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
姜佳曦,嘉興一中實驗學校
一、教學理念
為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高中歷史教學還必須擁有自己的路徑與方法,那就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托的方法選擇。在本課中,時間軸的制定、多種類別史料(地圖、目錄、專著、文物)閱讀方法的指導,歷史故事中的邏輯挖掘,大事年表的歸類與解讀,恰如其分地把時空、史料、解釋等素養相交織,涵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是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的第3課。本節內容上承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下接大一統局面愈加鞏固的《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這一課時描述的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波瀾壯闊的奠基時代。短短十年間,秦皇掃六合,偏居西北邊疆的秦國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力量?區區十四載,強秦大廈驟然傾圮,秦國的制度建設與政治生態孰優孰劣?秦國的成功既順應了時代呼喚統一的潮流,也是它以人和之力抓住了統一大業的天時與地利。秦朝的短命對嬴氏家族而言的確是一種失敗,秦文化中的功利、急躁可能要為此承擔很大的責任,然而恰是秦文化中的這種功利讓秦朝有能力有膽量開創并強行推廣新制度、新文化、新經濟,這些新舉措日后被證明對中華民族多元一統格局大有裨益,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版圖、制度、貨幣、文字的基石,故秦王朝以其史上最短暫的統一王朝之殤,為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王朝揚名,秦不愧為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時代的見證人。
本課主要包括了秦的統一、秦朝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三大版塊的內容。其中秦的統一是本課敘述的重點,這一板塊的內容包括統一原因、鞏固統一、統一影響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唇齒相依,邏輯前后牽連,比如統一原因與鞏固統一的措施中都折射出秦文化中功利的傾向,而這樣的傾向既是秦急速統一的原因,也是秦大規模制度更新的文化支撐,更是秦速亡的內在因素。第二、三板塊內容較為簡單,其實為第一板塊反映的文化實質的呼應。本課主題則蘊藏于三大板塊的字里行間,不管是統一的條件,還是鞏固統一的措施,還是速亡的教訓,都是中華民族大一統格局起步時代的遺產。
三、學情分析
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三課,施教對象為剛剛踏入高中校園的高一學生。本課的教學內容尚屬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起步課程,學生有關高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尚處于起步階段,故教學速度不宜太快,教學深度不宜太難,教學廣度不宜太寬。另一方面,經過初中課程《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與第二課《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的系統學習,學生對秦開創大一統局面以及秦亡的基本史實有所了解。因此,既為了避免與初中課程知識雷同,又為了契合入學伊始的高中學生認知水平,還出于為提升學生高中段整體學習能力奠基的考慮,本課的設計比較注重方法的指導與史觀的引領。方法方面具體表現為地圖的識讀、史料分類與概括、時間軸的繪制、故事情節的分析、歷史解釋的區分等多個方面。價值引領方面包括統一多民族國家觀念的認同、國家興亡規律的探究、唯物史觀的初步體驗等多個領域。
四、教學目標
本課內容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與漢朝合為一個單元,具體要求是: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相關內容在《中外歷史綱要》教材編寫的過程中,為第一單元的四分之一,綜合課標要求與《中外歷史綱要》的敘述,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夠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認識秦統一的條件,能夠結合地圖描述秦統一的時空順序,感知秦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2. 能夠解讀材料,梳理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繪制秦朝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示意圖;能夠結合運用相關史料,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的角度論述秦始皇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意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3. 探討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嘗試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并從秦末農民起義認識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4.運用多種史料,探究秦之興的原因,秦之統的過程,秦之固的措施與意義,總結秦之亡的經驗與教訓,認識文物史料與文字史料的互為補充作用,用史料解釋歷史現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五、教學重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難點為秦朝大一統局面的開創。
從知識體系的價值上看,秦大一統局面的開創,既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統文明興起格局的完美總結,也是之后中華民族文明連綿不絕的保障。從課程內容的結構上說,秦的統一以及鞏固統一的措施是后續探討秦朝興亡的基礎,故把秦大一統局面的開創確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這一重點教學內容繁多,知識概念復雜,所以同時被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本課在方法上將采用地圖、文字史料、文物史料、大事年表等多種方式進行。如在突破大一統局面開創的知識體系時,本課將采用地圖與文字史料相結合的方法。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地圖,識別地圖要素時,要滲透時空觀念與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在閱讀目錄類材料,分析文字史料內在邏輯時,要關注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同樣為了助力重難點突破,本課在課前準備上將采用學案預習法,在設備上將采用智慧課堂技術。
六、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以李斯視角探究秦王朝的興起、統一霸業與速亡。一方面,李斯從公元前247年進入秦國到秦亡前一年被自己制定的秦法處死,整整四十年間,見證了秦帝國大廈的建立與傾圮。青年李斯學成之后選擇秦國反映的是秦國所具有的統一天下的天時地利人和,李斯來到秦國之后,為秦的統一霸業及鞏固統一的舉措出謀劃策,為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秦始皇身后,李斯在定立太子問題上的選擇也客觀上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同樣李斯也是秦末暴政、起義、各方勢力爭權奪利的見證者。另一方面,李斯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功利傾向也是秦文化功利的寫照,這種功利既是秦王朝迅速崛起、急速統一、快速建制的內在驅動力,也是秦王朝短命而亡的外在推動力。某種意義上說,暴政就是一種急政。
從頂層設計的角度講,學生主動學習習慣地養育與自我學習能力地培養是新課標重要理念之一,歷史課堂與現代教育技術的結合也是未來歷史教學發展的方向之一。因此,基于《中外歷史綱要》的知識結構,本課在設計過程中還依托了一定的教學準備與教學設備。依據教學過程設計的學案是學生預習的助手,也是加快課堂節奏,幫助學生事先建立知識邏輯的利器。一生一平板的智慧教室的運用則有助于學生更加清晰地閱讀史料,全員參與到課堂中來,該設備地某些功能更能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習效果的實時對話,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七、教學過程
【教學導入】
秦朝印象:
設問:依據閱歷,你的秦朝印象是怎樣的?
教學設計意圖:在初中教材《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與《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相關教學內容中,學生已經對秦朝的基本史實有所了解。故以師生互動,常識印象作為導入,鎖定統一、強大、暴政、短命等幾個關鍵字,可以讓學生迅速掌握本課學習的中心任務,對秦王朝的大致面貌有一個簡要認識,為即將開展的課堂教學營造氛圍并奠基基調。
【學習任務】
1.導入學習任務一:秦之興,為什么是它來統一?
情境呈現:通過智慧教室hiteach技術展示學生繪制的“秦興亡時間軸(247BC-203BC)”,展示秦國統一天下,鞏固統治并迅速滅亡的時事變遷。
材料1:學生課前制作,教師補充形成的“秦興亡時間軸(247BC-203BC)”
教師活動:結合學生課前編制的秦興亡時間軸,補充完善適當內容,找準時間節點,概括時代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下發學案,讓學生在課前編制時間軸,既是對預習習慣的養成,又可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教材文本,內化為自身的歷史解釋的能力。但是對于高一起始階段的學生,教師應該從編制方法的角度給予指導。從知識達成角度而言,這一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文本,對秦王朝興亡的史實進行基本梳理。同時,學生與教師一起編制完成的時間軸也能夠作為材料之一,用于之后環節的學習。從素養落地角度而言,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可能憑空產生,也不能只靠灌輸形成。只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才能將時空觀念內化成為學生的關鍵能力。
情境過渡:秦始皇與李斯圖
問題設計:在秦興亡起伏的幾十年間,有一個人,他直接參與了秦興亡的各個重大的事件,對秦的統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也對秦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是誰呢?
設計意圖:按照思維慣性,學生會認為這個人是秦始皇,其實是李斯,他見證秦王掃六合以及秦末農民起義與秦二世時代的敗局。設計懸念,活躍課堂氣氛。
情境呈現:李斯入秦為客卿
材料2: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史記·李斯列傳》
問題設計:李斯如何看待當時的形勢?李斯為何選擇秦國?
材料3:視頻《鄭國渠事件》
問題設計:通過鄭國渠事件,你認為秦的統一還有哪些條件?
設計意圖: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適當補充,尤其是以李斯的生平為線索,可以從李斯之言分析秦優于六國的歷史條件,還歷史于時代感。李斯選擇秦國說明秦國具有統一的天時地利。鄭國渠事件的發生,李斯身為客卿上《諫逐客書》,也說明了以廣納賢才為代表的人和因素與秦國天時地利的完美統一。視頻史料也是史料的一種,它以簡單生動的特點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聚焦關鍵問題,視頻類史料的分析與運用方法的習得,也是涵養史料實證能力的必備路徑。
導入學習任務二:
秦之統,它的措施與意義安在?
兩幅秦朝形勢圖。
教師活動:通過智慧技術hiteach把地圖分次發送給學生,教師按照學生實時反饋的選擇數據進行分析。
學生活動:讀圖上左,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排序“六王畢,四海一”的過程,并運用hiteach技術做出實時選擇。
材料4:秦時,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十余歲,秦滅。——《史記·西南夷列傳》
材料5:故事“亡秦者胡也”。
設計意圖: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在排序的過程中,學生一般會按照教材闡述的前后順序主觀揣測排列,然而在高中段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養成“史料-結論”這樣的思維模式。通過五尺道的修筑時間與公元前215年“亡秦者胡也”的故事,指導學生從史料中推斷事件發生的前后邏輯關系。在教學推進的過程中,必須把文本解讀與地圖時空的轉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采用了hiteach技術則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選擇情況并可以進行針對性的分析。
鞏固統一的措施
學生活動:讀上圖右,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列舉秦朝鞏固統一的相關舉措。
材料7:《李斯評傳》目錄
設問:李斯還在哪些方面為秦鞏固統一出謀劃策?
教師活動:結合教學過程,整合學生學習成果,繪制秦朝鞏固統一的示意圖(見下圖)。
設計意圖:史學著作是教學中最主要的史料來源之一。引導學生去閱讀一些可讀性較強的史學著作也是培養史料研讀能力的一種方法。著作的目錄能起到提綱挈領作用。從《李斯評傳》的目錄中,學生可以看到李斯為鞏固統一開創大一統局面作出多方面的貢獻,如確立制度、統一貨幣、車軌、文字、度量衡等,大體可以分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經濟鞏固、文化強化等幾個方面。在文本表達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繪制示意圖,以示意圖解釋歷史,為核心素養中的另一重要的能力——歷史解釋。
秦統一的意義
學生活動:閱讀五則史料,指出這些史料是從哪些方面對秦統一與秦制的評價?
設計意圖:在歷史解釋的水平素養劃分中,課標指出,在高一階段應該能夠辨別教科書與教學中的歷史解釋,能夠在歷史敘述中將史實描述與歷史解釋相結合。教材中所選取的這五則史料,分別從統一六國、統一思想、郡縣制的創立等多方面肯定秦朝的功績,通過對這些史料的分析,區分不同的解釋,并力爭把解釋與史實相結合。
材料9:自秦制既行,而皇族之貴,下淪匹夫,數孽之徒,無爵于國,為古今一大變局也。偶語者棄市,不舉者同罪,……此君權之重也。取南越之地,以置三郡,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益以發兵三十萬,北逐匈奴,……此民族之移也。……冀民各崇其業,竭意經營,為久安計,于是倮以鄙人牧長,富擬王侯,清以窮鄉寡婦,禮抗萬乘,此社會之變也。……筑長城,除直道,造阿房之宮,則皆建筑之宏也。
——金兆豐《中國通史·秦之關系》
問題設計:根據材料歸納,在金兆豐看來,秦一統天下的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設計意圖:以某位歷史學家的典型史料加以分析,強化歷史解釋素養。在解讀這則史料,探究秦統一意義的過程中,既是對秦朝開創大一統局面的深化,又為這些措施中潛伏的政策實施危機奠定基礎。
導入學習任務三:
秦之亡,它犯了什么錯?
材料10:始皇后期及以后大事年表。
問題設計:始皇后期的政治局勢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對大事年表的解讀,了解始皇統治后期,暴政與反抗相交織,貴族復起與平民起義相疊加,最后爭權奪利與新朝建立相契合,秦王朝被漢王朝所取代。通過這一活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感悟唯物史觀關于歷史合力的概念,另一方面為學生從王朝的興替中找尋背后的原因作鋪墊。
材料11:小故事 趙高勸說李斯參與改立太子事件
問題設計:趙高以什么理由誘惑李斯同流合污?李斯為何自哀結怨于天下?
材料12:輕重不一的秦半兩;云夢睡虎地秦簡殘片與秦刻石的摹本
設計意圖:故事是歷史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因其生動性較強而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這個故事一方面展示李斯性格中過于注重功利的因素,這種功利即表現在對權力的渴望,也表現在制定政策過程過于急躁。這也就是李斯結怨于天下的原因。在秦統一政策推進的過程中,不管是分封制的推廣,還是貨幣與小篆的強行使用,雖功在千秋,但在當時的確過于急躁,引發民眾不安,而這種不安情緒被六國舊貴族點燃,匯成反秦的滔滔洪流。在選擇結怨于天下的史料時,選擇了實物史料這種形式。史料研習是落實史料實證素養的關鍵一環,通過對實物史料的探究,區分不同性質的史料在功能、使用方法和效果上的不同,涵養史料實證水平。
4、秦興秦亡的教訓
情境呈現:再次呈現秦末大事年表,對于秦朝的暴政增加更多的解釋。暴,不但意為殘暴,也可意為急躁。秦維護和鞏固大一統局面采取的多方面措施,既有劃時代意義,也因超越這個時代而危機四伏。
材料13:“……此亦當時得失之林也。——金兆豐《中國通史·秦之關系》
設計意圖:這段材料是前所用史料9的最后一句話,這句話意在說明秦朝的制度立、民族融、社會變和建筑宏,既是秦的功績也是秦的敗筆。從整個課堂的架構中,學生可以感知秦文化中一種崇尚功利的風氣,就是這種風氣讓偏于西北一隅的秦國可以崛起,也是這種功利為秦朝集聚天時地利人和,從而完成并鞏固統一大業,同樣是這種風氣讓秦王朝在追求大一統的道路上急功近利,看他平地起高樓,轉眼看他樓塌了。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不貪近功,不求速效”,夯實基礎,方能真正提升素養,涵養情懷。
八、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評價設計:
材料1: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史記·陳涉世家》
材料2:“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 ——云夢睡虎地秦簡《徭律》
問題:(1)根據材料1的記載,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評析材料1與材料2論點所依據的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
(3)根據材料2的記載,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能成立嗎?如果能,指出其依據。如果不能,結合材料一分析陳勝吳廣這樣做的原因。
評價設計說明:
本題所考查的是學業質量水平2,主要涉及的核心素養是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試題(1)與試題(3)的前半問指向水平1。在史料實證方面,本題指向考查學生是否可以區分不同類型的史料,能否辨別文獻史料與文物史料并指出它們的差別,能否可以從多重史料中獲取同一歷史事件的多方面信息,能否從所獲得的史料提取有關的信息。在歷史解釋方面,能否有條理的說出自己對陳勝吳廣起義的理解。試題(2)和試題(3)的后半問則指向水平2。在史料實證方面,能夠認識文獻史料和文物史料的不同價值,認識其在歷史研究中發揮的不同功用;能夠在對歷史問題比如論述陳勝吳廣起義的過程中,嘗試使用史料作為論據論證自己的觀點。在歷史解釋方面,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比如材料1《史記》中涉及的算卦占卜、篝火狐鳴、魚肚藏書等事件,司馬遷的歷史解釋是這一切子虛烏有,是陳勝吳廣提前謀劃、安排,假借扶蘇、項燕的名義,打著滅秦興楚的旗幟,進行輿論造勢。若依據云夢睡虎地秦簡,為朝廷征發徭役,如耽擱不加征發,應罰二副鎧甲,遲到3-5天的,受斥責,遲到6-10天罰盾牌一個,超過10天的罰鎧甲一副,因下雨等不可抗的自然原因,可以免除懲罰。那么史記為何記載失期當斬?可能是陳勝吳廣利用農民出身的新兵不懂法律,借機造勢,煽動積怨已深的民意。兩則材料相結合,再次說明陳勝吳廣起義,起因并非是因大雨耽誤了行程,也并非一次偶然事件,而是一次早有預謀的反抗行動。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中外歷史綱要》內容龐雜而繁多,筆者在設計《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的過程中,對如何把握授課過程中的深度與廣度存在疑惑,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與初中教材的同類性,如何避免學生知識重復之感。
與老教材相比,如何避免思維慣性。
新教材的探索任重而道遠,在實踐中且行且學習吧。
十一、點評
戴加平老師(嘉興市歷史教研員,浙江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點評:
基于對秦漢這段歷史的整體理解、對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的專業解讀和辯證思考,姜佳曦老師揭示了蘊含在秦從驟興到速亡這段史事中的內在邏輯和因果緣由;依托學案、智慧教室和問題鏈這三個互為支撐的戰略節點,借助當事人李斯的視角,探討“秦之興”、“秦之統”和“秦之亡”這三個貌似分立,實為唇齒相依、前后牽連的問題,水到渠成地涵育著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如果材料能更精煉些,枝蔓更簡潔些,教學過程當會更為從容。
附錄:
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學案
1、學習準備
(1):請用簡單的詞匯描述一下你對秦朝的印象?
(2):繪制秦朝世系圖。
2、學習過程
(1)學習任務1:秦的統一有哪些優勢條件?
(2)學習任務2:秦統一及鞏固統一的過程
A、讀圖一,并結合所學,描述秦統一的過程。
B、讀圖二,并結合所學,描述秦鞏固統一的舉措。
(3)學習任務3:秦統一的意義:
材料:自秦制既行,而皇族之貴,下淪匹夫,數孽之徒,無爵于國,為古今一大變局也。偶語者棄市,不舉者同罪,……此君權之重也。取南越之地,以置三郡,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益以發兵三十萬,北逐匈奴,……此民族之移也。……冀民各崇其業,竭意經營,為久安計,于是倮以鄙人牧長,富擬王侯,清以窮鄉寡婦,禮抗萬乘,此社會之變也。……筑長城,除直道,造阿房之宮,則皆建筑之宏也。
——金兆豐《中國通史·秦之關系》
根據材料概括,秦的統一以及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意義?
(4)學習任務4:秦的速亡
大事年表:
214BC,北擊匈奴、南收百越、焚書坑儒。
211BC,隕石現“始皇帝死而地分”。
210BC,始皇崩于沙丘,二世即位。
209BC,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起兵,六國后裔紛紛起兵反秦。
207BC,劉邦入關中,秦亡。
根據大事年表:歸納導致秦的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3、課后拓展:
(1)你從秦的崛起與秦的速亡可以得到怎樣的經驗和教訓?
(2)查詢相關史料,了解云夢睡虎地秦簡的狀況,區分考古史料和文字史料,理解兩者之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