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背景
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殺死其父頭曼單于,自立為單于,并且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統(tǒng)一了匈奴各部,逐漸強盛起來。楚漢相爭時,由于無暇北顧,冒頓單于利用兵強馬壯的優(yōu)勢,直接威脅到漢王朝在中國北部的統(tǒng)治。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32萬征伐叛將韓王信,前鋒行進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時,被冒頓單于率精兵40萬圍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達七日之久,雖然漢高祖用陳平之計得以突圍,但“白登之圍”后,西漢王朝不得不委曲求全,實行“和親”政策,并且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以換取邊境的安寧。 西漢王朝在經(jīng)過漢文帝、漢景帝兩代的“文景之治”后,經(jīng)濟上積累了巨額財富。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政治上形成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使?jié)h匈雙國的力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后,決定廢除屈辱的“和親”政策,轉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為此漢武帝進行了積極的部署和安排:委派李廣等名將帶兵鎮(zhèn)守邊郡要塞,征調士卒鞏固邊防,同時采取措施鼓勵養(yǎng)馬。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希望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經(jīng)過經(jīng)濟、軍事、外交一系列的努力,西漢抗擊匈奴侵擾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 戰(zhàn)前準備
公元前134年,匈奴派使者向漢武帝請求和親,漢武帝命群臣商議對策。大行令王恢以匈奴屢次背棄盟約為由建議漢武帝拒絕和親,而韓安國則以匈奴兵強馬壯為由勸漢武帝接受和親,群臣大多贊同韓安國的觀點。漢武帝最終采納韓安國的建議,與匈奴和親。 公元前133年,雁門郡馬邑縣豪強聶壹通過大行王恢向漢武帝建議:匈奴剛剛與漢和親,對漢缺乏防備,如果能誘使匈奴深入侵擄,以伏兵襲擊,可以大獲全勝。王恢也向漢武帝進言:“戰(zhàn)國初年,代國雖小,北有強胡的侵擾,南有中原大國的威脅,君臣尚能同仇敵愾,奮勇抗擊外侵;匈奴雖強,也不敢輕易侵擾代國。如今大漢強盛,海內(nèi)一統(tǒng),陛下威名遠揚,然而匈奴卻侵擾不止,每次與漢和親,不過數(shù)年即違背約定,正是因為沒有堅決抗擊的緣故!”漢武帝采納王恢的建議,準備設計伏擊匈奴。 公元前133年六月,漢武帝派遣精兵30萬,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并斷其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漢武帝同時派遣聶壹前往匈奴誘敵。 戰(zhàn)爭過程
聶壹以出塞經(jīng)商為名,見匈奴軍臣單于。聶壹欺騙軍臣單于說,他有手下數(shù)百人,能斬殺馬邑縣令,舉城而降,牲畜財物可盡歸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以防漢兵。軍臣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縣),并派使者隨聶壹先入馬邑,等斬殺馬邑縣令后進兵。聶壹隨后返至馬邑與縣令密謀,殺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級懸掛在城門之上,偽裝為縣令頭顱,欺騙匈奴使者。 軍臣單于得到使者的報告后,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大軍來到距馬邑百余里的地方,發(fā)現(xiàn)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引起了軍臣單于的懷疑。匈奴在此時攻下一邊防小亭,俘獲了漢雁門尉史。在威脅下,尉史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軍臣單于聽后大驚之后繼而大喜,說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漢天子的當,真是上天所賜”。于是封尉史為“天王”,下令立即撤軍。
王恢、李息率領的3萬大軍已出代郡,準備襲擊匈奴的輜重,在得知匈奴退兵后,非常驚奇。王恢自思自己的軍隊敵不過匈奴大軍.只好退還。韓安國等率領大軍分駐馬邑境內(nèi)埋伏,但好幾天不見動靜,遂改變原先的作戰(zhàn)方案,率軍出擊,結果一無所獲。
戰(zhàn)爭影響
“馬邑之圍”失敗后,漢武帝以王恢提出戰(zhàn)爭卻臨陣脫逃,將王恢下獄。廷尉判處王恢畏敵觀望死刑。王恢雖買通田蚡通過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求情,但仍無法平息漢武帝的憤怒,王恢被迫自殺謝罪。 “馬邑之圍”雖未成功,但卻使?jié)h朝結束了自西漢初年以來奉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同時也拉開了漢匈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