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林,男,1953年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原任北京市平谷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理事,野草詩社社員。師承著名書法家王友誼、倪進祥、佛濤先生。
藝 道 從 容
記北京書協理事、平谷區書協名譽主席、原平谷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振林
白水
平谷城東南方向八里許,有一座無名小山,山頂現存一古塔,名為“文峰塔”。據考證,此塔始建于明,清道光24年重修。六棱實心,共分三層,通高8米。
中國古代許多地方都建有文峰塔,如安陽文峰塔、洛陽文峰塔、許昌文峰塔等等,其意大抵是佑護當地多出文人雅士,或做為本地文風的象征。平谷文峰塔是境內現存唯一一座古塔,1998年列入平谷新十六景之一,命名為“文峰塔影”。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中華詩詞》社編委蔡世平先生曾賦詩云:
讀破人間萬卷書
耳邊方覺慧風呼
夢中生出裁春手
欲摘文峰塔頂珠
此詩一語道破了平谷文壇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興盛氣象。
論及平谷文壇的興盛,其內里蘊含著文學、書法、繪畫、攝影、音舞、戲劇等諸多脈絡,而凡此種種藝術領域,又以書法為最,譽為平谷文化的“裁春手”,摘得了文峰塔頂之珠,實不為過。
平谷書法領軍人物當推全國篆書大家王友誼。而慧風呼過,又不得不提及另一個特殊人物,它就是原平谷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振林。
振林先生為官久矣,擔任過平谷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城關鎮黨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長、區委副書記等許多重要職務。然盡管崗位多有變化,官職屢有升遷,卻有一份為藝的執拗,常伴心間,不離不棄。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由振林先生首倡,邀若干知已,在平谷就成立了第一個民間文學組織-----“清風詩社”,從此藝道仕途兩條線,交叉蜿蜒前行。他寫清麗的詩歌、也添婉約的詞牌,更時常以潮潤的筆調,把一絲淡淡的傷感揉入散文的篇章。
暑去寒來,一晃三十載,一部《悟美集》當做了詩歌的概括。他自己或許并沒有想到,藝壇還有一支手,正在向他召喚。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間,中國野草詩社舉辦沖擊國展書法培訓班,著名軍旅書法家倪進祥先生任該班主任。在他的熱情關心引導下,振林先生開始邁進了學習書法的門檻。
振林先生習書還接受了當代著名書法大家沈默先生的指導。
沈先生講:“習書道,要講方法。要求選準與自己審美趣向相吻合的一家碑帖,要在讀帖上下功夫,在理解的基礎上,注重把每一個字吃透而忌貪多。要讓大腦信息實現與古人靈魂的溝通,進入古人的書寫創作狀態,才能寫出有古人神韻的作品。才能出神入化,創作出上乘之作。”這些道理如域外清風,給他以深深的啟迪。
振林先生遍覽書法百家,最終所選擇的就是《曹全碑》。
《曹全碑》筆法秀潤遒勁,氣質外柔內剛。在結構上疏朗平整,舒展奔放,開張流暢,含蓄穩健。在風格上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秀美之中蘊含豪氣。這些特點無不與王振林的審美追求高度吻合,因而很快沉湎其中,在反復地臨習和不斷的集字創作中,體會著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樂。
為了更好地學習書法,不久,他又正式拜平谷藉篆書大家王友誼先生為師,在享受著其習作能及時得到精確指點的同時,亦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書法藝術的深造。
至2009年,振林先生連續兩年參加了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在北京本部及平谷區舉辦的書法培訓班;2010年,他又參加了清華大學美院舉辦的為期十天的書法培訓班,較快地掌握了“曹全碑”的字形結構,從而基本具備了進行作品創作的能力和條件。
自2008年5月,他從創作 “喫墨翰茶聽琴讀畫,吞云臥露登月擔風”為內容的第一幅楹聯作品獲獎開始,參加全國書法大賽多次獲獎。
2008年,振林先生加入了北京書法家協會,2009年,被選舉為北京書協理事,2011年,他加入了中國書協。
他在藝術上只所以能夠有較快進步,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有著較好的藝術感悟能力。這一點猶為關鍵。任何一門藝術,老師能夠直接教會的東西永遠是有限的,師者說到一,天性靈慧的學者則能感知到三或五,是謂舉一反三。二是勤于思考。振林為官多年,善于邏輯思維,縝密的思考運用于領悟書道可謂駕輕就熟。三是詩人氣質。古往今來,但凡書法大家,無一不具備詩人氣質。從王曦之《蘭亭序》到米芾《蜀素》、《苕溪》,論及書法藝術自然是已臻化境,而其自做的詩文更是傳誦千古,正所謂詩書一體。應該說,具備詩人氣質不一定成為書家,但是凡書法大家肯定具備詩人氣質。
詩人氣質在王振林身上有明顯的體現,他不僅給自己的書法作品風格確定了“筆下春花韻,書成秋水神”,這樣美好的形象追求目標,而且要求自己,除為別人書寫有特定內容要求的作品外,自己創作的書法作品,一般要求自創書寫內容。書寫自己創作的詩詞、聯語、警句等。他為自己書房自題聯語:“開卷深知書有味,臨池頓覺筆傳神”;他參加中國書協和大慶書協聯合舉辦楹聯書法大賽,他自撰楹聯:“鐵人風范千秋頌,大慶精神萬代傳”;他參加平谷書協主辦的“上元雅集”,書的是自家“詠平谷桃花海”的詩:“花海無涯紅滿地,春風有色綠群山,游人何故如潮涌,向往桃源在覓間”。老師的老母親去逝,他書送自撰“地悲無語,痛失慈善郝家母;天喜有知,升座清靈菩薩尊”的挽聯以寄哀思。
書家書寫自做的詩文,這是書法的本源。書家可以不理會這個本源,而以此為追求的書家必然有著高雅的品味,有獨到的見地,有深刻的意識。這樣的書家即使還在他未成為書家的時候就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
振林先生已經退休了。仕途休止,藝道正寬。對于書法,他在隸書的基礎上,又開始涉獵小篆及行草。尤其是小篆,經過幾年的磨礪,已呈線條圓潤、婉通,結體均稱、端莊,氣息靜雅、沖和的格局。對于詩文,有一部《悟美集》了,第二部是散文,名曰《守真集》;第三部是詞選,名曰《上善集》,均已付梓發行。
藝道也并非一條線,是個復雜的工程。振林先生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穩步前行。既然已經從容地走來了,那就繼續從容地走下去吧.
2015年11月5日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