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琴有幾千年歷史?!对娊洝吩疲骸榜厚皇缗偕阎保弧抖Y記》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可見,古琴最初為五根弦。周代時,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至東漢時期,古琴七根弦、十三個徽的形制已基本穩定,且一直延續至今。
二:古琴流傳至今,遺存了三千多首曲譜,如《流水》、《幽蘭》、《廣陵散》、《離騷》、《陽春》、《胡笳十八拍》等。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
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
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
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醉翁吟
余為夷陵令時,得琴一張于河南劉幾,蓋常琴也。
后做舍人,又得琴一張,乃張越琴也。
后做學士,又得琴一張,則雷琴也。
官愈高,琴愈貴,而意愈不樂。
在夷陵時,青山綠水,日在目前,
無復俗累,琴雖不佳,意則蕭然自釋。
及做舍人、學士,日奔走于塵土中,
聲利擾擾盈前,無復清思,琴雖佳,
意則昏雜,何由有樂?
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適,無弦可也。
節選《書琴阮記后》(北宋.歐陽修)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此文中描述了在自己為官的三次升遷過程中,彈琴以及藏琴的經驗。根據親身的體驗,提出了琴之樂“在人不在器”的觀點。官高、琴貴都只是外在的因素,只有內心的清凈才是彈琴之樂的關鍵。更進一步,無須知音,無須琴弦,而自樂、自適也。
歐陽修便是最具代表人物之一,一生“獨愛琴聲”,擅彈琴,且常寫琴詩與琴文,以記琴聲與琴事,深得琴中趣味,如《三琴記》(小品)、《江上彈琴》(詩歌)、《夜坐彈琴有感二首呈圣俞》(詩歌)等。
歐陽修的琴意與琴聲是鮮活的,與自己的生命相融相合。同時,他認為傳承千年的琴真正保留了傳統之“古”、承載著傳統之“根脈”,正如他的詩歌所詠“古人不可見,古人琴可彈。彈為古曲聲,如與古人言?!?。彈琴,是與古人對話的一種方式。
古琴是一種平和內斂的樂器。和古箏華麗的聲音不同,古琴泛音空靈,余韻綿長,不是一種適合舞臺表演的樂器,更適合修養自娛。彈琴時,靜靜地思考一些問題是再適合不過的事情,能讓整個情緒都平靜下來。此外,古琴的音量與音質決定了在欣賞與演奏古琴時必須凝神聚氣,靜心細品,并在撫琴的同時,整頓內心,與古代精神相接、相承,從中獲得力量與智慧。
而你和一把琴的磨合也證實了你的內心變化,越老的琴,音色越美。經過長時間的彈奏,琴音趨向醇和沖淡、沒有急躁的火氣。而琴材中的膠質和漆也逐漸干透,琴音會暢通無阻,一旦達到琴人常說的“透”時,想必你的人生境界也闊達通透了。
當下,習琴之人越來越多,也許是古琴最好的、最熱鬧的時代。而最值得我們深思的:習琴為何?想清楚了這個問題,接下來的路才會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