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開封,就會想起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它是中國古代一幅彌足珍貴的社會民俗生活長卷,畫中反映了開封作為中國北宋時期都城的社會生活、市井風情和城建格局。
有趣的是,千年前,張擇端把它從現實搬到了畫卷,千年后,開封人又把它從畫卷上搬到了現實。坐落在開封城風光秀麗的龍亭湖西岸的清明上河園,占地600余畝,是依照《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按照1:1比例建造的大型宋代歷史文化主題公園,復原再現了《清明上河圖》所展示的宋都東京的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園每天上午九點開園,屆時在迎賓門有隆重而熱鬧的開園盛典,頗具儀式感。為了占據最佳觀看拍攝的位置,我們很早就來到了大門口。雖然天冷風大,手都凍僵了,但也堅守不移。
九時正,擂鼓喧天,皇家儀仗,開封府尹包拯領文武百官快步而出,護衛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環伺左右,包大人口宣圣諭,恭迎嘉賓入園,共享人間歡樂!
走進大門,迎面就是《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的雕像,這位藝術大師手捧畫卷,凝視遠方,炯炯的目光仿佛是看透了千年的風云變幻、世事滄桑。
雕像的正后方是漢白玉的巨型浮雕《清明上河圖》,全長33.32米,高2.23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幅《清明上河圖》石雕,與原圖一樣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畫中既有巨商富賈,也有街頭小販;既有城樓虹橋,也有行舟路人。把數百個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市井生活描繪得淋漓盡致。真是一卷長畫傳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
自此,我們開始漫步在這卷長畫中。汴河,為北宋南北貫通的大動脈,東京碼頭,舟船云集,再現三千八百米汴河,一展半園碧波滿目情,映射著汴梁城的華麗倒影。
百舸爭流千帆在,大宋漕運通九州。漕運船隊遭遇危機之時,包大人及時出現,主持公平正義之道,為民作主。實景演出“包公巡視汴河漕運”引來一片喝彩聲。
汴河之上,一橋橫跨,形似彩虹,這就是被列為中國十大古橋之一的虹橋,也是《清明上河圖》中的標志建筑,同時也是清明上河園中的一處主要景觀。因汴河水勢湍急,行駛稍有不慎,船觸橋墩即致舟覆人亡,于是宋人創此無墩橋,上可走馬過人,下可載貨行舟。此種橋式為宋代的優秀創造,也是橋梁建筑史上的光輝范例。
汴河兩岸繁華熱鬧,虹橋左右商鋪林立。旁有一店,上書“十千腳店”,店名“十千”從曹植詩:“我歸宴平樂,美酒斗十千”而來。宋時,酒店有正店和腳店之分,正店是指規模較大,能自行釀酒的店;無力釀酒,只能向正店批發用來零售者稱之為腳店。當時,東京正店有七十二戶,腳店不能遍數,這些小酒肆成為了市井百姓飲酒的好去處。
酒店門樓前的裝飾被稱為“彩樓歡門”,它的作用相當于今天的霓虹燈。門口的欄桿叫“拒馬叉子”,本來是專門在迎接皇帝圣駕時,為了防止牲畜撞到墻上而設置的,后來演變成了一種習俗性的裝飾品。彩樓歡門,是東京特色,也是酒店的專用裝飾,“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br>
溜達著到了勾欄瓦肆。這是大宋時期平民百姓找樂子的地方,集中了身懷絕藝的市井奇人,收羅了精彩紛呈的民間絕活,驚險、好看的絕技表演盡在這里。還有兩千年來猜不透看不穿,百思不得其解的古代幻術,無中生有,平中見奇;構思精巧,出神入化。只有親眼目睹才能相信這一切。
東京食坊,是吃貨們的天堂。在這里可以品嘗到開封的各種風味小吃,名揚天下的灌湯小籠包、胡辣湯、杏仁茶、羊肉燴饃等等。還有開封特色的涼粉,人說“不吃開封的炒涼粉,就等于沒有來開封?!?br>
園中的工作人員、小商小販們,皆身著宋朝的服飾。這些都讓我產生錯覺:仿佛一秒穿越回東京汴梁,體驗“我在宋朝的一天”。
對岸,一座巍峨的城門,就是上善門,它是《清明上河圖》中濃墨重彩描繪的標志性建筑。復原的城門高21.6米,門洞就高達8米。城樓上,金碧輝煌的彩繪更顯示出它的輝煌與壯觀,人們稱贊它“勾梁畫棟,氣宇不凡”。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連建筑也要分三六九等。從上善門的宏偉氣勢,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地位。
一門隔城鄉,登樓望全城。在《清明上河圖》中,上善門既是出入開封的重要通道,又是城市和鄉村的分界線,恰好把城內的繁華建筑與城外沿河街市一隔為二。
過了上善門,進了京城,那座生意興隆、繡旆高招的酒店叫做“孫羊正店”,它是《清明上河圖》中又一處點睛之筆。前面已經介紹過正店和腳店的區別,正店能自己釀酒,而腳店不能釀酒,它賣的酒都是從正店里批發而來的。所以正店通常是指那些資金雄厚的大型酒店。據記載,孫羊正店稱得上是北宋時東京72家正店中的佼佼者。
孫羊正店餐飲設施齊全,集中了北宋時期的飲食精華,有宋代小吃、宮廷御宴等。我們中午就在此就餐,也感受一番宋代正店之風采。
孫羊正店對面是王員外家。員外是古代退休官員的通稱。北宋時開封的流動人口很多,客店多得數不勝數,一些當官的人也爭相經營。
抱得美人歸,坐擁百萬財,人生得意,莫過于此。此刻京城首富王員外正在繡樓為女兒招親,樓下人山人海,被王小姐繡球拋中的乘龍快婿換上喜服登樓拜堂,頃刻擁有萬貫家財,如花美眷,怪不得新郎都樂呆了,樓下吃瓜群眾一直在吆喝,最終以大家瓜分喜糖結束。
怎么游客都一窩蜂地往校場跑?原來一天兩場的大型實景馬戰演出《岳飛槍挑小梁王》即將開始。忠肝義膽的熱血男兒,“精忠報國”不敢稍忘,這一年的武舉科考,岳飛成為傳奇,從此踏上“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衛國征程。
演出以戰馬、炮戰、飛箭,全景式的電影表現,到處彌漫的戰火硝煙,讓人真實回到千年前的宏大古戰場,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極度的心靈震撼。
看完演出,走到了九龍橋。這是清明上河園最高最長的橋,因跨度太大所以采用聯拱結構修建,它不僅方便了過往行人,也為后人留下了一座藝術精品。
橋下七孔,俗稱“七孔橋”,正式名稱為“九龍橋”。橋中央主干道上,兩坡拱鑲了四塊刻有盤龍浮雕的大青石,每塊青石上均刻有九條龍。九是陽數的至尊,龍是萬物的至尊,取的就是這“至尊至上”,“至圣至陽”之意。
有河必有橋,清明上河園內橋梁林立,磚、石、木、平、拱、吊,形式多樣。
雙亭橋,取北宋畫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亭橋之意,仿南宋墨客夏圭《溪山清遠圖》橋亭之形。中流設吊橋一座,打開時,橋下供船只通行;閉合時,橋上供行人來往。吊橋左右蓋瓦亭兩間,為南北客人遮陽避雨,故曰“雙亭橋”。
水上,水心榭,四面臨水,一橋相連,顯得通透空靈;榭頂玲瓏,梁柱纖秀,清麗雅致仿若出水芙蓉。
水心榭后的臨水大殿由宣和殿、宣德殿連理而成,兩殿造型一致,融為一體,遠觀似城樓,近看如皇宮,巍峨莊重,偎依而立,如同一對在水邊私語的愛侶。兩座大殿在宋代是男賓、女眷的兩個大包廂,與水心榭聯結起來,就是一個功能考究的皇家歌劇院。每天這里都絲樂緲緲,輕柔婉轉,自有一番水上飄逸的百轉千迴。
與之遙相對應的拂云閣高31.99米,雄健端莊又不失雋秀舒展,是園內最高的建筑,明四暗三結構,三層紅樓迤邐而上,四檐金瓦熠熠生光,聳立于連天碧波之間,一見之下頓起登臨之意。
取名“拂云”,有兩層含義:一是觸摸,明示此閣高聳,輕拂白云;二是清潔,又暗含“吹拂紅塵煙云,洗出清明世界”之意。據說當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被列為神品后,就曾藏在這高閣之中。
現在拂云閣里是德莊陶瓷博物館。宋代有最輝煌的美術工藝代表,就是瓷器。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后的。北宋官窯,以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和宋徽宗對中國陶瓷藝術精絕的追求而卓然于世,光照天下,素有“王者之瓷,社稷神器”的盛譽。
皇家園林內,獨辟小院,九脊殿頂,四合布局,中軸突出,主次分明。出名“四方”,乃指“君臨四方”的顯赫地位和帝王氣度。國外使臣、商賈們應召來苑,先在此地,經禮儀官指導演習行宮覲見禮節,然后等候召見。
如今游客可以在這里親身參與大宋科舉考場的場面。著古裝、入號舍、答考題,品位考試之苦澀艱辛、享受中榜之歡欣鼓舞。
四方院的對面是"大宋游藝"處,游客可以在這里玩一玩投鏢、射箭、爬繩、鉆圈等,體驗一下宋朝游戲的樂趣。
在清明上河園,最不能錯過的就是全天候的精彩演出,從早上九點開園,到晚上十點閉園,每天都有三十個節目,七十多場演出,全新演繹盛世的激情和狂歡。關注景區公眾號,查閱電子節目單,可以從早看到晚。
我拿著手機,對照節目單,從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去追逐一場又一場的演出。
骷髏幻戲圖,是宋代畫師李嵩創作的絹本設色團扇畫,畫面是一個流動的提線木偶藝人的一場演出,讓人對畫面當中的表演技藝產生了強烈的思索,畫面中,大骷髏是如何操縱小骷髏進行表演的,至今仍是一個迷。
木偶戲???,真人秀提線木偶不常見。真人秀更柔美、更飄逸,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有著戲曲的古韻,怎一個美字了得!
華亭清池之內,木偶一舉一動妙合音律起伏,一出一幕講述人間歡樂,重拾失傳已久的中華絕藝,精彩絕倫的水上木偶戲,驗證一個千年夢尋。
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每天一場的“大宋·東京保衛戰”。離開演時間還老早,四周就擠滿了觀眾。這是一場關乎北宋存亡的戰役,這里有無數熱血男兒為了保衛家鄉,拋頭顱,灑熱血。八百余年后的今天,在盛世畫卷里,上演著最震撼人心的東京保衛戰,重溫那一段金戎歲月,喚起現世安穩的人們內心最深的愛國之情。
現場的聲、光、電、火極具沖擊力,各種特效運用得淋漓盡致。我坐在第一排,爆炸就在眼前,震起的水花都濺到了臉上,仿佛親臨烽火古戰場,令人血脈僨張。
清明上河園不僅以1:1的比例,氣勢恢宏地再現了《清明上河圖》,園中的建筑可在《清明上河圖》中一一覓得,而且用巧妙的創意把歷史活化,入目之處俱是宋代民俗風情和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徜徉其中,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走進了一幅活動的歷史畫卷,令人有“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的時光倒流之感。
原計劃在清明上河園從早呆到夜的,但因為前一天下雨調整了行程,而當天還要趕到商丘永城,只得放棄清明上河園的夜景和晚間演出。旅行永遠是有遺憾的,正如人生,只不過旅行可以重來,人生卻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