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里掩情,水中含韻,行者心上蘊發著詩意,一直向著遠方進發。千里自然風光美如畫,不知在哪一場雨停后,景進了誰的夢?又入了誰的畫?
鄧初夏《祥云舞春山》68x136cm
當代山水畫家鄧初夏深愛著祖國山水的淳樸質感,曾多次游歷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并將奇美的自然風光與絢麗的人文風情凝聚于畫筆下,形成了賞心悅目的天籟美景。在這云涌風起、連綿山脈、澄澈江湖間,讓人的靈魂得到不斷的凈化,由此忘卻了塵世的煩擾。
鄧初夏《早炊》80x80cm
鄧初夏對自然山水的摯愛與熱忱,可以在其四季更迭的畫卷中得以直觀感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鄧初夏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在筆墨語言上亦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章法,可謂一枝獨秀的奇葩,散發出了迷人的芬芳。
開辟出山水筆墨的另一條道路
鄧初夏的父母都是教師,其整個童年都是在小黑板上亂涂亂畫中度過的,紙、筆或者小黑板和粉筆是鄧初夏兒時最充裕的玩具。到小學時期,由于母親的緣故,鄧初夏在課余時間便跟著美術老師學習中國畫的相關技法,這讓鄧初夏對繪畫有了更全面的認識。1976年,來自香港的親戚特意為鄧初夏帶來了一套《芥子園畫譜》,在那個年代這是非常稀有的學習資料,這讓鄧初夏激動了好幾個月。
鄧初夏《金光入懷》96x96cm
在繪畫上,鄧初夏一直得到家人的鼓勵和支持。從中學時起,鄧初夏便開始在業余美術班系統學習西方繪畫,直至大學時選讀了室內外環境設計專業,此后一直從事室內設計的工作。2001年,鄧初夏為當地一位知名企業家裝修設計別墅,當完工之時,這位企業家讓鄧初夏幫忙挑選適合掛在別墅內的畫作,為此鄧初夏特意到廣州、桂林、北京的書畫市場走了一圈,鄧初夏發現要找到適合的畫作并非易事,最后在桂林書畫市場勉強挑了一張,再從那位企業家原有作品里選幾張算是完成了任務。
鄧初夏《冰山垂涎》68x136cm
從此,有關中國畫的疑惑一直困擾著鄧初夏:中國畫就真的不能雅俗共賞嗎?又或者賞心悅目的中國畫就一定沒有學術價值嗎?帶著這些疑問鄧初夏又回到了繪畫領域,于2006年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專攻于山水畫創作,致力于探索傳統中國畫與現代審美意識的融合,希望能夠通過筆墨符號將觸及靈魂的自然風光之美呈于紙上。
鄧初夏《山居秋夢多姿彩》68x136cm
有關藝術風格,鄧初夏認為“風格”不應是一種刻意人為的符號,或是在星光大道上明星們留下的一個手印,它應該是藝術家不斷探索過程中留下的一串足跡,只要藝術家還有希望、還有動力、還有勇氣頑強地繼續向前走,那么他的創作仍然有無限可能。因此,鄧初夏不會為刻意追求某種“風格”而創作,其只在乎是否找到最合適的技法去表達出最理想的效果。

鄧初夏《春游》68x68cm
在探索中西方繪畫融合的道路上,許多前輩藝術家已作出許多努力與貢獻,而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也仍不少,畢竟不同歷史軌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兩種藝術形態,相互融合是需要不斷探索和重新認識的。有關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鄧初夏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中國畫強調意境、氣息、神韻,技法等,著重以線構形、黑白雙交、水墨相融,追求精神層面的表達;而西方繪畫強調用科學的觀點和視角去表現物質、對象等,著重表現色彩、光、影與質感,追求真實、準確、唯美。

鄧初夏《碧山近秋》60x96cm
在鄧初夏看來,撇開表現材質和意識形態,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兩者可相互交流與學習。因此,鄧初夏將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看作藝術山脈上的兩座高峰,并在它們之間連了一條線,鄧初夏沿著這條線從這一端走向另一端,致力于尋找它們最佳的連接點。

鄧初夏《白云在其中》60x96cm
看過鄧初夏早期作品的人,大多會認為其之前畫過油畫,其實他從未畫過油畫,但會經常觀察研究油畫,研究油畫色彩對畫面效果、氣氛和感染力的影響,以及對畫面內容情緒的引導等。并將油畫中的色彩表現融合到中國水墨中,從而形成了異于別人的藝術風格,開辟出另一條山水筆墨的發展道路。

鄧初夏《飲馬湖畔》68x68cm
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色彩空間被極大程度地拓展,鄧初夏希望能找到更多水墨畫的表達方式。因此,其大膽運用墨色之韻律,將磅礴山川氣勢概括在方寸之間,將繚繞云霧融于當代水墨之中,力求呈現出自然風光的光影、色彩、層次及質感。

鄧初夏《雨后桃花嬌》68x68cm
駐于畫前,靜心凝聽,仿佛能聽見牛羊的低語、風涌的聲響,橫向見山脈之連綿,縱向見山谷之幽深,畫面之遼闊及縱深感迎面而來,一吐一納間讓人捕獲到暢快的呼吸感,此中山境讓人流連忘返。
前路雖艱險,但仍堅毅前行
鄧初夏喜歡獨行,特別享受在路上自由自在的感覺,所以并不喜歡按部就班地按照計劃表去趕往每個景點,計劃好停留的時間,這便如走馬觀花一般,毫無樂趣可言。其主張的是隨意而行,遇到美好的風景便會多呆一會,若景色平常也便轉頭離去。在別人看來有點孤寂的旅程,于鄧初夏而言是一個自我不斷療愈的過程,在自然間行走的同時亦是在不斷豐富自己的創作素材,更是與自然天地的靈魂對語。


鄧初夏的采風剪影
自然乃萬法之宗,大自然的自身規律和個性蘊含著無窮的題材庫存和取之不盡的技法之源。剛開始學習繪畫的時候,鄧初夏經常去寫生,提倡以“萬物為師,以自然為友”,特別是廣東省內比較有特色的地方都會去,其覺得寫生的最主要作用有兩個方面:

鄧初夏《春山常青》68x136cm
第一方面是技能的訓練。寫生本質上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如何將眼睛所觀的景物或吸收到的映像通過大腦的思考、轉換,然后用手和工具將其表出來的過程,簡言之,即是“吸收-思考-表達”。但是這過程所涉及的技能仍是非常多的,首先是要學會觀察、選擇、取舍、歸納、定調等,然后再思考如何使用點、線、面、抹、拖、寫、描、涂、畫等各種不同的技巧去表現出明暗、輕重、疏密、虛實、干濕等不同的效果。如此,通過寫生便可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觀察、思考、表述能力。

鄧初夏《浮云掠影》60x97cm
第二方面是感受的捕捉。寫生很多時候其實是創作的前期準備,要創作出意味深遠的作品就必須靜心觀察、用心思考,即使是相同的一個物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地貌環境、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段,它們所表現出來的氣息都會有所不同,這就需要寫生的時候用心感受,如此才能在創作中達到傳神、生動的境界。

鄧初夏《半山桃花》68x68cm
風景是美麗的,路途是艱辛的。2014年開春,鄧初夏獨自一人驅車前往西藏,沿途有雪山、冰川、湖泊、溪流、叢林、草原……景觀豐富,風光無限。但行車的路況也極其復雜,除了盤山路的崎嶇陡險,還隨時可能有山石滑落,這增加了自駕的難度和風險。

鄧初夏《碧水繞山村》60x96cm
如若碰上下雨,不平整的地面則會填滿雨水,單憑肉眼很難看清路面的具體情況,為安全起見,鄧初夏選擇跟隨熟知路況的客車路線,這樣極大程度地避免了危險的產生。否則,稍有不慎,便會墜入一旁的萬丈深淵,后果不堪設想。再等到返程后的一個月,雨季已停,路面狀況則清晰可見。

鄧初夏《半山之居》68x68cm
除了自然風光的滋養,在采風路上遇到的人與事也進一步滋養了鄧初夏的心靈。有一次前往貴州,鄧初夏驅車到達高山,到頂峰時發現并無路可走,在鄧初夏正在犯愁的時候,便看見一個十歲的孩子牽著牛迎面走了過來,他幫助鄧初夏用石頭墊路,這讓孤立無助的鄧初夏很感動,大家一起用石頭鋪路,很快路就出來了。

鄧初夏《冬曉》80x80cm
最后到告別的時候,鄧初夏送了一些書本和練習本給這位孩子,希望通過自己微小的舉動幫助到山里面的孩子,通過知識打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一路的行走與觀賞,讓鄧初夏產生更多對社會、自然、人類的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鄧初夏《試比高》68x136cm
人類的智慧是在不斷的生活磨練中總結的,藝術家的素養也是在不斷的追求中得以提高的。繪畫于兒時的鄧初夏而言,是一項興趣,一種技能和一門知識;在成長過程中,是一種追求,一個目標和一段修行;再到如今,繪畫對于鄧初夏來說是一種生活,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使命。

鄧初夏《歡樂時光》68x136cm
人生就似一場旅行,而繪畫是鄧初夏的旅行日記,不管是窮游還是豪華游,也不理會跟團還是自由行,只要帶著思想和靈魂就好了。
提高個人修養,把藝術的面打開
藝術創作是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作品反映的是創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精神思想,通過畫筆傳達自我之思想,在安慰自己的同時,也能將精神能量傳遞給觀者,是很幸福的事情。

鄧初夏《秋暮》80x80cm
在藝術創作上,鄧初夏認為勤于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應該去研究傳統繪畫的技法和意境,研究傳統繪畫的藝術發展軌跡。并要勇于創新,藝術不能過于狹窄,應當看到藝術的多面,如:西方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東方宋朝對繪畫藝術的極致追求,又如格物精神,如范寬等。隨著社會的推進,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特質的文化藝術,大家應當博采眾長,不應局限在一個面上。

鄧初夏《滿堂紅》80x140cm
“書籍就如同是時間大海中的燈塔,引領著人們前進的方向。”鄧初夏除卻繪畫,亦喜愛閱讀,涉及西方、東方等文學,其中的內容涵蓋了哲學、歷史、中國思想家、中國通史等,這打開了鄧初夏認識世界的另一窗口,隨之提升的是其個人的修養,自然看待事情及世界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

鄧初夏《春夢初醒》80x80cm
磨刀不誤砍柴工,沒有前期的積累,一味地猛然向前,則很難產出精品。因此,在進行藝術創作前,鄧初夏都會先定好主題,并不斷搜集相關資料,如地理位置、氣候、人文、歷史等,關注繪畫技法以外的事情是鄧初夏的繪畫主張。

鄧初夏《滿園春》80x80cm
自然而然的,從外部汲取到養分也反映到了鄧初夏的畫面中,比如:如何表現高原景象中的山、云、樹、花等,如何通過畫筆表現高原之氣韻,之空氣稀薄。在冷暖對比中,呈現色彩之玄幻、之情緒。表現不同時間、空間的高原境象,所呈現的景象亦然是不同的,這需要花費心力沉浸進去,如此方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好作品。

鄧初夏《疆南秋韻》68x136cm
無論是行走采風,還是藝術創作,鄧初夏看似孤寂影單,實則精神豐滿。相對于一群人的肆意狂歡,鄧初夏更喜歡一個人在藝術里的獨處,享受一個人的精神盛宴,同時這也激發了其藝術創作的靈感。

鄧初夏《閑牛喜秋草》60x96cm
在評判藝術好壞的問題上,鄧初夏指出藝術并無標準,但應該有原則,首先要有視覺美感,不讓人產生厭惡,但美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技法,不同的需求,所產生的美感亦是不同的;其次是應該要給社會、給觀者帶來正能量,給人以積極的精神啟發。這也是鄧初夏一直在做的事情,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筆墨語言給觀者帶來向上的積極能量,在凡塵中找尋到精神寄托。

鄧初夏《秋月無邊》68x136cm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當代山水畫的積極踐行者,鄧初夏用腳步丈量祖國山川的自然之美,并將對祖國的熱愛及對自然宇宙的領悟都融入至筆墨之中,讓畫面愈加靈動、深刻。不論未來如何變幻,鄧初夏始終秉持初心,以中國水墨營造當代山水意境,抒寫內在的性靈情致。

鄧初夏簡介
鄧初夏 | Deng ChuXia

鄧初夏,1965年生,筆名乜水,廣東佛山人。國家一級美術師,曾為亞洲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亞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南方詩書畫院副院長,現為自由畫家。
自幼熱愛繪畫,畢業于佛山大學藝術系。他經常游歷于祖國各地的大山名川,曾多次游歷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并創作以《天地尋夢》為題材的系列山水作品。并在2006年,創立個人畫室,致力于探索中國畫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意識的融合。
主要藝術歷程
1986年
· 進修于廣州美術學院
1990年
· 畢業于佛山大學藝術系。
1991-2005年
· 主要從事室內外環境設計工作。
2006年
· 設立個人工作室,致力于研究中國畫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意識的融合問題
· 其間多次游歷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并創作以《天地尋夢》為題材的系列作品
2011年
· 參加夏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作品在《世界知識》畫報藝術視界上刊登(總424期2011年11月)
· 藝術略傳"回歸自然的自由之旅"刊登在《當代廣東文化傳略——精彩人生》第九卷
2012年
· 被中國美術年刊評為"中國美術最具實力藝術家"
· 作品被佛山市政府代表團作為禮物送贈加拿大佛山同鄉會
2014年
· 獨自駕車游歷西藏,并開始創作"一路向西"系列作品
2015年
· 作品在中國國際新聞雜志社《中華藝術家》上刊登
· 作品被收錄在由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筆尖上的中國-藝壇領袖》一書
2016年
· 參加春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7年
· 參加第七屆臺北新藝術博覽會
· 參加第22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8年
· 參加第23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9年
· 參加北京時尚經典第十八屆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
2020年
· 6月,于廣東文聯藝術館參與廣州藝博會主辦的“疫后·疫起廣州藝博會2020藝術巡回展(廣東)”
· 12月,參加第25屆秋季廣州藝術博覽會
2021年
· 7月10日,參加“嶺南之夏名家邀請展”(由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新快報《收藏周刊+》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