勝、扭轉乾坤

1940年,當法西斯德國決心要把蘇聯作為政治和軍事目標,從歐洲清除掉的時候,希特勒設想,在一次為期10周的夏季決戰中,將它一舉滅亡。

促使希特勒作出這種完美設想的依據有兩條:

一是德軍強勁的戰斗力。在前一階段橫掃歐洲的軍事行動中,德軍“閃電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連號稱歐陸最強大的法國,也在德軍的閃電攻擊下,迅速潰敗,所以,德軍的強大毋庸置疑。

二是對蘇聯的輕視。在希特勒看來,蘇聯人是斯拉夫人,他們的經濟和軍事力量自然強不到哪兒去。

希特勒有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他固執地認為,劣等的斯拉夫人不可能在這次大決戰中,戰勝日耳曼人。

1941年6月22日,德國“巴巴羅莎”計劃啟動,開始對蘇聯發動了大規模突襲。

德軍進攻集團軍群由3000輛坦克、60萬輛其他車輛、7000門大炮、2770架飛機、60萬匹馬以及300多萬人組成,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陸上突擊隊。

最初,德軍的戰爭進程幾乎達到了完美的程度,在頭幾個小時中,近千架蘇聯飛機被摧毀在地面,數以千計的坦克和火炮在離開營地之前就被摧毀。

3個星期內,德軍突入蘇聯境內500~600公里,蘇軍損失無數。

7月,德軍發動夏季攻勢,占領斯摩棱斯克,9月19日,占領基輔,接連圍殲上百萬蘇軍,10月,德軍三面包圍莫斯科。

然而,面對德軍的瘋狂進攻,新組建的蘇軍源源不斷地開到前線,拼死抗擊,使德軍戰無不勝的神話在莫斯科城下就此終結。

往后的日子里,蘇聯紅軍逐漸取得了戰場主動權,1942年冬,蘇軍展開反攻,次年,迫使希特勒轉入戰略防御,1944年,蘇軍發起總反攻,終于將德軍逐出蘇聯國土,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國無條件投降。

從戰局來看,最初的半年,蘇聯幾乎要被德國打垮,但是,它不僅沒被打垮,還迅速地強大起來,直至戰勝德國,到底是哪些力量促使蘇聯紅軍在德軍的毀滅性打擊下扭轉了戰局呢?

一、天氣對蘇聯有利

二戰時期流行過這樣一句話:“夏天是屬于德軍的,冬天是屬于蘇聯紅軍的。”這句話道出了德軍心中的苦水,蘇聯太冷了。

冬天的時候,蘇聯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在零下10度左右(即使遇上零下30度的天氣也不足為怪)。

但是,希特勒對戰局的估計過于樂觀,根本沒為士兵們準備足夠的冬衣。

冬天到來的時候,可憐的德國士兵蜷縮在戰壕里,把一切能蓋的東西蓋在自己身上,像一群躺在垃圾堆里的流浪漢。

寒冷的氣溫下,不僅人遭殃,機器也跟著受罪,坦克和其他車輛需要用火烘烤油箱才能發動起來。陷入這種困境的軍隊,自身都難保了,還能持續作戰?

有人會說,德軍怕冷,蘇軍就不怕冷嗎?

是的,蘇聯人也怕冷,就像蘇聯人也會流汗一樣。不過,蘇聯士兵是在自己的國家作戰,對氣候的適應明顯強于德軍。

這個道理就好像一頭北極熊與獅子在北極決斗,北極熊還沒出招,就看見獅子冷得一個勁哆嗦。

二、同仇敵愾、超強的戰爭動員

在非常不利的形勢下,蘇聯把幾百萬熟練工人和工廠的主要生產設備以及其他貴重物資,從國內受威脅的地區轉移到了大后方(烏拉爾、西伯利亞、伏爾加河流域和中亞地區),并就地組織軍用和民用產品的生產。

整個轉移工作,大約需要火車皮150萬節,堪稱史無前例,工業基地的順利轉移,工業生產的恢復,保證了蘇聯軍事經濟潛力的增長。

盡管,蘇聯重工業主要部門生產水平,一直到1942年2月還在下降,但軍工產品的生產,從1941年12月份就已開始增長。德國進攻蘇聯一年后,蘇聯軍工生產不僅得到恢復,并且大大超過了戰前水平,到1942年上半年結束時,1200多個后撤的工廠恢復了生產。

采取這樣大規模的生產力量轉移,其意義難以估量,這項任務的順利完成,使得蘇聯從1942年年底,就能建立起協調的軍事經濟,保證了前線軍事斗爭的需要。

數量巨大的坦克、飛機、火炮源源不斷地運上前線,使得蘇聯紅軍的戰斗力不斷得到增強。

戰爭的最初幾天,隨著德軍閃電攻擊,蘇聯幾十個師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被成建制地合圍消滅。

德軍進攻的前三天,蘇聯紅軍第3和第10集團軍在比亞列斯托克被合圍。在1941年7月10日開始的斯摩棱斯克戰役中,蘇軍損失慘重,30多萬人被俘。

基輔保衛戰前后,蘇軍損失約70萬人,有66.5萬人被俘。在開戰的前五個月中,蘇軍總共損失了官兵330余萬人,后退850~1250公里。

按照戰前德國情報部門的分析,蘇聯陸軍總數不超過200個師,其中只有141個師能用于對德作戰(由于遠東的緊張局勢,蘇軍至少要留40個師在那里防備日本的進攻)。

但是,到此為止,活躍在戰場上的蘇軍似乎并沒有減少的跡象,相反,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在日記中寫道:“我們低估了他們。現在已經發現并確認了360個俄國師!”但是,哈爾德談到的只是蘇軍第一梯隊的數量,還有后續梯隊呢?最高統帥部的預備隊呢?內務部隊呢?

事實上,德國人確實低估了蘇聯軍隊的力量,蘇聯紅軍共有300個以上的師(不包括內務部隊及一些特殊兵種)。另外,德國人對蘇聯人的特殊兵役制度了解甚少,這種制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蘇聯軍隊的數量增加到原來的兩倍。

這種制度可以簡單描述為:在和平時期,每一位師長都帶著兩名副職,其中一人是常規的副師長,另一人只擔當部分職責,他還有另一項秘密職務,第二力量師師長。

師參謀長也有兩名副職,其中一人也有一項秘密職務,第二力量參謀長。以此類推,在團級、營級領導干部中,都有一名副職兼任第二力量的相應職務。

假設有戰爭爆發,師長只帶一名副職,即那個“常規”的副師長,師參謀長、團長、營長也只帶走一名常規的副職,同時他們還帶走所有的士兵,這樣一支部隊的戰斗力并沒有因為缺少幾名副職指揮官而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留在營地的幾名副職指揮官,又形成一套完整的師級指揮系統,其中每個人都自動升為第二力量的正指揮官,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將接收10000名預備役士兵,一個新的師就這樣出現了。

雖然,這個新組建的師戰斗力不如剛開走的那個師,但由于指揮官都是從現役部隊中抽調出來的,所以,整師戰斗力比那種純粹的預備役部隊要強得多。

這種神奇的兵役制度,在二戰中挽救了蘇聯,雖然“第二力量師”戰斗力有限,但是試想,假如在雙方殺得難分難解的戰場上,其中一方,突然多出了一百多個師的兵力,戰場的天平,將向哪方傾斜?

戰爭前期,蘇聯紅軍的巨大損失正是斯大林獨裁統治的產物,紅軍缺乏必要的訓練和先進的裝備,大部分優秀的軍官在大清洗中損失掉了。

受到德軍猛攻的紅軍,缺乏強有力的領導,那些缺乏經驗的軍官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往往機械地照搬書本上的教條,而忽視戰場的具體情況。

斯大林由于對1941年紅軍慘敗感到震驚,開始對軍官們失去了信心。他決心以他個人的智慧來指揮這場戰爭。

在幾次大的戰役中,比如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斯大林的執著讓蘇軍挺了過來。

但是,在其他戰役中,特別在戰爭剛開始的幾個月,斯大林對戰場的誤判讓紅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比如,戰爭剛開始時,他堅持命令紅軍在邊境線附近與強大的德軍進行對攻,結果是以卵擊石,敗績連連。

在嚴酷的戰斗中,蘇軍指揮員和其他人員在政治上得到了鍛煉,戰斗技能提高了。隨著戰爭的進行,紅軍將領們逐漸從失敗的痛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領導方式。

當然,他們仍然會犯錯誤,但他們已經越來越成熟,發展出諸多有效的戰略戰術,紅軍逐漸有能力在不同的氣候與地形下發動對德軍的攻勢,也擅長于出其不意地把大量軍隊和物資集中于戰略突破點上,從而在該地造成對敵人的壓倒性優勢。

斯大林也開始越來越信任他的將領們,開始在紅軍中,施行單一的軍事首長制度,指揮員對軍隊的領導不再受外行的干預,政治委員的權利只限于政治宣傳和鼓舞士氣方面。

除了那些重大的政治和戰略決策,斯大林通常不再直接干預軍隊的指揮。

三、源源不斷的外援

蘇聯在二戰中接受了來自西方盟國的大量援助。盡管蘇聯在戰后的宣傳中一直回避談及這些援助,但是,客觀地說,西方援助是蘇軍取得勝利的重要前提之一。

《租借法案》是美國在參加二戰成為同盟國一員之前的中立時期,為了規避國內法律和維持中立而間接對反法西斯國家進行援助所采取的措施。

1941年6月29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向美國遞交了一份援助清單,清單內容包括三千架戰斗機、三千架轟炸機、兩萬門防空炮和五萬噸甲苯,以及價值三千萬美元的機床和大量槍支彈藥。

美國當局對此清單的回復,比蘇聯外交官所預想的還要熱情,在接到蘇聯方發出的請求之后,美國代表威利斯告知莫洛托夫,蘇聯的訂單將會得到優先處理。

但是,蘇聯當局的這封試探性的清單并沒有得到實際保證,蘇聯代表在和美英代表的談判中,僅僅著重于援助物資的數量,種類和發貨時間。

因為,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且戰局尚不明朗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援助蘇聯的物資,落入納粹德國手中,華盛頓傾向于對蘇聯采取觀望策略無疑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這也能從某種程度上解釋之前為什么美國僅僅做出了承諾,而沒有對具體物資的供給做出任何進一步的保證。

為了能準確獲得蘇德前線的情況,評估進行援助的可能性,羅斯福政府任命哈里霍普金斯作為對蘇外交特使,于1941年7月30日抵達莫斯科,與斯大林就援助事宜進行當面會談。

斯大林明白霍普金斯此行的目的,因此在雙方會談之中,斯大林向美方代表著重強調了蘇聯強大的工業體系,即使丟失了大片領土,也沒有完全喪失生產基礎軍工產品的能力。

除此以外,斯大林還向霍普金斯透露了未來蘇軍總體戰略,他表示蘇聯即將入冬,德國人無法越過由天氣打造的防御工事,等到來年開春之時,就是蘇軍大規模反擊之日。

斯大林對戰爭的判斷,顯然是夸大其詞且過于樂觀,然而,夸大蘇聯綜合國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希望給霍普金斯留下蘇聯仍然擁有抵抗德國的能力的印象,從而確保能從美國政府的手中,獲得重要的物資支援。

霍普金斯回國之后,立刻撰寫了一份此次蘇聯之行的報告,雖然白宮內部對斯大林的描述仍然存疑,但是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堅固防線,給了美國人一些希望。

8月12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共同發表了《大西洋憲章》。當天,兩人聯名向斯大林發出了一封電報,進一步確定了三國聯合分配資源的意向。

1942年1月,美國政府向蘇聯提供了5000億美元的貸款,蘇聯利用這筆錢,在未淪陷的烏拉爾地區重建了軍工體系。

截止到1942年6月30日,英美總共向蘇聯提供了約144萬噸的軍用物資,其中包括了1311架作戰飛機、2010輛坦克以及十萬多的各類槍支,這些裝備在第一時間就投入到了對德作戰前線。

在烏拉爾軍工廠尚未實現完整裝配之前,這些美式和英式裝備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蘇聯軍隊的戰斗力。

1942年10月,羅斯福組建了蘇聯議定書委員會,著手準備對蘇的第二次援助。第二次援助除了軍事裝備外,還涵蓋了大量的民用及食品物資。

此時的英美海軍正在為爭奪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制海權與德日展開激戰,自然無暇顧忌運輸船隊,為了減少損失,英美兩國開始對貨輪進行軍事化改造,并最終在1943年6月完成全部運輸任務。

1943年7月1日,美英等國開啟了對蘇聯的第三次援助,此次援助的物資達到了約460萬噸。在此期間,聲吶和深水炸彈的發展破壞了德國海軍的“狼群戰術”,各條戰線的節節勝利也給英美等國開拓了新的運輸航線。

到了1944年7月,實際交付給蘇聯的物資達到了約580萬噸,此階段的蘇聯展開了全面反攻,同盟國又已在法國開辟了第二戰場,納粹德國只能盤踞在幾個重要地區茍延殘喘,已無法再發動一次像樣的攻勢。

通過這三次援助,西方向蘇聯提供了約1600萬噸補給物資,這些援助

包括:42.7萬輛摩托車輛、1.3萬輛裝甲戰斗車(包括1萬輛坦克)、3.5萬輛摩托車、近1.9萬架飛機、1900臺機車、1.1萬輛貨車、90艘貨船、105艘獵潛艇、197艘魚雷艇、450萬噸糧食和大批原料。

戰爭結束時,蘇聯武裝部隊所擁有的摩托車輛達66.5萬輛。其中,42.7萬輛主要是美國在戰爭期間提供的。

同時期的證據表明,蘇軍裝備的所有車輛中,一半以上來自美國,這些車輛,加上數以千計的機車和貨車,使蘇軍具備了殲滅德軍所需的戰略機動能力和戰術機動能力。

至于西方的(尤其是美國)援助是否是蘇軍戰勝東線德軍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在沒有對蘇聯的戰時經濟作一番詳盡的調查之前,不能得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沒有美國提供的車輛和鐵路設備,蘇軍不可能具備如此高的機動能力,也不會很快贏得1943年和1944年在白俄羅斯、烏克蘭等許多戰役的重大勝利。

長久以來,英美等國對“西方援助”的戰略意義評價過高,認為沒有西方國家的大量援助,蘇聯在二戰中將一事無成,而蘇聯政府又對“西方援助”的作用評價過低,認為這些援助只占蘇聯整個戰爭投入的一小部分。

客觀公正的說法,應該是“西方援助”和蘇聯人民的合力,打敗了德國法西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美國支援下蘇聯贏下二戰?
二戰蘇德戰爭,美國為何持續對蘇聯提供物資援助?對雙方都有利。
華沙起義后,波蘭義軍遭德軍鎮壓,蘇軍一河之隔為什么見死不救?
二戰中哪場戰役讓百萬蘇軍的66.5萬人成為俘虜?
非常時期不采用曼施坦因計策注定失敗,一向瘋狂膽大的希特勒關鍵時刻卻出奇冷靜而膽小
此人幾句話,竟讓百萬蘇軍被圍殲,65萬被俘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滁州市| 闽清县| 新化县| 岗巴县| 荣成市| 奎屯市| 凌云县| 彭水| 洛南县| 济南市| 广河县| 永兴县| 大庆市| 宽甸| 木里| 怀安县| 湘西| 本溪市| 汤原县| 当涂县| 镇平县| 双牌县| 东阳市| 丽水市| 甘孜| 平乐县| 大悟县| 滕州市| 星子县| 海伦市| 都匀市| 巫山县| 永州市| 环江| 虞城县| 朔州市| 西和县| 那曲县| 石首市| 富裕县|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