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肺;膀胱經
【功效主治】
1.發汗解表:麻黃輕揚上達,性溫辛散,善于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散風寒,常用于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
2.宣肺平喘:麻黃辛溫則入肺經,宣暢肺氣,溫散肺寒。常用于風寒咳嗽,哮喘等證。
3.利水消腫:麻黃辛溫,入肺,膀胱二經。肺為水之上源,宣降肺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因而有利尿消腫之功效。
4.散寒通痹:麻黃辛散溫通,《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日華子諸家本草》又言:“麻黃能調血脈,開毛孔皮膚。”《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提出:麻黃 “輕陽上達,無氣無味,乃氣味中又最輕者,故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藥力所不能到之處,此能無微不至,較之氣雄力厚者其力更大。”故宋、金、元、明、清以來,本品用作佐使藥,廣泛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皮膚疾患,癰疽腫痛,損傷瘀腫等證。內服外用皆可。
【配伍應用】
1.配桂枝宣衛氣,解肌發表;通血脈,,溫經散寒。《本草思辨錄》曰:“桂枝者,所以補麻黃之不足也。麻黃世榮衛之邪,桂枝調榮衛之氣;桂枝得麻黃,不至羈汗;麻黃得佳枝,即能節汗;二者合而正不傷受,此麻桂并用之方皆然。”
2.配杏仁能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藥品化義》曰:‘若四時感冒風寒,閉塞肺氣,咳嗽聲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湯以發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孩疹子,當能散熱邪,以此同杏仁,發表清肺,大有功效。。
3.配白術,麻黃宣通肺氣,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白術鍵脾燥濕,以土制水,助運中焦,輸布水濕。二藥合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傷寒論》越婢加術湯,即以麻黃配白術,治“濕家身煩疼”。
4.配石膏,麻黃石膏互伍,麻黃辛溫,石膏大寒,重用石膏,輕用麻黃,寒熱對消,麻黃只用其辛,而不用其溫,合為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治。這與麻黃配桂枝,麻黃杏仁治風寒咳嗽者,則有寒熱之不同。《本草經疏》曰: ‘麻黃得石膏,則發散不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
生用發汗力強,發汗,利水用之;炙用發汗力弱,密炙兼能潤肺,止咳平喘多用。
【注意】體虛自汗、盜汗及虛喘者禁服。
臨證新識:麻黃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見麻黃而不膩---《外科證治全生集》; 麻黃少同熟地多,但開腠理而不滯不汗---《王化醫存》。
臨床上治療陽虛寒凝、絡脈痹阻之證,麻黃:熟地=1:2,方顯出破陰祛寒、通絡活血之效;臨床體驗麻黃經久煮之后(煮沸40分鐘以上),其發汗解表之功幾乎蕩然無存,而通絡活血之力卻分毫無損。
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