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史稱荀子,約晚于孟子60年?!盾髯印芬粫窆泊?2篇,大部分為荀子所寫,另有少數篇章是其弟子整理和記錄他人言行的著作。
孔子之后,戰國時期,儒家出現了兩位大儒:孟子和荀子。孟子在孔子的“仁”的基礎上,發展了以“義”為核心的思想,形成了儒家“仁義”思想的基本框架,被尊為“亞圣”。荀子則在“仁義”的基礎上更重視實用,提出了“禮、法”并用的治國理念。
荀子的學說與孔、孟的思想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在:一、孔子反對“法”,認為“法”是禮崩樂壞的象征;荀子則主張法對治國有利。二、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又因為荀子的兩個最著名的弟子韓非子和秦丞相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在后世,尤其是程朱理學對荀子在儒家的歷史地位不太認可,提出了“尊孟貶荀”的主張,使得荀子在我國的影響在很長時期內被低估??墒牵幢闳绱耍髯尤匀皇且晃慌c孟子并列的、不可忽視的儒家代表人物。
現代社會實行“依法治國”,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可是依然出現了很多不合人情、匪夷所思之事,這就造成了輿論與法律的沖突。這種沖突,實質是道德與法律的沖突。荀子的思想有其先進之處,至今仍可為現代社會所借鑒:他推崇“仁義”,把“禮、法”實現“仁義”的手段。也就是說,“仁義”是目的,“禮、法”要為“仁義”服務。放到現代,可以解釋為:法律有其前提,這個前提就是道德,即法律是把道德中必須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以國家認可的方式進行發布,并以國家的強制力作為保證。所以,法律要符合道德。符合道德的法律是良法,不符合道德的法律就是惡法,惡法就需要改變。
荀子還主張“有法以法行,無法以類舉”?,F實中,隨著社會的發展,會出現很多新的事物,發現很多新的情況,這時,法律一般是滯后的?;蛘哒f,即便是制定了最全面的法律,也不可能覆蓋人的全部行為。所以法律應當是具有必要性的行為規范。沒有必要性的,不需制定法律,以保持一定的靈活性,才能應對現實的復雜性。這時,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按照法律審判。沒有規定的,就需要以現有案例用類推的辦法進行判斷。荀子的這種思想雖然還很粗糙,但無疑是具有先進性的,已經類似于現代的英、美等國的判例法了。
在哲學思想方面,荀子認為人具有七情六欲,生來好利,任其發展的話,則淫亂生、暴亂起,所以他提出了“性惡論”。并認為只有通過“仁義”才能導人向善。這與西方基督教所說的人具有“原罪”,需要“贖罪”才能在死后進入天堂有相通之意。
我們知道,“性善論”有其不能解釋的人類行為,同樣的,“性惡論”也不能解釋全部的人類活動。如果要解釋清楚“人性”,必然先要解釋清楚“人是什么?”,這也是西方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之一:“我是誰?”。
人性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本文的話題,不再贅述,留待讀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