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漢代映入大家腦海的不是文景之治國家富強的局面,就是漢武帝馬踏匈奴輝煌的盛世場景。 但是大家很容易忽略漢朝在文化領域出現的一場著名爭論——經今古文之爭。
這場爭論雖然不像文景之治和漢武帝平定匈奴那樣讓人熱血沸騰。但是它卻在悄無聲息之中改變著整個歷史的格局。這場爭論從漢高祖時就已經開始,一直持續到戊戌變法時期, 持續長達兩千多年。 即使到了現代,我們的思想仍然悄無聲息的受著今古文之爭的影響。
下面我們就來從頭到尾講述一下今古文之爭到底是怎么回事?
古文經書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后,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大一統局面,實行了焚書坑儒政策。規定凡是六國史書和諸子百家,除了博士官能夠收藏之外,其他人一律焚毀,不得私藏。并且坑殺了一些方士儒生。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也就成為今古文經之爭的罪魁禍首。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
在秦始皇下令焚燒儒家作品之后, 很多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就此失傳。因此在秦代沒有傳授和學習儒家經典者。在漢初流傳的儒家經典主要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保存下來:
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史記》
因為儒家經典流傳下來的方式不同。 所以儒家內部又分為了今文經和古文經兩派。 今文經大多是用漢朝時流行的文字隸書書寫的。古文經大多是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篆書書寫的。儒家經典在漢初表現為這兩種形式也為后來的經今古文之爭埋下了伏筆。
焚書坑儒
今文經和古文經的斗爭能夠持續數千年,歸根到底是因為兩者之間的具體理念和價值觀念的差異所造成的。除此之外,兩者還推崇不同的儒家經典,對待孔子和周公的態度也有很大的差異,對儒家經典內容的解釋也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具體差異:
1、對儒家經典的解釋不同――兩者斗爭的主要分歧。
對待儒家的傳統經典《詩》《書》《禮》《易》《樂》《春秋》,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家分別有不同的注釋型著作。而且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在對待六經的排名先后上也有很大的分歧。西漢時期以董仲舒為首的今文經學家認為六經的順序是《詩》>《書》>《禮》>《樂》>《易》>《春秋》。而以班固為首的古文經學家則認為六經的順序是《易》>《書》>《詩》>《禮》《樂》>《春秋》。而且兩者又有不同的六經注釋型著作:
①《詩》
古文經:《毛詩》
今文經:《魯詩》《齊詩》《韓詩》
②《書》
古文經:《古文尚書》
今文經:伏勝、大夏侯、小夏侯
③《禮》
古文經:《逸禮》、《周官》
今文經:《大戴禮記》、《小戴禮記》、
《慶氏禮記》
④ 《易》
古文經:《費氏易》、《高氏易》
今文經: 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
⑤《春秋》
古文經 :《左傳》、《鄒傳》、《郟傳》
今文經 : 嚴氏 、顏氏、《榖梁春秋》
通過對上述儒家經典的分類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古文經學家和今文經學家對于儒家經典的解釋是截然不同的。他們對詩、書、禮、易、春秋都有屬于自己流派的解釋性著作。而且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家在注釋儒家經典的時候往往會加入自己的價值觀念,一旦在儒家經典當中滲透進不同的價值觀念就會使儒家經典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使得儒家經典服務于不同的人。
古文尚書
2、對待儒家經典的態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今文經和古文經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僅僅是文字和解釋性著作的不同。兩者對待儒家經典的態度以及儒學的研究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漢景帝以《黃帝》、《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 《史記》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于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漢書·藝文志》
今古文對比
3、對待孔子的態度不同。
兩者除了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外,在對待孔子的態度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體現在對孔子的評價:
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漢書·藝文志》
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圣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漢書·藝文志》
孔子
如果把今文經和古文經的斗爭放在5000年中華文明的角度來考量,你就會發現這場斗爭是意義深遠的,而且對我們整個文明的走向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場斗爭從秦朝滅亡開始,一直持續到近現代,持續了近兩三千年的時間。直到今天我們很多的思想觀念依然受到今文經和古文經的影響。在這數千年的斗爭過程中,今文經和古文經互有勝負,用句俗話來說就是“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兩者是輪流的坐莊。但是,兩者中的一方誰都沒有辦法徹底消滅另一方。
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兩者的斗爭是十分復雜的。由于篇幅有限,如果要詳細的把它敘述一遍那是不太可能的。在下文當中我就挑選幾個在歷史上斗爭比較激烈的時期展開論述:
1、兩漢時期——今古文之爭的巔峰期。
兩漢時期是今古文經之爭的第一個高峰時期。 這場斗爭從西漢初年在孔子舊宅和河間王處發現古文經為起點,到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馬融、鄭玄結合今文經和古文經遍注群經實現兩者初步融合為終點。整整貫穿兩漢四百多年的時間。在這一時期,今文經和古文經既有斗爭又有融合,最終實現了同一發展。以下是兩者斗爭的主要幾個階段:
①階段一:(西漢初年)今文經占有優勢。
西漢初年,因為今文經出現較早。而且董仲舒等人也以善治今文經《公羊春秋》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在董仲舒的建議之下,漢武帝確立了把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的政策。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但是,這里漢武帝強調的“儒術”是今文經而不是古文經。在董仲舒的建議之下很多今文經學作品陸續被立為學官。
“董子傳《公羊》,《春秋繁露》所載,皆言經義,且皆與《公羊傳》合。是董子之于經學,尤為專門名家。”。——《經學家法講義》
但是在這一時期,古文經發展的并不是那么好。 因為古文經出現的比較晚,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十分的有限。而且相比于今文經來說古文經比較保守,它的很多價值理念并不適合漢武帝來加強中央集權。因此在漢朝初年,古文經只在民間小范圍的流傳,放在整個國家的水平來說影響力還是十分有限的。
董仲舒
②階段二:(西漢末年) 古文經開始崛起。
在經歷過西漢初年和西漢中期的民間發展之后,古文經在西漢末年逐漸成熟,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和當時的統治思想也越來越契合。漢成帝時命人搜尋天下遺書,劉向、劉歆父子先后負責把搜集到的大量圖書加工整理的工作。在他們搜集圖書的過程中,又發現了《春秋左氏傳》《毛詩》和《逸禮》等古文經書。與此同時,古文經也開始在大范圍內流傳。
等到王莽當政時期,為了篡奪漢室的江山,王莽提高了古文經的地位。并且把古文經作為自己改朝換代的理論依據。由于脫骨改制的需要,劉歆借機把《左氏春秋》《古文尚書》和《毛詩》立于學官。后來又歷《樂經》為博士、《周官經》六篇也立博士。
六藝之文,……《易》為之原,《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劉歆
在這一時期,相比于古文經的一步步發展壯大,今文經卻在一步步的衰退。由于得不到政治勢力的支持,今文經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逐漸下降。
古文經
③階段三:(東漢時期)今文經和古文經融合貫通。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后,取消了古文經博士,復立今文經博士,共有14位博士。古文經雖然不得立于學官,但是仍然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實在這一時期就可以清楚的發現, 今古文經之爭背后隱藏的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爭論,是一種政治勢力和另一種政治勢力的斗爭。
東漢末年時,古文經學家馬融、鄭玄兼容今文經和古文經,破除各家傳統,遍注群經,得到了今文經和古文經兩派的贊許。至此今文經和古文經實現了初步的融合,兩者的斗爭也就暫時的告一段落。
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王父豫章君(范寧)每考先儒經訓,而長于玄,常以為仲尼之門不能過也。及傳授生徒,并專以鄭氏家法。——《后漢書》
鄭玄
2、清末——今古文之爭的又一次高峰。
今古文之爭在兩漢達到高峰之后,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時間,在清末又一次達到了高峰。其實這兩次高峰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都處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清末面對著眾多的新興事物,人們的思想受到強大的的沖擊。從而在思想文化領域又再一次掀起了今古文之爭。與兩漢時期不同的是,在清末時期人們的思想已經受到西方的影響,面對今文經和古文經的差異人們更加理性。他們能夠用一些近代化的思想來重新審視這種差異。在清末今古文經之爭分為以康有為為首的今文經學派和以章炳麟為首的古文經學派:
①以康有為為首的今文經學派——提倡改革、反對奉天法古。
在清末康有為在政壇上是混的風生水起,他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主張在中國實行維新變法,建立起一套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為了宣傳自己的變法思想,康有為再一次舉起了托古改制的大旗。因為康有為本來就是今文經學大師,他對今文經學的很多理念都是是銘記于心的。為了宣傳他的變法思想,他把孔子打扮成了變法改制的先師。認為孔子是變法改制的祖師爺。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減少變法的阻力。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康有為先后完成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這兩本著作:
“始偽偽,亂圣制者,自劉歆;布行偽經、篡孔統者,成于鄭玄。于是奪孔子之經以與周公,而抑孔子為傳,于是掃孔子改制之圣法,而且為斷爛朝報,“六經”顛倒,亂于非種;圣制埋淪于霧;天地反常,日月變色,以孔子天命大圣,風載四百,地猶中夏,蒙難遘閔,乃至此極,豈不異載?——《新學偽經考》
“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為讀其遺言,淵淵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見太平之澤,被大同之樂者,何哉?使我中國……不得見太平之治,被大同之樂者,何哉?” ——《孔子改制考》
新學偽經考
②以章太炎為首的古文經學派——主張發揚國粹,保留傳統。
與康有為為首的今文經學派相對應的是章太炎為首的古文經學派。章太炎雖然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革命元勛,但是他的思想并不像他的行動那么激進。章太炎在文化思想上還是比較保守的。他反對康有為所提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認為在近代化變革當中應該保留我們的國粹,發揚我們的傳統。因此他反對全盤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尤其反對康有為改革政治體制的行為。
梁子所悲痛者,革命耳;所悲痛于革命,而思以憲法易之者,為其圣明之主耳。——《正仇滿論》
在章太炎的這種呼吁之下。晚清社會形成了一股提倡國粹的潮流。他們主張應該將西方優秀的政治制度和我們東方傳統的文化相結合,以此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體系,促進中國的近代化。這種潮流一直持續到新文化運動后期。實質上這也是從漢朝流傳下來的今古文之爭的一個縮影。
章太炎
其實如果放在整體史觀的角度來考察今古文之爭,我們就會發現。這種爭論實質上是一種利益的爭論。無論是今文經還是古文經,背后隱藏的都是一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這兩個派別之后分別有不同的支持勢力,今文經和古文經也分別代表著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是儒學內部爭奪“利祿”的斗爭,是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一種表現形式。
雖然這兩種派別爭論不休,但是在歌頌先圣先王、美化古代政治、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問題上還是一致的。這種爭論持續了幾千年的時間,它對于學術文化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藝文志》
《后漢書》
《新學偽經考》
《孔子改制考》
《正仇滿論》
《史記》
《經學家法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