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謂的“德”,有一般含義和特殊用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品德,德行,德操。《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意即孔子說:“不違背道德的人,必有人靠近、圍繞著他。”其中“德”指的就是品德,德行,德操。
第二,政治品質。《論語·述而》: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意即孔子說:“立志于'道’,執守于德,不違于仁,游學于'六藝’。”其中“德”指的就是德才兼備范疇的政治品質。據,“執守之意”(朱熹《四書集注》)。
第三,信念,抱負。《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意即孔子說:“君子胸懷的是偉大抱負,小人想念的是鄉土習俗小事。”其中“德”指的就是信念,抱負。
第四,恩德。《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即有人說:“以德報怨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報德?應該是用公正無私的思想來化解怨恨,用崇高的道德來報答恩德。”其中“德”指的就是恩德。
以上“德”的含義,與我們現代四角號碼新詞典的定義是一樣的。
第五,中庸之為德。《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即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是至高無上的了!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其中“中庸之為德”就是把“中庸”的本質——客觀公正作為“德”的準則,用之于各方面,要體現客觀公正。例如解讀孔子文化,能體現客觀公正,就不致于被扭曲,這就是“中庸之為德”(以下第六至第八點也體現這一意涵)。
第六,修文之德。《論語·季氏篇》:孔子論“不患寡而患不均”時,對冉求說:“……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意即“……這如果是正確的話,那原來邊遠人不歸服就修文德讓他們來這里。既來之,則安之。”其中“德”指的就是修文之德,在修文方面也講究“德”。修,寫。
第七,倫常道德。《禮記·哀公問》:孔子回答哀公問時說:“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其中“三者正”指的就是在倫常道德方面體現正,公正。
第八,德風(政風)。《論語·顏淵篇》:“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即“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隨風而倒。”其中“德風”指的就是“政風”,要體現正,公正。(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