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這一詞,是由paicca(緣于)及samuppàda(生起)兩個字,而組成的復合字。這一詞通常是指,常見于諸經文里的十二因緣。
此緣起法的法則,可通過以下常見的格言來形容:“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緣起法的特性,則是一法依靠其他法,而純粹只是發生。
在此,其他法是指緣的生起。一法是指有為法。純粹只是發生,是指有為法只是自動的發生。
運用此法則于經文中的十二因緣時,它是指,當無明等任何緣存在時;那么,依靠該些緣法,行、識等諸緣生法也都存在。
緣起法的基本程式:一、緣于無明,行生起;二、緣于行,識生起;三、緣于識,名色生起;四、緣于名色,六處生起;
五、緣于六處,觸生起;六、緣于觸,受生起;七、緣于受,愛生起;八、緣于愛,取生起;九、緣于取,有生起;
十、緣于有,生生起;十一、緣于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生起。如是生起了這整堆苦。于此,這是緣起法。
緣起法基本上是解釋生死輪轉的因緣結構,開顯維持生死輪轉及令它從一世轉到另一世的諸緣。在義注里,緣起被定義為:諸果同等地,依靠諸緣的聚合而生起。
這顯示了,沒有單獨的因,能夠產生單獨的果。也沒有單獨的果,能夠緣于單獨的因,而生起。反之,永遠都是一組的因,產生出一組的果。
在十二因緣里,只有說及一法,是另一法的因緣。這么說是為了指出,在一組緣當中最為主要的因緣;以及指出它與一組果當中,最為主要的果之間的關系。
(一)緣于無明,行生起:無明是癡心所,它覆蓋了對諸法真實性的覺知能力,就有如白內障阻礙看顏色的視力。
根據經教法的解釋,無明是沒有四圣諦的智慧。根據論教法,無明是沒有對以下八事的智慧:四圣諦、過去世、未來世、過去世與未來世、緣起。
行,是與二十九世間善及不善心相應的思心所。八大善心及五色界禪那善心里的思,整體地被稱為‘福行’;
十二不善心里的思,則被稱為‘非福行’;而四無色禪善心里的思。則被稱為‘不動行’。
當有情眾生的心流,還是受到無明的影響時;行,即會制造能夠產生未來世的業。由此,無明被稱為產生行的主要因緣。
無明在不善業里很顯著,而在世間善業里,則是潛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間的善行與不善行兩者,都被說為緣于無明。
(二)緣于行,識生起:這是指三十二種世間果報心,緣于行(二十九種善與不善思)而生起。
在前一世死時,其中一個累積在心流里特強的業,即會在下一世與該業相符之地里,產生十九種結生心之一。
在隨后的生命期里,其他以往所累積的業,也能夠根據情況,產生其他種類的果報心。
(三)緣于識,名色生起:在第二項里的識,專指果報識。然而,在此它則是指果報識及前世的業識兩者。
名一詞,是指與果報識相應的諸心所;色一詞,則是指業生色。在五蘊有里,即是在擁有一切五蘊的生存界地里;識,緣生了名色兩者。
但在四蘊有里,即在無色界天里;識,只緣生了名法。而在一蘊有里,即在無想有情天里;識,只緣生了色法。
于五蘊結生,當結生心在結生那一剎那生起時,同時也生起了受、想、行三名蘊,以及某些色聚。
于人類,該些色聚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所依處十法聚。由于心(識),在這些俱生名色法里是主;所以說,識緣生了名色。
(四)緣于名色,六處生起:在此,名色的定義與第三項相同。在六處當中,首五處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凈色。而意處,則是指三十二種世間果報心。
當業生色生起時,它們緣助也是屬于業生色的五凈色生起。當諸相應心所生起時,它們緣助于此稱為意處的果報心生起。換言之,果報心緣生名,而名則緣生果報心;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緣。
在欲界地里,名色緣生所有六處;在色界地里,它們則只緣生眼、耳及意三處;在無色界地里,則只有名緣生意處,這是該地僅有之處,因為在其地完全沒有五色處。
(五)緣于六處,觸生起:在此,觸是指與果報心相應的觸心所。觸是心、諸心所、目標,前來相聚于六處當中之一處。
生起于眼處的觸,名為眼觸。它是眼凈色、色所緣及眼識之相聚于一處。其他的耳觸等,也同樣地依靠各自的處生起。
意觸,則是與除了雙五識之外的二十二果報心相應的觸。由于觸必須有處才能生起,所以說觸緣于六處而生起。
(六)緣于觸,受生起:每當觸生起時,受即會緣于該觸而同時生起。觸是識與目標接觸,而在它們接觸時,必定會有某種緣于觸而生起的感受。
受有六種: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及意觸生受。在感受的素質方面,受依據其處及目標,可以是樂受、苦受、舍受。
(七)緣于受,愛生起:受緣生渴愛。愛有六種:顏色愛、聲音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每一種又可依以下三方面,分為三種:一、純粹只是渴愛欲樂;二、渴愛有(生命),即含有常見的渴愛;三、渴愛斷滅,即含有斷見的渴愛。
在究竟界上,所有不同種類的愛,都是貪心所。雖然愛,可依其目標而分別;但事實上,愛是依靠接觸目標,而生起的感受。
若人體驗到樂受,他就會享受該樂受,而他追求該目標的目的,純粹只是因為它能夠激起樂受。
反之,當他體驗到苦受時,他會渴望脫離苦,以及渴望會有某種樂受取代它。
舍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渴愛的目標。如是三種感受,緣生了種種愛。
(八)緣于愛,取生起:在此,取是四種?。阂?、欲?。欢?、邪見??;三、戒禁?。凰?、我論取。
于四取當中,欲取可以是對欲樂強烈的渴愛。但諸注疏指出,此取可以更廣泛地包括對一切世間之物的渴愛。
邪見取,是執取任何在道德上是屬于邪惡之見,例如無因見、無作見、斷見等?;蛘呤菆倘?,任何有關‘世界是永恒還是不永恒’等的臆測之見。
在《長部.梵綱經》里,佛陀舉出了有關‘我’與世界的六十二種邪見,這些都離不開常見與斷見兩端。
戒禁取是認為,實行儀式或修苦行及其種種戒禁,能夠導向解脫輪回。我論取,即是執著于‘身見’,即認為五蘊的任何一個蘊,是‘我’或‘我所有’。
經典里提出了二十種身見,對五蘊的每一個可有四種觀念,例如:認為色蘊是我,或我擁有色蘊,或色蘊是在我里面,或我在色蘊里面。
對于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如此認為。所以,共得二十種的身見(《中部.有明小經》等)。
欲取,是強化了的愛,它是貪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其他三種取,則是邪見心所的呈現方式。這些取,都緣生于愛。
于欲取,對目標微弱或起始的貪,名為愛;而強化了的貪,則名為取。于邪見取、戒禁取、我論取,緣生邪見的貪,名為愛。在受到該貪的影響之下而接受的邪見,則名為取。
(九)緣于取,有生起:有(存在)有兩種:業有與生有。業有,是指二十九種善思與不善思?;蛘?,業有是指,一切能夠產生新一世的善與不善業。生有,則是指三十二種果報心、它們的相應心所,以及業生色。
取,是業有之緣;在取的影響之下,人們才會有作為,而累積了業。取,是生有之緣;因為即是取,導致人們依所造之業,不斷地生死輪回。
(十)緣于有,生生起:于此,出生是指新一世的世間果報心、其相應心所、業生色,生起于其中一個生存地。使到未來世發生的主要緣,是善業與不善業,即業有。
(十一)緣于生,老死等生起:一旦出生發生,老與死等等,已是無可避免的。而在生與死之間,也可能會生起其他的苦,例如愁、悲、苦、憂、惱。
這一切苦的根源,即是已經出生。所以把出生,列為它們的主要因緣。老、死、愁、悲、苦、憂、惱這整堆苦,即因上述互相牽連的諸緣法及緣生法,而自然地生起。
緣起法類別的分析:當知有三時、十二支、二十法、三連結、四攝類、三輪轉及二根。
三時:無明與行屬于過去世;生及老死屬于未來世;中間八支屬于現在世。
當十二緣起支,依三世分別時,我們應當明白,這只是為了顯示生死輪回里的因緣結構。
當知,被歸納于某一世的緣起支,并不是只在該世運作,而不會在其他世運作。事實上,在每一世里,都有這些互相牽連的十二緣起支。
十二支是: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處;六、觸;七、受;八、愛;九、??;
十、有;十一、生;十二、老與死。所示的愁、悲、苦、憂、惱,是出生之后偶有的結果。
四攝類:于此,在提及無明與行時,愛、取與有也已包括在內。同樣地,在提及愛、取與有時,無明與行也已包括在內。在提及生與老死時,識等五果也已包括在內。
于是有:一、過去五因,二、現在五果;三、現在五因,四、未來五果。如是有二十法、三連結及四攝類。
當眾生心中的無明,還未被斷除時,愛與取就還會生起;而每當愛與取發生時,它們都是以無明為根本及與它俱行。
再者,行與有二詞,都是指同一種究竟法,即:造業之思。因此,每當提及其中一詞時,另一者也已包括在內。
在二十法當中,并沒有個別列出生與老死,因為它們是名色法之相,而不是究竟法。它們所代表的究竟法,是識、名色、六處、觸、受這五個緣起支。
三連結是:一、過去因(行),與現在果(識)的因果連結;二、現在果(受),與現在因(愛)的果因連結;三、現在因(有),與未來果(出生)的因果連結。
三輪轉:一、無明、愛與取屬于煩惱輪轉。二、稱為業有與行的生存一部份,屬于業輪轉。三、稱為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屬于果報輪轉。
這三種輪轉,顯示了生死輪回的流轉方式。最為基本的輪轉,是煩惱輪轉。在受到無明蒙蔽及渴愛驅使之下,人們投入于造作種種世間的不善業與善業。如是,煩惱輪轉引生了業輪轉。
當此業成熟而產生果報時,那即是業輪轉引生了果報輪轉。在對這些苦樂的果報作出反應時,還沉溺于無明的人,即會受到渴愛所制伏,而欲享受更多愉悅體驗,執取已獲得的及嘗試避免痛苦的。
如此,果報輪轉再引生另一個煩惱輪轉。于是,這三輪轉不斷地轉著,直至無明被諸圣道根除。
二根:當知,無明與愛是二根。無明,被稱為從過去世直透到現在世的感受之根;愛,被稱為從現在世直透到未來世的老死之根。
總結:通過斷除無明與愛這二根,輪回即會斷滅。對于常受老死之惑逼迫者,一旦諸漏生起,無明即再次轉起。如是大賢者,說示三地纏結及無始的輪回為緣起。
在《中部.正見經》里,舍利弗尊者受到詢問,以解釋無明之因,而他回答道:“當漏生起,無明即生起”。在詢問他什么是漏的因時,他回答道:“當無明生起,漏即生起”。
由于在諸漏當中,最為根本的即是‘無明漏’,舍利弗尊者所說的意謂了任何一世的無明,都緣生于前一世的無明,這即成立了無始輪回。因為任何一世的無明,都是緣生于前一世的無明,而如此往回推,則是無盡的。
摘編于《阿毗達摩概要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