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認認真真看完一本書,是什么時候?
前幾天,看了一組關于各國每年人均讀書量的統計數據:
第一是以色列,人均64本;第二是日本,40本;隨后是法國20本、韓國11本;而中國是7.49本。
而在這7.49本中,紙質書占4.65本,電子書占2.84本。
假設拋棄掉教科書和電子書,有人認為,國內人均讀書量不到4本。
其實,這個世界上,應該再也沒有比看書更劃算的生意了。
那些人生中讓我們苦苦思考著的難題,大部分都已經被人解決了,并且寫成了書。
如果你感受到迷茫、焦慮,看不清前方的路。那不妨拿起書,看那些厲害的人,給出了怎樣的答案。
道理我們很多人都懂,但調查呈現的人均閱讀卻又是如此之低。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問題:我知道讀書很重要,但真的看不進怎么辦?
為什么看書這么難?有沒有解決辦法?
下面我就來進入今天的主題,「拿起一本書,到底該怎樣吃下它?」
1.買書很容易,看完卻很難
我想大家可能多少都有過這樣的問題,買了很多書,放在讀書清單中。
但清單里的書,卻怎么也無法讀完。
買書1分鐘,放書1整年。始于渴求,止于行動。
2.一打開書就眼皮打架
一看書就想睡覺,特別是有一定難度、相對晦澀的書籍,更是可以起到催眠的作用。
在大學里時,不少的同學都曾談論過,自己是如何用高等數學微積分,來當睡前的安神讀物的。
想一想我們在深夜里追劇的畫面,眼皮打架,用意志力支撐著瞪大雙眼,也要繼續看下去的時候。
為什么一到看書,就變得截然相反了?
3.興致勃勃打開書,剛看了兩段,拿起手機回個信息,看條推送……于是時間又荒廢了
想一想我們小時候不愿意寫作業的樣子,是不是非常的相似?
記得寫作業最痛苦那會,手里拿著筆,耳朵會偷聽屋外電視機的聲音,或者走出房間去倒杯水,上個廁所。一兩個小時過去了,作業其實只寫了十來分鐘的內容。
我們長大了,沒有人第二天會檢查我們看書的內容,但是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從電視機變成了資訊更廣、更能刺激我們大腦的手機。
專注看書,好像變成了大家都難以完成的心愿。
4.邊讀書邊標記,重點都劃了,但是關上書,內容卻沒記住多少
一邊讀書,一邊對書里重要的內容做標記,我想是很多人的讀書習慣。
而讀完了一本書以后,通常大家都會對書中的內容產生模糊感,甚至是其中的觀點和案例,都會變得不怎么清晰。
看完了以上4點,大家有沒有中招?是不是感覺看書也像是打boss,越來越不好打。
這里給大家加油打氣,別害怕,繼續看,戰勝boss的秘訣在后面。
1.別總想著看完它,試著從偷看開始
首先,我們拿著一本書,別總想著什么時候能看完它。
因為看完是種目的性特別明確的心理暗示,通常只有在看完的時候,才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回饋,而看書的整個過程,沒有及時滿足。
而如果我們一開始的心理預期就是,'偷偷看一眼吧。只看一頁,只看一分鐘,甚至就只看一個自然段。'是不是非常容易被滿足?
想想少年時代的我們,偷偷看了一眼自己喜歡的某個東西,或是某個人,心中的那份滿足感。
你會真的只看一眼嗎?
當然不會。
其實我們看書也是一樣,這里為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微習慣。
作者斯蒂芬·蓋斯曾經是一個胖子,一個不學無術的宅男,但是兩年后,他變成了健壯的健身達人,實現了讀書和寫作量指數級的增長。
他的成就是通過微習慣來實現的,那個微習慣是'每天一個俯臥撐',他稱之為一個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方法。
我們可能會懷疑,真的'每天一個俯臥撐'就有用嗎?
實際上,如果你也堅持做了,那么答案是肯定的。
微習慣的要求就是,目標一定要小,小到你可以輕輕松松、毫不費力地完成它。因為一套習慣系統的建立,需要時間、信心、意志力以及滿足反饋。
這些一系列的因素,如果在一開始就只盯著最終的目標,這就非常像在起跑的時候,就在你的跑道上立了一座大山,讓人望而生畏。
如果一開始只是一步臺階、一個土坡,相信你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它。
我們從來不會因為簡單,而畏懼探索。
所以從拿上書,只看一個自然段、只看一分鐘、只看一頁書開始。
我們將會發現,看書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從一分鐘到兩分鐘,再到五分鐘、十分鐘。
目標就在那里,除非我們倒退,否則它只會越來越近。
抓住微習慣,從只看一分鐘開始。
2.一邊看書,一邊刷手機?排除干擾,從開始前就應該做好
從智能手機普及開始,人們就被手機綁架了時間。
不僅僅是看書會被手機影響,吃飯、上廁所、行走等等時間,都在被手機擠壓和瓜分。
點開手機看的時候,那種感覺是成癮的。
比如我們發了一個朋友圈,總是會去看看,有5條贊了、有3條評論了。過一會又會忍不住再打開來看看,又多了2個贊。
所以當我們看書時,最好就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把手機這個強干擾因素的物品靜音,放到不會影響我們的地方去。
3.看書劃線,劃的到底是重點,還是滿足我們自以為學習的滿足感
一位老師站在講臺上,清了清嗓子,威嚴地喊道:'認真點!認真點!我說的都是重點,都是考點!你們在書上劃下來!'
這個場景不陌生吧?
不管是哪一個科目的老師都用這種學習方法,而我們也是用這種方法在求學路上一路走過來的。
但實際上這樣的學習方式,非但不利于我們的學習,反而是打斷學習完整度和連續性的壞習慣。
先把這本書,整體大略看看,保持連貫的閱讀性、完整性,才是我們想要進行下去的必要條件。
我們看劇的時候,老媽在身邊問長問短,而且非要得到你的答復。
你在開車的時候,另一半在旁邊東指揮西指揮,總是干擾你的開車習慣。
你在玩游戲的時候,女朋友總是跑進來,一會讓你做清潔,一會問你愛不愛她……
我想你的體驗一定會是非常差勁的。
那么放到讀書這件事上,也是一樣,因為看書需要整個過程的完整與連貫性。
講到這里不得不提一個概念——心流。
什么叫心流呢?其實用一句話簡單的概括就是,通過深度專注做某件事情,而達到的幸福感。
所以,專注是一個異常寶貴的體驗和能力。
我們不要人為去給自己制造障礙,更不要頻繁打斷干擾自己。
我們不妨先完整讀一遍,劃重點這種事,可以留著第二遍重溫的時候,再去進行。
1.這本書解決了什么問題?
任何一本書,都會有一條核心主線。
我們讀書的時候,應該先對書提一個問題:這本書要解決什么問題?
這個問題是整本書的骨骼,所有的案例、觀點、邏輯支持解決這個問題。
2.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書里提供了什么方案?
比如像《OKR工作法》這本書,作者克里斯蒂娜·沃特克講了一個創業公司小團隊的故事。這家小公司通過OKR工作法,不斷將公司推上正軌,解決掉了一個又一個之前看似毫無可能解決的創業問題。
3.讀完這本書,我們得到最大的價值是什么?
其實談論書籍的價值,就是談論這本書的意義所在。這本書講述的這個事到底是什么意義?我們學習之后,能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作者希望大家讀完這本書的感受是什么?
這就好像一個人和其價值觀的關系。
當我們了解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就會更深入地了解這個人。
當我們讀書時,碰到一些內容,應該重點記錄。主要包括:
1.清晰界定的概念
當一個關鍵名詞,或者是行為意義被界定概念時,我們應該重點記錄,了解這個概念的由來,以及它的應用。
比如,“鄧寧-克魯格效應”,簡稱“達克效應”。是指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認識自己的缺陷。
這種我們就應該重點記錄。
2.顛覆你認知的部分
我們都有自己在長期學習工作過程中形成的世界觀和認知。
有時候,我會在書里讀到一些概念或觀點,跟過往的認知截然相反。
一旦出現這樣的內容,我會認真思考,反復判斷,并且記錄下來。
3.對你心靈沖擊的內容
當我們讀到一段話,內心產生了波動,就是值得被記錄下來的最好理由。
比如之前我看到了印度詩人迦梨陀娑的句子:
“昨天不過是一場夢,明天只是一個幻影。但過好今天,卻能使每一個昨天,都成為幸福之夢,讓每一個明天都成為希望之景。”
覺得很被打動,就記錄了下來。
4.有趣的且發人深思的案例
有些小故事,和小案例,同樣值得我們去記錄。
比如我看過的一本書《巴菲特的第一桶金》,里面講訴了巴菲特小時候的一個有趣故事。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是股神,但是他其實也犯過我們大多數人犯過的錯。
11歲的時候,巴菲特拿著自己的「巨款」120美元,買了6股城市服務公司的優先股,他說服姐姐拿錢出來一起炒股,他和姐姐各占一半。
但是,很快這家公司的股價從38.25美元,跌到了27美元,巴菲特一下子虧了60美元。
這讓巴菲特非常的不安,天天都躲著姐姐,后來這家公司不錯,反彈到了40美元,巴菲特實在忍不住就給賣了,每股賺到了1.75美元。
再后來,這家公司的股票一路漲到202美元,也就是說小巴菲特可以每股賺到164美元。
這讓「小股神」第一次受挫,他犯了我們普通人經常犯的兩個錯誤,此后他總結了兩點:
第一,不要執著于你的買入成本;
第二,一定不能借錢炒股。
這樣的故事非常好,值得你記錄下來。
1.費曼學習法
理查德·費曼,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美籍猶太人,他提出了世界上公認的最強學習法。
而應用到讀書這件事上,我認為可以總結為以下三步:
(1)找到目標。
選一本我們想學習的書,學習了解完里面的內容。
(2)講述內容。
假設自己要給別人講解、教授這本書上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將內容提煉出來。
(3)查漏補缺
當碰到自己解釋不清的內容時,要重新去書里找答案,加深記憶。
2.思維導圖學習法
通過畫讀書思維導圖,會加深我們對書中知識點邏輯關系的理解。具體我們可以這么做:
(1)準備工具
A4紙一張,你喜歡的水性顏色筆(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電腦軟件或手機APP來做思維導圖)。
(2)制作方法
a.A4紙橫放,把主題內容寫在紙張中心。
b.主題下面寫分支結構,通常5-10個就足夠了。
c.瑣碎的知識點,在導圖旁邊記錄下來。
(3)注意事項
a.導圖的結構,可以根據書本的章節進行劃分。
b.非常熟練內容之后,可以嘗試用默書方式畫導圖,重新用自己的理解和語言去構建書中主線內容。
c.繪制風格沒有好壞,找到自己最關注的部分并按自己的想法來繪制結構。
3.便簽閱讀法
這也是一種很實用的方法,總體來說可以分為4個步驟:
a.準備4張顏色不一樣的便簽紙,將原文經典的重要內容寫在第一張便簽紙上。
b.用自己的語言,把原文中的觀點、概念等重要內容,重新寫在第二張便簽上。
c.回憶過往,思考在自己的人生過程當中,哪些事情與書中的這個觀點相契合。并且把案例寫在第三張便簽上。
d.計劃未來,以后再碰到此類事件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去做,才能實踐書中的重點。
今天的讀書干貨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
最后,有些話想和大家聊聊。
我們讀書,實際上就是對認知邊界的探索。
許多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讀書要讀自己感興趣的,一開始我們培養讀書習慣,的確興趣是一個非常好的出發點,它會讓我們更容易地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和幸福。
但是隨著我們的年齡不斷增長,身上承擔的責任和壓力不斷加大,讀書還能憑借興趣嗎?
很顯然,答案并不是。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需求,幫助我們答疑解惑,解決內心問題的能量。
所以,我會建議大家擴大自己讀書的領域,而不是只憑興趣。
有時候,閱讀我們不熟悉領域的書籍,就像是冒險家突然來到一個未知的大陸,不斷探索、發現,并逐漸將未知的大陸變為自己的領地。
這個過程是令人愉悅的。
當看書變成一件令你愉悅的事情。
恭喜你,你已經學到了最厲害的秘籍。
如果覺得對你有啟發,記得幫我轉發哈,感謝感謝!私信我數字“1”,有個人成長、自律干貨大禮包相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