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閉氣法/林書立
來源:網絡收集
閉氣法是道家氣功的一個重要功法,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蘇軾在《上張安道養生訣》中曾說,“閉息最是道家要妙處”。本文擬對其特點、利弊和具體修煉方法,作些探討。
一、閉氣法概述
閉氣法出現很早,成書于戰國時期的《素問遺篇·刺法論》中即有閉氣法的記載:“腎有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但對后代更有影響的,是東晉葛洪《抱樸子·釋滯》一文對閉氣法的介紹和推重。葛洪是道教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人物,他對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思想作了系統總結,為道教構建了種種修煉成仙的方法。他在《釋滯》一文中提出,內修之“至要者,在于寶精行氣”,而其行氣主要就是指閉氣法,葛洪稱之為 “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葛洪高度肯定了此法的卓越功能,這對后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從南北朝至隋唐宋,是閉氣法比較流行的時期。南北朝陶弘景的 《養性延命錄》、隋巢元方的《養生方導引法》、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以及宋張君房的 《云笈七簽》等要籍,均有閉氣法的記載。閉氣法也從最初的單純型閉氣,演變成后來的結合意念存想等多種煉功手段的復合型閉氣。宋以后,可能因為修習閉氣不易掌控,易出偏差,故鮮有倡導者。
閉氣法是歷史上頗有爭議的一種功法。贊之者說它能令人“身心俱,五臟安”,“耳目聰明,舉身無病”(《養性延命錄》);說它乃“長生之根本”,“功用不可量”(蘇軾《上張安道養生訣》);宋代內丹南宗開山祖師張伯瑞稱之為內丹以外的最佳功法。反對者則 說它“藏擁閉畜損正氣”,是“煩勞形神,無所裨益”(《胎息精微論》),認為“大都不得閉氣,若閉氣則疾生” (《王說山人服氣新訣》);當代臺灣著名養生家蕭天石甚至提出:“余均可學,唯閉氣不可學,稍一不慎,即可至吐血而死。”“口鼻既不通,則畜損肺臟,有何益哉?”(《道家養生學概要》)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閉氣法呢?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
二、閉氣法的特點
閉氣法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
1.閉氣無息。在一定時限內,氣息不入不出,完全處于停閉狀態。這里的“一定時限”,短的可以是十幾秒,長的可以是半分鐘、一分鐘,乃至更長一些。這要根據個人的修煉進程和承受能力而定。一般說,在不感覺到憋氣不適的情況下,適當延長閉氣時限是有好處的,但也不是越長越好,要掌握好這個 “度”。
2.閉氣是深吸氣的延續。離開深吸氣的閉氣是沒有意義的。一定要通過緩慢、深長的吸氣,讓肺泡中充滿清新之氣,然后再進行閉氣,這樣吸入的清新之氣便會貫布全身。《攝生要義》說,習閉氣“以鼻吸入,漸漸腹滿,乃閉之”。這里的“漸漸腹滿”,就是強調深吸氣的重要。
3.閉氣在心理松靜態的基礎上,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興奮和緊張。閉氣時一方面維持了深吸氣時的態勢,讓肋間肌和膈肌保持較強的張力,另一方面又要適當用力忍住氣;而吸氣是伴隨交感神經興奮的,忍氣和肋間肌、膈肌的收縮又會增加這種興奮。所以閉氣時要盡量保持松靜的心態,掌握好閉氣同肌體放松的平衡點。這樣,才能實現功境的優質化和提高功效。 4.閉氣同吸氣、呼氣是一個有機聯系的完整過程。深吸氣,閉氣(或再吸氣、再閉氣),然后是緩慢的深呼氣,它們之間緊相聯系。深吸氣是閉氣的基礎,閉氣是深吸氣的延續和進一步的擴展,而深呼氣則可加強閉氣作用的發揮。《千金要方·調氣法》說,吸氣要“引氣從鼻入腹”,要“細細引入”,其間“足則停止,有力更取(吸)”;閉氣要“久住”,呼氣要“細細吐出盡”。這是一個緊相聯系的過程。因為只有深吸氣,才能吸入更多的清新之氣,只有通過一定時限的閉氣,才能使清新之氣布滿全身;只有通過緩慢的深呼氣,才能促使體內的邪氣、濁氣從四肢和全身的毛細孔散發出去。所以閉氣結束時一定要緩緩地、細細地呼出,不應急促地呼完。
三、閉氣法的利弊
修煉閉氣法,有如下幾點明顯功效:
1.可以吸進大量清氣(氧氣),從而活化全身細胞,增強機體活力,并激發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經過一次或多次的深吸氣,這時大量的氧氣進入肺泡,使全身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而一定時限的閉氣,則可加大內壓力,從而提高血液中氧分壓的含量,這更有利于組織的代謝功能。從醫學角度說,氧的吸入絕大部分是與血紅蛋白結合,運輸到全身組織和細胞,而小部分是以物理性溶解形式溶于血中,但這小部分卻具有主要的生物學意義。就是說,在肺或組織中進行交換的一個氧分子,必須通過物理溶解狀態。這部分溶解性的氧稱之為氧分壓。氧在組織中的彌散半徑,既不是取決于氧氣的濃度,也不是血氧飽和度,而是取決于氧分壓的大小。深吸氣之后的閉氣,因為加大了內壓力,可以提高氧分壓的含量,增強氧的穿透力,所以能活化全身的細胞,提高機體的防病抗病能力。《類經》說:“所閉之氣在中如火,蒸潤肺經,一縱則身如蛇(之馳),神在身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狀。”這大概就是深吸氣之后,通過閉氣提高了氧分壓的含量,從而增加了氧在全身組織中的彌散度而獲得的一種特殊感受。
2.能加強胸腹部諸肌群的收縮力,改善胸腹腔的血液循環,實現對腹腔諸器官的按摩作用,從而增強胃腸蠕動,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加強周身器官的營養供應,提高了各個器官、系統的生理機能。我們知道,平靜吸氣時,是由吸氣肌作功,膈肌則是被動移位,腹壁肌運動不明顯;平靜呼氣時,不需要呼氣肌作功,其動力來自吸氣時胸廓、肺和腹腔內臟移位后所產生的勢能,實際上為被動過程。而修習閉氣法, 深吸氣時則是以膈肌收縮為主要動力,同時吸氣肌(肋間外肌、胸鎖乳突肌等)也明顯參與作功;深呼氣時變被動過程為主動過程,這時腹壁肌收縮,壓迫膈肌穹窿部上移,同時肋間內肌也收縮。這樣便大大加強了胸腹諸肌群的收縮 力,疏通了胸腹腔的積血,改善了胸腹腔的循環,并對腹腔諸器官起了按摩作用。
3.結合意念引導,還可發揮直接治病的作用。《氣法要妙至訣》:“閉氣,心存所疾之處,以氣攻之。良久,漸開口時都祛出惡氣。如此,六息、七息為一度。煉氣必令歸疾處散之,及吐之時,使耳不自聞,則可以長久。”《雞峰普濟方》:“每體不安處則微閉氣,以意引氣到疾所而攻之,必瘥。”此外像《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服氣精義論》和《云笈七簽》等均有類似記載。這是古人煉功經驗的總結。因為閉氣時血液中氧分壓的含量增多,這時運用意念,將內氣引注患處,并再運用意念向疾患進攻,于是病患處的血液循環便得到改善,而氧分壓的含量也會進一步增多。這樣,就可調動和提高患病細胞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
修煉閉氣法,容易產生明顯的甚至嚴重的副作用。主要原因一在于修習時心理的松靜態不易控制好,二在于過度的忍氣、憋氣。因為閉氣時是在延續深吸氣時吸氣肌和膈肌收縮的態勢,此時主體的肌群和心理都處于一定的緊張狀態,如果未能充分做到松靜,又一味追求時限的延長,強行忍氣、憋氣,那將會大大加重這種緊張狀態。這樣,不但肌群的過度收縮會擠壓血管,使動脈血流的阻力增大,血壓升高;同時,主體心理的緊張度和興奮度也會隨之提高,而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會引起神經功能和內分泌功能的紊亂,這就進一步累及血液循環,促使血管收縮,血流受阻。上述兩個方面的共同影響,很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其后果將是十分嚴重的。蕭天石先生說閉氣稍一不慎,即可致吐血而死,正是針對這一點而說的。《類經》說,“閉氣如降龍伏虎,須要達其神理”,“若氣有結滯不得宣流,覺之,便當用吐法除之,……不然則泉源壅遏,疥瘍中滿之患作矣”。《圣濟總錄》說,閉氣要“令體中和平安穩,乃可為之,不爾則輕夭人命”。這都是十分中肯的警告。
四、如何修習閉氣法
閉氣法實乃修為上法,只要對其功法原理有所了解,掌握好修習原則,并注意防止可能出現的偏頗,是可以發揮其明顯的強身祛疾作用的。
閉氣法的具體修煉方法很多。從運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看,有順呼吸閉氣法和逆呼吸閉氣法。前者吸氣時膈肌下降,腹肌外凸,閉氣時維持這種態勢;后者吸氣時膈肌上升,腹肌內凹,向脊背收緊,閉氣時維持這種態勢。從用鼻或用口呼氣看,有閉氣鼻呼法和鼻氣口呼法。用口呼氣又有不同,《抱樸子》是主張“以口微吐之”,而《太無先生服氣訣》則主張用口唸字呼氣,相對說,這就是稍用力呼氣了。從是否結合其他煉功手段看,有單純閉氣法,還有復合閉氣法,即閉氣時或結合意念存想活動,或結合咽氣,或結合導引動作等。一般來說,順呼吸閉氣法比較容易掌握,逆呼吸閉氣法因為不習慣,會難一些,但能吸入更多的氧氣,功效會更顯著。閉氣之后用鼻緩緩呼氣,有利于維持平靜的心態,而用口呼氣則可以加大排邪作用。單純型閉氣,習煉時較易掌握,復合型閉氣可增加閉氣的功效,但必須在有較好的修煉基礎上進行,否則反而有損無益。
修煉閉氣法應注意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
1.要做到安和自然,并能及時調整心態。功前要靜心息慮,氣息順和。閉氣時也要盡量做到心態平靜,肌體放松。要慢慢找到閉息和機體松靜的契合點,做到既能較長時間閉氣,又能基本保持松靜的心態。在每次呼氣之后,應自然換氣一二次,以調整心態。不要在不適感未消除的情況下,便開始新一輪閉氣,否則容易產生副作用。
2.要把好吸氣這一關。吸氣是閉氣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把好這一關,高效地吸入更多的氧氣,閉氣才能發揮其激發體內氣機的作用。這里應注意幾點:
(1)要最大限度地深吸氣,要讓吸氣肌、膈肌和腹壁肌充分作功,以便吸入更多的氧氣。
(2)吸氣要輕、緩、勻、長,切忌粗、急、短。葛洪在《抱樸子》中提出“不欲令己聞其氣出入之聲”,《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訣》說,“切在徐徐鼻中出入”,他們都強調行閉氣法時吸氣和吐氣都要輕微、緩慢。因為這樣才能吸入更多的氧氣,并且可以減緩因吸氣肌盡力收縮而產生的興奮。
(3)要逐漸從閉氣前的一次性吸氣,變為多次性吸氣。初習時因為受呼吸習慣的影響,深吸一口氣后馬上轉入閉氣,但修煉一段時間后,應逐漸變為多次性吸氣后再閉氣,即吸氣、閉氣,再吸氣、再閉氣。在個人承受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可多次吸閉,然后進入較長時限的閉氣。《千金要方·調氣法》 所謂“引氣從鼻入腹,足則停止,有力更取”,這“有力更取”,便是指一次吸氣停頓之后,如有能力,可以再次吸氣,然后才長久閉氣。這樣不但有利 于吸入更多的氧,還可促使氧在全身血液中的彌散。 3.要控制好閉氣時限,不要急于和過于延長閉氣的時限。一般來說,初始習煉閉氣法,閉息時間應從數秒開始,逐漸遞增,如果經過一段時間修習,一次閉氣能達到30~40秒而未感到不適,那就不錯了。從保健角度說,一次閉氣時限控制在1分鐘以內為好。不少氣功著作均認為,閉氣時限越長越好,長甚至可以引發異能, 《抱樸子·釋滯》一文就有類似記述,這不科學。因為閉氣時限過長會引起人體細胞組織嚴重缺氧,且持續閉氣產生的內壓力,也會對血管安全構成威脅。《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曾就此提出批評:“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者,以閉數之,貴其息長,不亦謬乎?”所以蘇軾鄭重告誡:“不可強閉多時,使氣錯亂,奔突而出,反為害也。慎之,慎之。”
4.要掌握好閉氣時的意念活動。閉氣是主動性的阻斷氣息進出,這時主體既要維持吸氣肌等的收縮態勢,又要停閉呼吸,這都是要用意念來掌握。因此,閉氣時的心理強度遠比一般靜功要強得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再進行意念存想活動,心態便不易掌握。對于初習者來說,先以不結合意念存想為好。如果功夫有了一定積累,《圣濟總錄》介紹的意念運用,倒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圣濟總錄》說,閉氣時“以意推排,令氣周布四肢,遍行一身,意得之者,手足皆熱,常出汗”,“此為行氣中之最妙之者也”。“彭祖閉氣法”也有類似說法。總之,如結合意念活動,一定要輕微,要在模糊、朦朧中舒緩地進行,即使是圍攻病灶,仍要緩緩而行,順勢以求,不可強自為之。
5.要持之以恒,以久為功。《攝生要義》說得好:“此道(指閉氣)以多為貴,以久為功,但能于日夜間得此一兩度,久久耳目聰明,精神完固,百病消滅矣。”蘇軾說自己修習閉氣,“其效初亦不甚覺,但積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力百倍……其妙處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上張安道養生訣論》)所以修習閉氣法,一定要持之以恒,以久為功。如果能夠每日早晚各修煉一次,每次20分鐘左右,那么日積月累,當有顯效。
由于閉氣法本身的特點和修習時存在的掌控難度,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不宜修煉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