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
“天牢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人活著,勢必要活出真實而強大的自我。
如此,哪怕老天困住了我的身體,但我內心可以做到自由自在;
就算上天讓我遭遇諸多厄運,我也可以想方設法渡過難關。你看,上天還能奈我怎么樣呢?
所以,人在追尋、掙扎之后,便能明白這一生當中,我們雖然生來平凡,卻可以擁有平凡的美,即便時常失意受挫,亦能甘之如飴。
歷經世事浮沉,看淡人事之后,或許我們就會變得沉穩,理性,灑脫,從容。
然后,像在《麥田里的守望者》里說的那樣: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如此,接受生活的無常,悅納人生的平凡,也最終學會了接納自己,活出自得和從容。
接納自己
《增廣賢文》里有云:
“自重者然后人重,人輕者便是自輕。”
你會發現,一個人在現實里越是喜歡妄自菲薄,喜歡否定自己的話,非但別人越容易貶低你、嘲笑你,就連自己也會輕賤自己。
顯然,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自重,也不曉得好好善待自己的話,那別人怎么可能會重視于你?
這個世界本就如此,你越強大的時候,別人越怕你。你越卑微無能的事,誰都可以上來踩你兩腳。
因此,人要學會走向獨立,走向強大,而人能走向獨立和強大的前提就是,你得先瞧得起自己,信任得過自己。
說到底,就是懂得,也敢于接納自己。
古人有云:
“橫逆困窮,能受其煅煉者,則身心交益;不受其煅煉者,則身心交損。”
人在審視自己的時候,毫無疑問會看到自己諸多的毛病和缺陷,但很多人看到這樣的自己,就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甚至一度害怕被人發現,從而走到哪里,都抬不起頭一樣。
其實,當一個人意識到了,看到了自我的一些不足和缺陷的時候,恰恰是最容易彌補自己、修復自己、修正自己的時候。
在這種過程里,倘若我們敢于及時地冷靜分析,清醒地改造,從困窘的局面里,不斷地自我鍛煉,積極地洗練自己,你會發現自己會成長得很快。
于是,面對各種不確定的人生,內心依舊不會慌張。
很喜歡蔣勛在《孤獨六講》里寫的一段話:
“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
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
的確,學會了解自己,成長自己,假以時日,當自己積累了足夠多的學識、閱歷、經驗和智慧的時候,那么自己就已經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從容,最終也越來越懂得接納自己,欣賞自己。
蒙田曾說過:
“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深以為然,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從來就是自己。
很多人,之所以將日子過得越來越難熬,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絕望的原因,就在于他總是在給自己設定一些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及欺騙自己無論多么努力和奮斗,都改變不了命運的安排。
久而久之,整個人越來越暗自神傷,越來越喜歡顧影自憐,最終迷失了自我,變得徹底沒有了自信,沒有了希望,成為了隨波逐流的平庸自卑。
網上有個問題:
“最難熬的那段日子,你是怎么走過來的?”
有人這樣回答:“面對它,接受它,看清它,戰勝它,跨過它。”
的確,如果一個人一旦遇到了問題就喜歡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的話,那么最終傷害只會回到自己身上,變得越來越喜歡否定自己、憎恨自己、自虐自己。
反之,努力掙脫自己給自己束縛著的成長的一層層枷鎖,就像加繆在書里提到的那樣:
“我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過得很順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難關的時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
那么,當你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能力和底氣去面對人生難關,解決人生困局的時候,才能看到更為遼闊的風景,欣賞到人生更加美好的事物。
包容別人
古人常說: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
一個人,唯有先學會接納自己,當自己的心胸變得遼闊,智慧變得高深,活得越來越從容和通透之后,才會有包容別人的智慧和心境。
其實,一個人在接納了自己之后,會更加主動,也更加清醒地提升自己,盡可能地邂逅不一樣的、一個強大的自己。
在追求的過程里,毫無疑問的是自身的技能、實力能得到加強,與此同時,道德方面也能上升到新的臺階里。
《菜根譚》中講: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
其中大意是,大地渾濁,可生萬物,水若太清,魚無處藏身。
因此,聰明人,格局大的人,應當要有一種容納、包容的氣量。
做人做事,先容自己,才能容人。
看到包容的智慧,看到包容的力量,一個人才能越走越遠。
作家田維在《花田半畝》中寫道:
“遺憾是常常的,孤獨是常常的,生來是品嘗苦味,生來便是看盡無常變幻。”
生活總有無常,人生總有遺憾,孤獨前行也好,時有苦味也罷,包容多一點,生活就會順一些。
如此,人心一旦寬大如海,心境一朝變得無量無邊的話,包容的力量就出來了,人生就開始好起來了。
王陽明在《答友人》信中說:
“若夫聞譽而喜,聞毀而戚,則將惶惶于外,其何以為君子?”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被人贊揚就高興,被人誹謗就傷心,日子總是過得患得患失,又怎能成為真正的君子,過上一種真實而自洽的生活呢。
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一個思想成熟的人,往往是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面對得失成敗,自己的心胸早已足夠遼闊得裝得了它們的存在,即便反反復復,坎坎坷坷,內心依舊從容。
保持一種寬容的、包容的力量和智慧,我們才能在追求目標的過程里,不平白無故給自己制造焦慮,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糾纏他人。
如此,釋然一些,淡然一些,靜靜地來,悄悄地走。
如此,面對人性復雜,生活無常,人生多變的時候,像《旅行的藝術》書中所寫的那樣:
“如果這個世界不公平,或者讓人無法理解,那么壯闊的景致會提醒我們,世界本來就是如此,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
因為,自己早已做足了準備,內心也裝了一束永不熄滅的燈光,面對坎坎坷坷、起起伏伏的人生,包容,接納,毫不慌張。
接納,一種最重要的修行
《無聲告白》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要明白,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圓滿的。
就像季羨林先生說的:“不完滿才是人生。”
所以,及時地認清這個世界,坦然地接受這種生活,然后釋然地活出真實的態度,不斷地修行、修煉、修復自己。
然后,即便面對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自己的內心依舊是平靜的、包容的、淡定的。
再接著,慢慢地過好當下,靜靜地珍惜當下,也從容地接納自己、包容別人,看淡看開看透。
就像作家晚睡說過一段很通透的話:
“人生總要經歷各種失敗。
走錯方向,愛錯人,選錯路,都是常會發生的事情。
行到半程,愛到半生,才發現一切都是錯誤,而且是解決不了的錯誤。
這時候,打開錦囊,能看到“止損”兩個字閃閃發光。
這一招,正是關鍵時刻用來救命的,是人生的大智慧。”
愿你余生,學會接納自己,善意地包容別人,然后在一種平和、平穩、平靜的心境里,活出平凡、真實而幸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