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我們每個人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急事、難事、爛事。
慢下來,靜下來,不是不思進取,也不是逃避現實,更不是自暴自棄。
而是為了積蓄力量,穩住情緒,掌控心態,然后更加清晰,也更加輕松地出發。
做到事緩則圓,語遲則全,心靜則安,如此我們才能修煉出心靜,修養好心態,修行好心境。
人這一生,總需要做到一點什么,才足以寬慰余生,不負歲月。
事緩則圓
事情哪怕再緊急,自己也不能慌亂,更不要自亂陣腳,免得節外生枝,盡做一些多余的事情。
凡事不可急躁,凡事不必著急,事情來了,你再急,它也回不去了。
所以,心緩地接納,慢慢地觀察,抽絲剝繭地分析,才能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找到其中的奧秘,最終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始終要記得,事慢則圓,人慢則成。
就像寫字,字體要想寫得剛勁有力,就得一筆一劃慢慢寫,人要有所成就,就得一步一步慢慢練。
于是,為人處世,沉得住氣,可以隨時靜下來,再遠的地方,也能悄然而至,再大的夢想,也可水到渠成。
那些一遇到問題就急著處理,根本沒有找到問題根源就胡亂去處理的話,那么就極有可能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非但處理不掉原初的問題,還很大可能產生更多的問題。
如此,如同掉進了一張亂糟糟的網里,自己越是掙扎,非但掙扎不出來,反倒越是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小窗幽記》中說:
“處事最當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
真正的智者,遇到問題,從不著急,而是懂得深度思考,耐心分析,專注思考,才能一步步地做到豁然開朗。
人,不管做什么事情,越是心急,越是急躁,就越難取得成功,達成意愿。
給自己一點成長的時間,給自己一點緩沖下來、冷靜下來、沉淀下來的時間。
如此,事情的真相便會慢慢浮出水面。
語遲則全
《禮記》有言: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水越深的地方,水流越平緩。水流越急的地方,水聲越大越聒噪。
做人也是如此,越是沒有水平的人,說話越容易顯得口無遮攔,傷人傷己。
反倒那些富有涵養,很有人品的人,反倒能夠顯得說話有水平,不急不慢,不慌不忙。
你會發現,生活當中那些說話速度越快的人,肚子里往往沒裝多少墨水。
語速緩慢,說話就會清楚,說的話就不會含糊不清,聽的人就會顯得舒服、輕松。
做人,說話不單單要盡量慢一些,說得清楚一點,還要盡可能說得少一些。
《周易》有云: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說話慢半拍,或是少說話,甚至是不說話,才能避免禍從口出,或是吃了控制不了嘴巴的虧。
寧愿做一個善于聆聽的人,也不要做一個尖酸刻薄、冷嘲熱諷、咄咄逼人、污言穢語的人。
會說話的人,都知道自己在表達的東西能做到不傷大雅,能愉悅人心,也能成就彼此,起碼可以保全自己。
心靜則安
心靜,世界就靜了。
世界靜了,一切雜物,都將會沉淀。
明代文人洪英明說:
“人只一念之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
培養一顆平常心,戒除貪念,不被外界千萬種欲望所干擾,如此我們才能降低過高的期待,過度的欲望。
于是,凡事、凡物,都懂得講究個度,也才能活出從容、淡定、心安、心足。
如此,清虛靜泰,少私寡欲。
因此,心中曠然無物,卻勝裝萬物,寂然無憂患,靜然無思慮。
諸葛亮曾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繁華如夢,唯有心靜,才能將這個世界看得更全面,看得更透徹。
一個人的心不靜,那么他的思緒就不可能靜下來,他的心也就會胡思亂想。
正所謂: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沉著冷靜者,百福自集。
真正的智者能人,遇事從來不著急,而是懂得放緩步調,看清形勢,合理做出判斷,想出對應的策略。
與此同時,說話做事,也極具節奏,深思熟慮之后,謹言慎行,既懂得尊重別人,敬畏規律,同時,也是保全自己。
到最后,活出一顆平常心,心靜如鏡,心安有福,才能看開外界的風吹雨打,內心做到閑庭信步,從容地邁過坎坷,熬過波折,享用當下的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