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七十古來稀”,就算在科技快速發展的年代,百歲老人仍屬罕見。但有一位老人在自己103歲之際,為了拍一張照片,還挑戰徒步登黃山。
他說:由于對攝影的興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齡了。他叫郎靜山,一身長衫,清癯安寧,靜靜地站在那里就有一種超然的氣度和個性。
這張照片拍攝于1970年,郎靜山78歲,這一年王祖賢13歲。
也許有人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這個百歲老人身上承載著無數令人驕傲的榮耀。
他是中國第一個拍下女性裸體的攝影師; 第一位以“集錦攝影”表現中國畫意的攝影家; 被評為世界十大攝影家之一; 第一位擁有世界各國最高名銜的華人; ……
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用照片向世人展示浸潤了東方式智慧的意境美。
為了捕捉最精彩的一面,郎靜山總是四處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走了個遍,他總是素衣簡裝,唯有胸前一臺相機透露出他的身份。
和相機結緣還得追溯到孩童時期,父母皆愛藝術,小小年紀的郎靜山對墻上掛著的父母結婚照印象格外深刻。
他的作品都是已“影中有畫、畫中有影”的攝影新象。仿國畫、重意境、師古法,明明是一張照片,卻宛如水墨畫一般,隱約透著中國古典繪畫范疇內的底蘊……
一時間,郎靜山名聲大噪。他順勢成立中國攝影學會,愛折騰的他還破天荒開辟了攝影課,免費教授熱愛攝影的群眾。
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就此教書育人也未嘗不可,但郎靜山分明不想浪費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借鑒中國傳統水墨繪畫藝術,運用暗房技術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的影像結合在一起。
如今攝影技術早已高超,但時間回撥到上世紀30年代,依然是前無古人的創舉,郎靜山憑自己把中國攝影技術提升到新臺階。
從此,郎靜山這三個字蜚聲海內外。
但他更喜歡沉浸在祖國的大好河山里,雖然生逢亂世顛簸,依然希望在困頓閉塞中,創造生命的清風明月。
同是傲骨疏朗之人,郎靜山和張大千一見如故。
兩人最喜結伴同游,案前作畫的張大千看多了,這樣的張大千,你又看過沒?
松柏在側,寒風驟起,襯得大師愈發仙風道骨。
當然除了陽春白雪,還有下里巴人。
在他的眼里,不論上流名人、還是普通工人,只要活出最自然的自己,就是美,這是一種本能的尊重和體面。
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即使榮譽滿身,郎靜山依舊不忘初心。
他生活簡樸,像個苦行僧。
往往一襲藍衫,一雙黑色布鞋,一部相機就是全部家當。
明明生活并不富裕,但家中有客人來訪都會親熱招待,他總是告誡子女,吃頓飯又算什么。
他分明是個赤子,有潔白干凈的骨頭。
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我們因此能愿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
顧振清曾評價郎靜山:
他將集錦攝影變成了一種繁復的勞作,這種精神勞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物質積累的功用,而成為他用藝術慰藉心靈的生存過程。
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的。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