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馬丁曾說:
“每一個強大的人,都咬著牙度過了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持、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
真正的強大,在于吃過了苦,熬過了累,經受了難之后,心境開始變得豁然開朗,懂得了知足,也做到了順其自然。
先苦后甜,才是人生至味,用力了,用心了,然后回歸生活本身,無需繼續用力地活著,才能體味到生活的本味。
人越往后走著,就越不需要太用力。
生活,要懂得適可而止
很多時候,一個人活得太用力,反倒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因為但凡將注意力和心思都放在目標身上,卻偏偏沒有想過自己為什么需要達成目標,達成目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拆分目標,通過哪些方式來達成目標。
另外,就是自己在追逐一個目標的時候,是否有想過自己有多少的經驗,能否借助他人的資源和能力來添磚加瓦,又是否能在追求的過程里保持著心態上的穩定。
顯然,那種一有目標就急不可耐地行動,遇到挑戰和問題也只會像無頭蒼蠅亂撞的人,只會在所謂的前進道路上越陷越深,甚至直接滑向深淵而無法展開自救。
多少人,就是因為一時頭腦發熱,從而莫名其妙地給自己制造了更多的平白無故的麻煩和困難,最終積重難返。
《道德經》里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做人,該前進的時候,心無旁騖地前進,該退下的時候,就了無牽掛地放下。
正所謂拿得起,放得下,該表現的時候,積極表現,該隱藏的時候,也要低調為之。
就好像人的關系一般,無需太用力,大家才會覺得相處起來舒服、平靜。
《圓桌派》里,梁文道曾講過一個觀點。
“最理想的人際關系,幾乎就像人跟貓的關系。它跟你做伴,但不干擾你,你又要尊重它的空間和獨立性,不要過分騷擾它,大家的界限還是存在的。”
人生在世,越是著急,越是用力的人生,往往就越可能適得其反。
不管是理想的人際關系,還是對于理想的工作狀態,我們都需要帶著一種松弛的態度去對待,學會保持一定距離,才能擁有更多的舒適的、愜意的人生片段。
三毛曾說一句話:“朋友之間再親密,分寸不可丟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與人相處也好,哪怕自己一人獨處也罷,保留邊界,保住分寸,才能真正舒坦而自在地過好這一生。
人生,無需活得太用力
弘一法師說: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生活就是,從容隨性地對待,然后從中感受到一股真實而自得的體驗。
人世跋涉,苦是底色,孤獨是配色,走到哪里,或者說不管往哪走,都需要帶上一顆從容的心,松弛地追逐著自己人生目標。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至于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而讓自己變得太用力,甚至是過于執念,然后搞得自己精疲力竭,甚至反而得到一個相反的結果。
復旦教授陳果曾說:
“人與人,就像兩個王國,各自應當保持著寬闊、自然而舒適的疆域,甚至在疆域之間,要有一個中立地帶。”
其實,不光是在人際關系上,就算是關乎于自己一個人的事,我們也需要做到足夠的包容、理解,然后帶著一種遼闊的眼界,博大的格局來對待當下人生。
這樣,我們才不至于過得痛苦,過得難受。
安東尼·羅賓斯曾說過:
“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
保持著一種良好的心境,看淡得失成敗,控制好自己的心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你會發現,要想自己過得好一點,其實就是懂得放松自己,做好該做的,放下該放棄的。
不要活得太用力,而是盡可能地活出內心的平靜和平和,走向淡定和從容。
如此,平緩地前行,平氣地過好這一生。
最好的狀態,是順其自然
很喜歡白落梅書中的一句話:
真正的情,清清淡淡,平平整整,安安靜靜地擺在那里,從來都不需要太用力。
其實,在折騰了大半輩子之后就會發現,人生最好的狀態,莫過于真正做到了順其自然。
很多時候,其實一開始就注定了它的結局,無論我們多么努力,終究還是難以改變它的最終結局。
與其耗費心力,大費周章地壓榨著自己,逼迫著自己去改變那些無法改變的事物,不如及時地停下來,想清楚自己接下來要走的路。
然后,節制欲望,做出取舍,平衡心態,找到可以讓自己時時刻刻皆可順其自然的心境。
《菜根譚》里有一句話:
“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
讓繁雜的欲望得到遏制,得到篩選,然后丟掉多余的欲念、雜念,讓自己過得輕松一點。
然后,當自己變得足夠輕松而自然的話,那么對于那些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自己也就能做到高效率低執行。
林清玄說:
人生有高潮起伏的時刻,也有平淡平凡的時刻。重要的不是面對什么樣的時刻,而是能不能隨喜隨心。
走至人生后半段,打造一顆歡喜心,節制住欲望,保持好心境,別太用力地活著,才能守得住清歡。
正如梭羅所說:
“大多數豪華的生活以及許多所謂的舒適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對于豪華和舒適,有識之士更愿意過比窮人還要簡單和粗陋的生活。”
生活其實并不復雜,只要我們活得簡單一點,純樸一點,慢慢就會卸下肩膀上多余的負擔,然后輕裝上陣,真正做到順其自然地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