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
【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fù)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暋?/strong>
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冬。白居易時年四十五歲,遭貶謫任江州司馬。
本詩為一首詠雪詩,詩人以凝重古樸、清新淡雅的筆觸描繪了屋外大雪紛紛揚揚的冬夜圖景,而屋內(nèi)身受夜凍的詩人內(nèi)心倍感孤寂寒涼。
“已訝衾枕冷,復(fù)見窗戶明。”寒夜初醒,詩人擁衾而臥,輾轉(zhuǎn)反側(cè),一夜不眠,沉沉夜色之中,四壁暗淡無光,唯見窗戶明凈潔白。詩人通過觸覺和視覺的真切感知,從側(cè)面描寫出屋外積雪成霜、銀裝素裹的圖景,瑟瑟未眠的詩人在寒冷的夜里更顯孤苦寥落。
“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备詈兀﹦萦性鰺o減,身心俱寒的詩人蜷縮在單薄的夜里,竹木斷折之聲在這寂靜的黑屋里異常清脆響亮,奈何只能任憑積雪作祟。此句詩人以“折竹聲”托雪之“重”,書寫了變幻的雪勢。全詩不著一雪字,但詩人卻從觸覺、視覺、感覺、聽覺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shù)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古人詩作多寓情于景,本篇也不例外,通過對寒夜大雪的描繪,隱含著詩人謫居江州時內(nèi)心的凄涼孤苦。
對雪
【唐】高駢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
高駢是晚唐名將,文武雙全,曾多次為唐王室立下汗馬功勞,后中黃巢緩兵之計,導(dǎo)致大將張璘陣亡。高駢由此不敢再戰(zhàn),致使黃巢順利渡江,攻陷長安,一生功名毀于一旦。
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詠物詩,詩歌描繪了潔白無瑕的雪景,表達了作者希望白雪能覆蓋一切罪惡的憤懣之情。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笔拙鋵懷┗h舞著飛入窗戶,坐在窗前,望著那青色的竹子慢慢變成白玉般潔白,暗示時間的推移。“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焙髢删溆蓪懢稗D(zhuǎn)入抒情。作者登上高樓,只見一望無際的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蓋住那蜿蜒曲折的險惡岔路。這里的“惡路歧”暗喻世間的丑惡面,也有解釋成人生道路的艱難險阻。詩人借景抒情,希望能像白雪覆蓋險惡岔路一樣,讓人世間的一切罪惡,人生道路的所有艱難困苦都被白雪覆蓋而消散殆盡。本詩寫雪景能暫時讓崎嶇惡路變得高潔,也表達了作者對無邪高尚靈魂的追求。
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見雪
【宋】毛滂
蝴蝶初翻簾繡,萬玉女、齊回舞袖。落花飛絮蒙蒙,長憶著、灞橋別后。
濃香斗帳自永漏,任滿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蘇,只憐他、后庭梅瘦。
上片描繪雪的動態(tài)美,寄托了詞人漂泊羈旅的愁情。這里將雪比作“蝴蝶”“玉女”“落花”“飛絮”,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輪美奐的意境,給人留下引人入勝的生動印象。而“長憶著、灞橋別后”寄寓了詞人羈旅在外、漂泊異鄉(xiāng)的愁情。
下片寫雪的靜態(tài)美,寄托了詞人的孤高志向。詞人用寒梅來襯白雪,既贊揚了雪的潔白,又突出了梅的高貴,從而寄托了詞人高潔、孤傲的志向。在這寒冷的天地間,一枝寒梅盛開,散發(fā)著濃香,襯托著潔白的雪更加無瑕了。最后一句詞人再次抒情,贊美雪中梅花不畏嚴寒,獨弄清影。這白雪寒梅的形象又寄托了詞人獨立的志向。
本首詠物詞,既用博喻辭法,將雪作多角度的正面描繪,表現(xiàn)了雪之多姿多彩的動態(tài)美;又用襯托法,以清高的梅襯潔白的雪,創(chuàng)造了冰清玉潔的意境,表現(xiàn)了一種玲瓏的靜態(tài)美,在動與靜、虛與實的結(jié)合中,融進詞人的思想感情,創(chuàng)造了一種秀雅飄逸的風(fēng)格。
觀雪
【宋】黃庶
疑是天公戲,都傾海作鹽。
松筠知不變,丘壑見無厭。
清為詩家極,寒因酒戶添。
冬溫成俗疫,得此勝針砭。
黃庶的這首詩將山林中的雪景描寫得極為清麗秀美。首聯(lián)將雪比喻成海鹽,生動形象地寫出雪的顆粒細小和顏色純白,體現(xiàn)詩人對雪的喜愛。頷聯(lián)詩人寫到平日里經(jīng)常見到的松樹和竹子知道它們是會一直在此不會改變的,而山陵和溪谷又每次見到都會不滿足,但雪景是十分短暫的,不會存留許久但令人印象深刻。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是詩人用以抒情的兩句,詩人家中清凈而雪后就要多喝酒來取暖,冬季的病成了很平常的事情,而看到了如此美麗的雪景心情舒暢了,甚至比針灸要對身體好得多。黃庶運用比喻和對比的手法將雪景描寫得美麗動人,后兩句又突出美麗的雪景對自身有何幫助和安慰,極盡筆墨贊美雪景。
和詠雪二首(其二)
【宋】衛(wèi)宗武
飛霙應(yīng)冬候,志喜屬詩人。
遠岫千尖沒,寒林一色新。
年豐呈上瑞,天巧占先春。
比屋銀成屋,民貧豈療貧。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詠雪詩。飛舞的雪花應(yīng)和著冬季的書候,這樣的美景讓詩人感到欣喜。大雪遮蓋住遠處連綿的山峰,冬日的寒林被雪的白色染得煥然一新?!扒Ъ鉀]”表現(xiàn)出雪之大,山之遠,還有詩人的眼界之遼闊?!耙簧隆蓖怀霰憩F(xiàn)雪的潔白,富有畫面感。正所謂瑞雪兆豐年,這樣的大雪正是祥瑞的表現(xiàn),是自然的巧妙安排讓春天占據(jù)耕種的先機。第三聯(lián)結(jié)合自然民俗,富有理趣。最后一句則引入轉(zhuǎn)折,“比屋銀成屋,民貧豈療貧”是說雪落在房屋上,那些房屋好似銀子造的一般,然而,這樣的“銀房子”又豈能改變民眾貧苦的現(xiàn)實呢?這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表達出作者心系民眾,眼界寬廣。全詩以景襯情,只在最后一句用反問的句式表達情感,效果明顯,給讀者以深刻印象。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兩種風(fēng)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fēng)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詞人不是單獨詠雪或梅,而是同時贊揚它們。雪與梅,各有高低,又各有所長。
上片具體來看,梅雪爭春,異中尋同。這里,雪花仿佛是梅花的花瓣,但是梅花還有香,所以雪花有梅之形,卻輸在了一段香。詞人知道雪花原本沒有香氣,但仍想象它的香氣是被狂風(fēng)奪走了。這既是替雪花找托詞,又進一步展示了梅花的風(fēng)采。
雪、梅看似一樣,但梅花其實更高一著。下片這里是寫二者終有高下的現(xiàn)態(tài)。雪花的“不似”,表現(xiàn)它略遜一籌。盡管梅花用自己的光彩裝點空山,但是雪花肆意飛向了人們的身邊。美麗的雪花,不卑不亢,與梅花互補,恬淡中顯示雪花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