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容貌姣好,明艷動人,而這句耳熟能詳的用來描繪女子美貌的成語,同樣也在歷史發展中逐漸成為古代四大美女的代稱。
“沉魚”即為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西施于湖畔浣紗,她面若桃花五官端正,嬌媚倒影讓魚兒都忘記了游泳;
“落雁”則說的是兼具美貌與德行的王昭君,她于秋高氣爽之日策馬出塞,南飛的大雁為她的容貌所傾倒,甚至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到地上;
而“閉月”和“羞花”,則分別指代容貌讓浮云遮月的貂蟬,以及明艷到讓花朵失色的楊玉環。
四大美女的容貌穿越千古,至今依舊留下記載于史冊中的驚鴻一瞥。在這其中,有落雁之貌的王昭君的故事,更是和那一片蒼茫大漠和皓月千里緊緊相依,多部影視作品都曾塑造過王昭君,無一不在盛贊她的美貌與德行。
那歷史上真正的王昭君,又是怎樣一個傳奇女子呢?
王昭君出生于西漢時期南郡的一戶人家,雖然并非出身名門,但她自幼便生得傾國傾城,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詩詞歌賦無所不能,才貌雙全,盛名在外。
富“能使花羞在上林”美貌的王昭君漸漸長大, 她的美名順著香溪水一路流淌,整個南郡都知道王家小女王昭君的美艷。
很快,京城也注意到了南郡小城里這個被盛傳的女子,王昭君以良家女身份被選入漢宮。
16歲的王昭君生性直爽率真,她自幼偏安一隅,從沒有見識過皇宮的可怕和后宮的詭譎,所謂一入皇宮深似海,王昭君自認貌美無雙,又兼具才氣,看不上那些靠賄賂出頭的良家女。
因此,在別的良家女紛紛巴結討好負責繪畫的宮廷畫師毛延壽的時候,王昭君嗤之以鼻,對毛延壽的反復暗示置若罔聞。
毛延壽在這個小丫頭面前吃了癟,自然也不會讓她好過,于是他在畫王昭君的畫像時,故意在她如深潭一般幽深的雙眸下,點了一顆喪氣的落淚痣。
每年從地方各地挑選上來的女子數不勝數,九五之尊不可能一一驗看,故此才有專門的宮廷畫師負責為這些女子畫像,再將一厚摞肖像畫上呈天子,這便是第一批的遴選。
有人玲瓏心思,巴結討好畫師,畫師便為她們工筆細描,有人恃才傲物,不去打點畫師,畫師便將她們故意畫丑。
于是,有些人輕松得到面見皇上的機會,有些人因為一顆痣被打入冷宮,王昭君便是后者。
在冷宮里,王昭君的心氣不僅沒被磨平,反而被這吃人的皇宮傷透了心。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求和,俯首稱臣,并期望與漢朝結秦晉之好,休百年兵戈,時任皇帝漢元帝自然不舍得將親生女兒遠嫁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而達官貴人們也都不愿意將掌上明珠送去和親。
此時,早已被冷落多年的王昭君依舊心高氣傲,與其在這皇宮中孤獨終老,倒不如遠嫁和親,為漢室王朝做出一份貢獻。
王昭君自請和親。
當她站在漢元帝面前時,漢元帝為她的美貌震撼不已,他從未想過自己的后宮中,竟還有如此一位朱唇粉面、玉軟花柔的絕色女子,她的美麗,讓后宮佳麗三千都黯然失色。
漢元帝悔恨不已,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既已答應了匈奴的和親,又沒有合適的人選,漢元帝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王昭君踏上和親之路。
她走那日,秋風四起,大雁南飛,身后的馬隊馱滿了漢元帝為王昭君準備的黃金嫁妝,以及多如牛毛的特產,漢元帝親送王昭君至長安城外。
王昭君輕彈琵琶,唱起歌謠,大雁都為這哀婉的歌聲而駐足停休,它們忘記扇動翅膀,紛紛跌落下來。
一曲終了,王昭君御馬離去,只留下一抹倔強又清高的背影。
王昭君走后的第三個月,漢元帝臥床不起,一個月后他便病逝了,可見王昭君自請和親是多么明智的選擇,逃離了被禁錮于那座冰冷的,點滿珠翠的宮殿,對王昭君來說,人生才有了無限的可能性。
而王昭君的優雅與智慧也完全征服了呼韓邪單于,這個遙遠匈奴國度的王被這個嬌弱又不服輸的江南女子迷得神魂顛倒。
王昭君初到匈奴,水土不服,不習慣匈奴的飲食,每每聞到腥氣的肉食和黏膩的奶酪都會輕皺眉頭,面露難色,難以下咽。
眼看王昭君日漸消瘦,單于焦慮不已,他先是為王昭君單獨建了一個小廚房,雖然是能給王昭君另起爐灶了,可在這蒼茫草原上,哪有會做中原菜的廚子呢?
單于張貼告示,花重金聘為王妃做菜的御廚。
高額賞金還真吸引來一位來自中原的廚子,這廚師也是出身不凡,做出的菜香氣撲鼻,色味俱佳,還沒吃到嘴里就已經令人垂涎欲滴,王昭君看到菜端上桌,一直緊繃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
她輕輕夾起一片吃入口中,嘗出了久違的中原味道,而這道菜也因為王昭君而聞名,稱“昭君鴨”,直到如今,這道菜依舊是山西、甘肅等地招待貴客的菜品。
見到王昭君終于喜笑顏開,單于才放心地舒了口氣。
王昭君與單于一同生活了三年,這三年里他們有了屬于自己的愛情結晶,是個聰慧健碩的小兒子。
愛屋及烏,這小兒子剛一落地便被封為右日逐王。
如果日子一直這樣平平淡淡過下去,王昭君也別無他求,可此時才剛剛20出頭的她,又怎么會知道前方還會有什么際遇在等著她呢?
好景不長,婚后第四年,丈夫呼韓邪單于病逝,王昭君嫁給呼韓邪的時候他就已經是70歲高齡了,病逝也是常理,可王昭君卻心急如焚,她迫切上書請求回漢。
而王昭君為何如此,只因匈奴的“收繼婚制”,按照匈奴的習俗,出嫁的女子就是家族的財產,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丈夫死后,王昭君應該嫁給丈夫的兒子。
王昭君自幼飽讀詩書,尊崇儒家思想,一女嫁二夫,嫁的還是自己的兒子,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可她還是不能接受。
但不接受又能如何呢?漢成帝駁回了她的請求,王昭君無奈之下只能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
雖然對這門婚姻并不接受,但復株累單于給予了王昭君所有的溫柔和體貼,和父親呼韓邪單于一樣,復株累對王昭君十分敬重。
而此時年僅24歲的王昭君風華正茂,端莊大氣,她的聰慧讓復株累心動,她帶來的縫紉耕種技術更是促進了匈奴經濟的飛速發展。
兩人甜蜜恩愛,如膠似漆,度過了11年的幸福時光,王昭君還為復株累單于生下兩個女兒。
可王昭君的第二段婚姻依舊“中道崩殂”,復株累繼位11年后因病去世,可憐的王昭君連喪兩夫,依照匈奴傳統,只要她還沒有死,就必須再次改嫁給下一任單于。
王昭君的悲痛、羞辱難以言表,她再次上書請求返回漢朝,可她在匈奴深受愛戴,對維護漢朝和匈奴的和平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的一生都將與廣袤草原和蒼茫大漠緊緊捆綁。
果然,她的請求再一次被駁回。
這種“收繼婚制”對王昭君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她已經被迫接受了一次,不想再接受第二次。
驕傲的王昭君曾經不齒于賄賂畫師,如今卻像牛羊一樣被反復轉手,這對她的人格是極大的侮辱,對她的權利是肆意的剝奪,她多么希望此時此刻,遠在故土的漢帝能看到她的屈辱和掙扎。
可她得到的只有冷冰冰的“從胡俗”三個字。
王昭君知道,此生她再也沒有機會踏上故土了,后來,王昭君已經被遺忘了,她也許嫁給了復株累的兒子,也許一個人在清冷的氈房寡居,史料眾說紛紜,卻沒有定論。
只有她的結局,在任何史書里都一樣,后世的旌表榮光,卻拯救不了客死他鄉的孤魂。
兩年后,王昭君積郁成疾,香消玉殞。
為了表達敬重,不少匈奴人割破了自己的臉來祭奠王昭君,這種野蠻落后的祭奠方式,恰恰表達了他們對王昭君最深切的感恩和愛戴。
他們將這個來自遙遠長安的女子厚葬在如今的呼和浩特南郊,她的墳墓依山傍水,青草茵茵,后世稱之為“青冢”。
青冢悠悠,涼風冷月,野草哀花,南飛的大雁哀哀地泣著悲歌,只是那個明艷的姑娘卻再也不會回來了。
有人將王昭君描繪成大家閨秀,頭戴銀冠,身披紅袍,懷抱琵琶,風情萬種;
有人將王昭君盛贊為高瞻遠矚的愛國者,用細弱的身體,撐起胡漢和親的歷史重任;
有人將王昭君歌頌為深明大義的奠基者,千古文人絡繹不絕地抒寫著對她的贊歌。
她曾在深宮之中遺世獨立,不愿同流合污,她也在冷宮之中大膽選擇,扎根茫茫草原,她亦在遙遠國度一嫁再嫁,維護邊境安寧。
王昭君的特殊地位,讓胡漢維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安穩平和,“邊城嚴閉,牛馬布野”的海晏河清,是王昭君用凄涼無依的悲慘歲月換來的。
她的功績青史標名,她的貢獻萬古流芳,她不僅帶動了匈奴的經濟發展,而且促進了胡漢的和諧穩定。
只是青冢擁黛之下,不知王昭君是更想要彪炳史書,還是平穩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