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后宮劇中??吹侥澄粚m女因為生出皇長子而飛黃騰達,這就是典型的“母以子貴”。中國古代還有一種說法是“子以母貴”,兒子因為母親地位尊貴而在皇位或爵位繼承上排在前列。到底哪一種說法對呢?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句話最初的出處。《春秋公羊傳》:隱(公)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公)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這里講述的是春秋時魯國的故事。隱公與桓公同為魯惠公之子,都不是嫡妻所生,但是“桓公的母親為魯惠公媵妾中地位最尊者,因此桓公貴于隱公。所謂“子以母貴”,正是指兒子按母親身份的尊卑排定繼承的次序。因此隱公雖年長于桓公,又有賢能之名,仍因母卑而不得立。嫡長子繼承制是封建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嫡長子繼承制的繼承順序圖
一般大家都說中國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正確的說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嫡妻(正妻)同一時間只有一個,皇帝也是一個皇后多妃子制。正妻生的兒女為嫡子女,妾所生的兒女為庶子女,嫡子地位高于庶子。嫡長子繼承制簡單說來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
簡單講就是,你母親是皇后,你母親生了兩個兒子,你是老二,大家都是嫡子,即使你更出色,但是你大哥出生比你早,所以必須先立你大哥為太子,就算你大哥智商有問題也必須立他(例如歷史上著名的傻子皇帝晉惠帝司馬衷),這就叫立嫡以長為先。你想要當皇帝就得等大哥死了,或者被廢才能輪到你。簡單講就是,你排行最小,你的哥哥們比你早出生好幾年,但是因為你的母親是皇后,而你的哥哥們是嬪妃生的,所以立太子必須先立你,因為你的母親身份最尊貴,子以母貴。在“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下,還出過一個經典案例。商紂王有兩個同母的哥哥,長兄叫微子啟。紂王的父親帝乙想立微子啟為太子,但有大臣據理力爭,說:生微子啟時商紂王的母親還只是側妃,生紂王時其母為正妃,有正妃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側妃的兒子為太子,雖然是同一位母親。最后由商紂王即位。所以,古代一般是“子以母貴”,母親的地位顯貴可以使得她所生的兒子地位更尊貴。
那“母以子貴”是不是就不對了呢?自然也不是絕對的。
一般立的繼承人都是嫡長子,若嫡長子被廢或死了,接下來的繼承人也是嫡子,但是如果正室沒有兒子,那就庶子就有機會成為繼承人,特別是在只有一個兒子的情況下,那這個庶子的母親自然就“母以子貴”,翻身做主人了。“母以子貴”最典型的例子是漢文帝劉恒的母親薄姬,薄姬本是宮女,懷孕生了劉恒,因此翻身受封嬪妃,后來機緣巧合之下,劉恒成為了皇帝,薄姬就成為大漢朝的皇太后,而且因為兒子漢文帝的卓越成就而青史留名。
如果非皇族的普通人,那就完全看兒子的本事了,有很多庶子自己能力強,自然就會給自己的母親長臉,很多妾室就因為生了有出息的兒子而一朝翻身,母以子貴!
比如大名鼎鼎的袁世凱,就是庶子出生,后來過繼給叔叔。袁世凱飛黃騰達后,他的生母自然就地位尊貴了。但是,這些地位都是在外面的,在家族內還是論嫡庶的,即使袁世凱當時貴為北洋大臣、直隸總督,他生母死后,他想讓母親進家族祖墳與父親合葬,卻被家中的嫡子二哥袁世敦堅決阻止了。袁世凱也沒辦法,只好給母親另選墓地,風光大葬,然后和袁世敦斷絕往來,再也不回老家項城了。當然,這也是袁世敦與袁世凱前期有矛盾導致,一般家族出了這么大的官,他肯定在家族內部會有很大的發言權。但是,這個極端案例說明,宗族內部最終還是以嫡庶論地位的,哪怕庶子在外面做了多么了不起的官,宗族內部事務還是嫡長子說了算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