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道論》與《殊勝義注》列舉了以下十種舍:一、六支舍;二、梵住舍;三、覺支舍;四、精進舍;五、行舍;六、受舍;七、觀舍;八、中舍性舍;九、禪舍;十、遍凈舍。
(一)出現在六根門的有好與壞的六塵。當六塵是好的時候,阿羅漢不會因此而感到歡喜;當六塵是壞的時候,阿羅漢也不會排斥它們。
時時刻刻皆持有正念與明覺的阿羅漢們,能夠保持中舍地去面對這些內外境的六塵,而保持自然清凈的心。這種內心的平衡名為六支舍,六支是指六根門與六塵,即是十二處。
(二)中舍地看待眾生,因自造業而遭遇到的樂與苦,是為梵住舍。舍心波羅蜜,即是這種舍。
(三)當精進修行以證悟道果時,若諸支有強弱,則必須增強弱支與壓制強支。然而,當諸支達到覺支層次時,它們都有同等的力量。此時諸支之中的舍,即是舍覺支。
(四)在精進修行以證悟道果時,注進不多不少,而是恰恰好的精進即是精進舍。
(五)在精進修行以證悟道果時,對五蓋等諸行法(即有為法),不執著是為行舍。當觀智成熟時行舍才會生起,即在行舍智時生起。
(六)對六塵的感受不苦不樂,即是受舍。
(七)在修觀禪時,以中舍的心觀照五蘊的無常等相,是為觀舍。
(八)無需刻意努力,即能保持相應之法平衡地運作的舍,即是中舍性舍。
(九)對第三禪里的樂,保持舍心即是禪舍。只有在最高的禪那里才有這種舍。
(十)在去除了相對因素之后,不必再致力于去除它們,即是遍凈舍。
在以上十種之中,其中的六種,即六支舍、梵住舍、覺支舍、中舍性舍、禪舍與遍凈舍,在究竟法上是一樣的,因為它們都是中舍性心所。
那么,為何又要把它們分為六種呢?那是因為,它們會在不同的時候生起?!肚鍍舻勒摗放c《殊勝義注》,舉出一個比喻來解釋這一點。
一個男人,在孩兒時期被稱為「男孩」;較年長時被稱為「少男」;更年長時被稱為「成年男人」、「將軍」、「國王」等。如此,一個男人在不同的生活階段,有著不同的名稱。
更進一步的解釋:它們的分別,是在于它們有不同的作用,即:一、中舍地觀察一切好壞的六塵,是六支舍的作用。
二、中舍地觀察眾生的苦樂,是梵住舍的作用。三、在致力于證得禪那與道果時,中舍地觀察應受去除的五蓋,是覺支舍的作用。
四、不多不少地培育精進,是精進舍的作用。五、平等地觀察諸行法,是行舍的作用。六、中舍地感受目標,是受舍的作用。
七、中舍地觀察無常、苦、無我三相,是觀舍的作用。八、中舍地觀察平衡的諸相應法,是中舍性舍的作用。
九、中舍地觀察禪那之樂,是禪舍的作用。十、中舍地觀察已被去除的相對因素,是遍凈舍的作用。
因此,不只是它們的作用不同,它們的目標也是不同的。精進舍是精進心所;受舍是受心所。行舍與觀舍,皆是慧心所。
然而,行舍與觀舍卻有不同的作用,即:不需刻意努力,即能觀照諸行法的三相是觀舍;中舍與無畏地觀照諸行法,是行舍。
舍波羅蜜與十種舍:在此所舉出的十種舍之中,并沒有直接列出波羅蜜舍。因此,有人可能會急著想知道:它們之中沒有,是因為舍波羅蜜跟這十種舍沒有關系,或是因為論師們的疏忽?
論師們是不會疏忽到把它們遺漏的,事實上,波羅蜜舍是包含在梵住舍之內。然而,有些人認為梵住舍與波羅蜜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他們說,平等地對待敵人、友人與自己,是波羅蜜舍;平等地對待眾生的苦樂,視它們為眾生自己業力的果報,是梵住舍。
這即是說,他們認為省察眾生的苦樂的舍波羅蜜,并非波羅蜜舍,而是梵住舍。
然而,《佛種姓經》如此解釋舍波羅蜜的本質:“對于樂與苦,他有如一個平等的尺度?!?/font>因此,省察苦樂是舍波羅蜜的根基。
《所行藏經》的大身毛豎立行,也說:“有些人傷害我,有些人幫助我。我對他們的態度,都是同等的?!?/font>
意即:“無論苦樂與毀譽,我都有如一個平等的尺度?!边@些生活的相對兩面,也是舍波羅蜜的根基。
《殊勝義注》與《本生經注》,也以苦樂兩種心境為根基,而作解釋:“雖然村童的惡待(吐痰等),一般上會帶來苦,以及村民以花、香等來致敬,一般上會帶來樂。
然而,菩薩對這兩者皆持有平等的心態。菩薩那不脫離平衡點的舍心,是究竟舍波羅蜜。”
除此之外,《清凈道論》與《殊勝義注》在解釋梵住舍的相等時,說道:“舍的特相,是平等地看待有情。”
在此,有情是一般用語,它是指侮辱與善待自己的人,或那些快樂與痛苦的人。
因此,對自己的敵人與朋友,都采取中舍的態度是梵住舍。所以,它也很清楚地表示了,波羅蜜舍是包括在梵住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