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欣賞:晁補之寫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后,不久便與世長辭
晁補之,字無咎,號歸來子,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中,最早與蘇東坡相識的,但是也因為是蘇東坡的弟子,在北宋“新舊黨爭”中多次受到打擊。仕途的坎坷,憤怨抑郁的心情,凝聚于晁補之的筆端,抒之于詞章之中。公元1110年,晁補之到泗州任職,在那里他度過了人生最后一個中秋,并寫下了這首詞《洞仙歌·泗州中秋作》,這也是晁補之的絕筆之作。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閑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云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秋千頃。這是一篇寄景抒情的佳作,通篇都是在寫賞月,表明了作者從此不求功名,忘情仕途的決心。夜空像茫茫的碧海無邊無際,一輪明月穿過云層,像一面金鏡飛上碧空,金色的光輝照亮了天上人間。將明月比作一面閃耀著金色光輝的鏡子,既表現其明亮,又顯示其皎潔。這里用一個“飛”字,將月光瞬間灑遍大地的景象描寫得動態十足。在這里,永夜、閑階、涼露、寒蟬等事物,都是代表了月夜的靜寂清冷,涼意無限,幽悵寂寞,表現出作者孤寂的心境和萬千的感慨,流露出作者對美好月色的珍惜和眷戀。作者用“神京”代指京城,用“藍橋”代指蟾宮月窟。京城離得非常遙遠,倒是這一輪明月與人相伴,對人更加親切。一句“神京遠”,將世態炎涼、宦海沉浮,屢遭被貶的凄婉哀嘆隱隱道出,而作者如今并不在意這些沉浮榮辱,功過是非,只是沉浸在月宮仙游的奇妙幻覺之中。水晶做成的簾子高高卷起,云母屏風已經打開,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內,宛如浸潤著佳人的淡淡脂粉。
詞中的卷簾、屏開,都是為了使月光灑滿屋內,表現了作者對明月的喜愛。月光和脂粉相融合,使人分辨不出是人間還是天上而融為一體。作者展開奇妙的想象,他沐浴在美妙的月光下,恨不得將如銀的光輝倒在酒杯中,直到拂曉時連同流霞全部飲盡。
月光本來是無形的,作者卻賦予它形體,要把它倒入酒杯中,和“流霞”一起痛飲,真是奇思妙想,不是清新脫俗、飄飄欲仙之人,難以想象出如此豪放灑脫的情形。在室內賞月,作者仍然覺得不夠盡興,他想像古人那樣,帶著一張胡床,登上高高地南樓,從高處俯視籠罩在月光之下,像玉一樣的人間,欣賞大地上無限的清秋素妝。
結尾的豪放之語,表明作者的內心亦在超凡脫俗,達到一片空明。這首詞從天上寫到人間,又從人間寫到天上,天上人間渾然一體,境界寬闊,想象豐富,詞風雄放,與蘇東坡的詞頗有相似之處,是一首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傳唱的佳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