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需要靜品,人活到極致的狀態,是安靜
靜,是修養,是行為,是心態。
人事繁雜,要心凈;紅塵紛擾,需心靜。
心靜,則心安;心安,則萬事安!
做人,做事,要懂得安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地努力,靜靜地收獲,切忌過分喧嘩!
心平氣和,是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
《菜根譚》中有句話: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氣和平者,百福百集。
內心平和的人,心情平靜,態度溫和,不急躁,不生氣,他們的世界里滿是一種踏實感和安穩感,在生活中恬淡知足,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相反,心里毛躁不安的人,心里永遠沒有穩的感覺。
平和的心態,是一個人無論處在任何階段,都需要擁有的一個智慧。因為在生活淡泊中感受人生,才是最清醒的,對于人生的思考,也是最深刻的。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會依靠情緒為自己做決定,在關鍵時刻,能夠將自己的理智凌駕于情緒之上,知道什么樣的事情該做,什么樣的事情不該做,絕不會因為情緒不適而大動干戈。
不讓自己因為情緒失控,而傷害到別人,不給自己和他人尋找麻煩;對待事物,常懷感恩之心。
一個心不平,氣不順的人,就無法懂得什么是生活,更無法去體悟人生,也參不透人生的奧妙,更談不上內心的富足與幸福。
歲月匆匆,總會帶著經過時的喧囂與浮躁,紛擾了原本安靜的生活;流年倉促,總會因行走于繁忙浮躁間,打擾了原本平靜恬淡的心境。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
當匆忙焦慮幾乎成為生活的常態時,要適時放慢腳步,安靜下來,讓自己放松,心平氣和的生活,這種心境是充實自己的良好狀態。
本來,生活就應該從容不迫,悠然自得。人活得愉快,就會少煩惱,少了煩惱,心胸就會寬大一些,寬廣一些,也就會寬恕自己,容忍別人。
生活變好,是從“靜下來”開始的。
哲學家尼采說:有一天有許多話要說的人,常常把話埋藏在心底;有一天要點亮閃電火花的人,必須長時間做天上的云。
這就說明了,獨處時的靜默,恰恰是思維的狂歡,常常會迸發出別樣的力量。
我們很多人,每天都是心急火燎,忙工作,忙社交,忙進度,很少能靜下來,感受生活的美好。
然而生活的美好,只有在我們靜下來,才能感受到。
時間識人,經事知心。漫漫人生,唯有一邊經歷,一邊成長,學會心平氣和的與生活相處,要明白,浮于表面都是風光,沉下心才有答案。生命不必每時每刻都要沖刺,低沉時就適當給自己放個假,盡管不能一下子過上想要的生活,但一點點小小的改變,足以給我們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把自己內心打理整齊了,收拾精致了,世界安靜了,你會遇上更美好的東西,你會迷上這樣的生活。
靜下來生活,雖然讓人覺得有些不完美,但這才是收獲幸福生活的法寶,讓自己活得更加輕松快樂。有時間去發現世界上任何角落的美好,靜下來感受,去感受每一次經歷帶來的力量,靜下來思考,吸取失敗的教訓,計劃未來的目標,靜下來積累,別急于求成,讓自己的能力跟的上自己的腳步。
歲月需要靜品。
塵世嘈雜,人們皆為利來利往,唯有靜下心來,閑讀歲月,精品流年,做最真的自己,有人無人處,簡靜安然,讓內心足夠強大,用實力讓自己的世界豐盈而安寧,不追求展示自我的擁有,用平和的姿態,去觀察這個世界,找準自己的位置,只為適合自己的機會而動,避開無趣的喧嘩和打擾。
余生,努力做一個內心安定且平靜的人。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無法保持內心的安靜,因此也就無法享受安靜的孤獨,在獨處的時候,會感覺到寂寞,空虛將自己徹底包圍,無所適從,或寂寞難耐,痛苦難熬,反而消耗了身體的能量和自己的時間。
而那些真正會享受孤獨的人,會用獨處的時間,看清生活的迷霧,讓心靈自由,與天地精神往來,看清生命的真相,安靜地豐富自己的思想和身體。
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是妥善的安放自己的靈魂,平靜自己的內心,無論多么煩躁,都不能讓自己的心亂了節奏。
情緒穩定,才是一個人最好的素養。
因此,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以一種大家都能接受,舒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既能考慮到別人的立場,也可以不委屈自己。
當我們受負面情緒影響的時候,不要著急爆發,可以先尋找讓我們寧靜下來的理由。
在寧靜中我們可以找到安全感,讓情緒沉淀下來,發現問題的所在,看見自己需要負責的部分,在寧靜之中與對方和解,讓我們為之憤怒的敵人,不在事情本身,而在我們內心深處。
無論情緒如何變化,干擾,任由外界變化,都影響不了你內心的寧靜之時,我們才能活出生活的韻味。
禪語曰:安禪無需佳山水,滅去心頭火自涼。
意思是說,若想要安心,你無需尋找一處如畫的風光,更無需退隱山林,只要熄滅了心頭的欲望之火,你煩惱的心自然會獲得清涼,安詳。
其實,內心的安定與平靜,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參悟。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