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么?
愛是一個口袋,往里裝產生的是滿足感,而往外掏產生的是成就感。
愛是一種感受。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地偉大,于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
對成人來說,接受孩子的愛是幸福的,快樂的;但是對孩子來說,給予別人愛,別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愛更快樂!然而,今天許多的父母,卻把孩子們“愛的機會”壟斷了,把孩子們“愛的權利”剝奪了。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被各種各樣成人的“愛”包圍了,所有的大人都比孩子“強大”,比孩子有“實力”,孩子沒有愛大人的機會,反而被大人“愛”得死去活來。
一個女孩正在家里寫作業,爸爸下班回來了。剛剛在學校接受過愛的教育的孩子馬上倒了一杯茶水,遞到爸爸面前:“爸爸,請喝茶!”
誰知,爸爸冷冰冰地說:“去,去,去,寫作業去!別趁機跑出來玩兒!誰用你倒茶,多考個100分比什么都強!”
一個男孩看到有病的媽媽在廚房做飯很辛苦,便走進廚房說:“媽,我幫你干!”媽媽馬上揮揮手說:“不用你,把你的書念好,就是關心你媽了。媽媽可不希望兒子長大當廚師,媽要你當研究生!”
孩子心中剛剛萌發起來的愛的火焰一次又一次被父母無情地撲滅了。漸漸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高分、上重點學校,別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然而,這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達到的目標啊!于是,許許多多孩子變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關心別人,也不懂得愛別人了。
就這樣,“累壞了”父母,“閑壞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認為,這些是父母應該做的,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就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兒,給孩子一點愛的機會,別總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視孩子為小草,讓孩子靠著你、仰視你、懼怕你;更不要當大傘,視孩子為小雞,為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
換個位置、換個形象吧!讓孩子做高山,父母來做小草,孩子就會長成山;讓孩子當大傘,父母做小雞,孩子就能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