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故事:
小和尚看到門前的楓樹不斷地掉落泛紅的楓葉,好不高興,連忙告訴師父:
“院子里一切都隨著楓葉動起來了,太美了。”
只見師父很冷淡地回答:
“不,只有你的心在動。”
心在動,物才能動,事才能牽扯著你的心在動。
古語有言:“心動,則萬物動;心靜,則萬物靜。”
動靜本就相對存在,心,才是兩者最終的參照物。
人世間里,一切都自有它的本質、規律和歸宿,只不過是人心,讓一切都變得不一樣。
于是,心動,心不斷動,則容易心浮氣躁,為世俗里的聲色名利所牽動、所誘惑。
然后,追名逐利,奔波勞碌,最終一無所獲,卻落得蹉跎歲月,身心俱疲。
反之,一心清靜,一心從容之人,一邊活得沉著冷靜,一邊也落得心境豁達,百福自至。
正如《菜根譚》所說:
“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沉著冷靜者,百福自集。”
也像南懷瑾先生說的那樣:“生命的能量來自寧靜。”
人的福氣,皆由靜處來,如同甘甜的泉水,只能由泉眼里慢慢地滲透出來。
心靜,審視自己
心靜者,才能具備足夠的耐心和恒心,追根溯源,找到“原力”,尋到能量。
唯有足夠的心靜,才能真實而真正地審視自己,才能客觀而公正地了解自己。
正如心靜了,才能慢慢地感受到自身真實的體驗,體會到心靈的各種呼吸節奏,也才會得到清晰的想法。
誠如卡耐基在《心靜的力量》一書中所說:
“人們花大量的時間來強身健體,卻很少有人肯靜下心來鍛煉心靈。”
人只有在心靜的情況下,才可以真正靜下來與心靈進行對話。
反之,心躁、氣躁的人,哪怕再想聽聽心靈深處的聲音,也會被心靈關在門外,根本進不去。
所以,審視自己,找到自己的優點、缺點。同時,也試著了解他人,了解人性。
毫無疑問,通過審視自己,為的就是尋找到一些可以讓自己靜下來的方法、方式。
然后,及時地做出改變,做出修復,慢慢地讓自己進入到心靈之門。
理學大家朱熹說:
“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
心靜,才可心安,心安,心靈才能只有呼吸。
正所謂:“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不靜則燕居閑暇,亦憧憧亦靡寧。靜在心,不在境。”
心靜之人,不被世間欲望、表象所蒙蔽雙眼,也不會自欺欺人來忽視了本心。
心靜之人,才能在心靈之門上,矗立一面大鏡子,反照自我,審視自我,將一切看得更清晰、更明亮。
倘若這面鏡子任由世俗上的欲望、丑陋、低劣的東西蒙塵,變得銹跡斑斑的話,自然一切都開始變得模糊不清。
心靈之鏡變得斑駁,陳積多物的話,心就慢慢靜不下來了,生活也就容易走向歧途。
《清靜經》有言: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每一天,都盡可能讓自己心靜下來,讓心靈的周邊環境變得清靜起來,不斷地審視自我,保持一種憂患意識,及時改變,努力修復。
如此這般,我們才能感受到天地之浩瀚,人心之純凈的能量,也才會過上有福氣的人生。
心靜,成為自己
很多人都想看到成功之后的自己,卻未曾想過在收獲成功之前,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了自己。
也就是說,一個人但凡想要成就自己,首先就應該學會如何成為自己。
那么,一個人又該如何成為自己呢?
就是從現實處,從安靜時修身養性。
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說:
“每逢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人之所以可以變得優秀,之所以能夠變得出彩,就在于能夠從小處積累自己,大處發揮自己。
內心若是平靜,能力就可以慢慢培養出來,智商也就可以逐步地得以提升。
的確,忘記世間紛紛擾擾,丟棄物質欲念,不再為紅塵囂囂而感到心躁不安,讓內心得以解脫。
當自己的內心越空、越靜,就會發現自己能裝的東西就越多,能裝的好東西就越多。
這一段“裝載”的過程,說到底就是成為自己,成就自己的過程。
只不過是,很多人老想著急切地成為自己,卻并不知道如何成為自己,甚至越是想要成為自己,就越顯得急不可耐,迫切不及。
《昭徳新編》有言:
“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成為自己,注定是一段漫長的過程,越是有耐心,有靜氣地觀察自己、審視自己、修復自己、提升自己,就越能看到出色的自己,強大的自己。
于是,在安靜之處,修身養性,在安靜之時,韜光養晦,則勢必心如明鏡,明察秋毫,鋒芒畢露。
作家亦舒曾說:
“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獲,切忌喧嘩。”
做人做事,靜靜地看,靜靜地想,靜靜地做,凡事靜靜,靜靜收獲。
如此,不喜紛爭,不講是非,不論恩怨,靜靜地來,靜靜地走。
然后,靜靜地成為自己,成為一個強大而從容的自己,一個富有福氣的自己。
心靜,成就自己
一個人,唯有心靜地審視自己,心靜地修復自己,心靜地成為自己,最終,才能心靜地成就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太著急了,只是太浮躁了,所以明明極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卻偏偏毀在了自己的手里。
正如:“高山不語,自是巍峨;月亮無言,自是高潔。”
靜靜地積累,靜靜地嘗試,才能靜靜地源遠流長,如此如同山不斷變高,月亮不斷變亮。
古人說:
“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心足夠靜了,福氣就多了。
可以說,人的一切幸福,福氣,都是從靜處來的。
也唯有從安靜的遠處慢慢走來,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它持久性的威力和魅力。
林清玄在《人間有味是清歡》中寫道:
“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愿你早一點學會靜靜地修身養性,靜靜地成為自己,最終也能夠順其自然地成就自己。
如此,靜而不爭,靜而不煩,靜而不怨,靜而不恨,靜而不急,靜而不苦。
然后,灑脫、豁達、從容、自得、自洽地過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