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冬及春的寒風中,總引人駐足與注目的有兩樣物事:一為雪,一為梅。雪與梅,既相似又有不似的地方,似與不似都奇絕,二者相伴出現,更是一等美景,為古今人們所不盡吟詠。
梅花凌寒而開
梅花開在早春,在寒氣未銷時凌寒綻放,帶來春的第一縷消息,是春的使者。在人們心中,她有著許多美好的品質:不與它花爭艷,凌寒獨放,姿態清絕,時有暗香。由此,梅也成為詩詞中的常客。
北宋詩人王安石寫過不少梅花詩,據統計,他的梅花詩共計有30多首,其中,“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知憶舊游還想見,西南枝上月徘徊”“淺淺池塘短短墻,年年為爾惜流芳”等詩句均能打動人心。
不過,王安石最經典、最為人所稱道的梅花詩,還是選入小學課本的這首《梅花》,短短二十字,將梅花刻畫得生動清絕,隔著千年的時光都能聞到梅花的幽香。提到梅花詩,不少人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便是這首。
臘梅
《梅花》
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詩人寫一株梅樹長在墻角,幾枝梅花在凌冽寒風中獨自開放。前兩句點出梅花的生長環境,一在墻角,一在寒冷。墻角零落無人問,寒風吹拂無人顧,寫出梅花獨自寂寞,無懼嚴寒的品質。
有人說王安石這首詩寫的是臘梅,但據后兩句來看,當寫的是白梅才對。詩人遠遠地望去就知道那是梅而不是雪,并非顏色不相似,而是因為有暗暗的幽香傳來。如若是臘梅,不應有此一說。
此句沒有寫梅的顏色,但通過“不是雪”而寫,卻也寫出梅花的一片潔白純凈之色。梅花的姿態與香味都通過這兩句傳達出來了。
這首《梅花》用筆簡約,寫出墻角梅花的清絕品質,既是寫梅,也是以梅花自喻。王安石曾力主革新,寫作此詩時,已歷經兩度罷相,已經心灰意冷,放棄改革,退居鐘山。但其心態與此墻角之梅也有共通之處。王安石革新功過世人自有評說,而從這首詩里則能看出他的心志。
梅花凌寒而綻放,懷幽而芬芳。
我們也學王安石筆下這幾枝梅花,盡管在寒風凌冽之中,在無人問津的墻角開得寂寞,開得孤獨,但這幽香,卻可以到得很遠很遠,甚至穿越千年的時光,驚艷至今。
我自盛開,清風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