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把劍是被稱作誠信高潔之劍——七星龍淵。其“誠信高潔”名號的由來是沾了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的光:當年伍子胥被奸臣所追殺,跑到長江邊上,眼看就要被追上,江中一位老者駕船相救。伍子胥在對面登岸之后,將這把劍解下給他作為酬謝。老者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并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故事見于《吳越春秋》。) 圍繞著一把寶劍折射出兩種不同的心態。可見此時寶劍的“寶”也就是它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怎么的鋒利與價值連城。而在于其使用者贈劍的初衷與意味。對于把品德看得重于功力的人來說,他真心對你,你給他錢物,你等于是在羞辱他。
第六七把劍是被稱作摯情之劍的干將莫邪。這兩把劍從鑄劍的過程中,就是相扶相依:作為鑄劍原料的鐵英用一般的火爐的溫度沒有熔化,根本無法鑄劍,劍造不成,干將命就保不住。為了干將,莫邪投身劍爐,用現在的話說,用莫邪用自己的血肉做了鐵英熔化的“催化劑”,結果出來雌雄兩把寶劍。干將將雄劍上交給吳王。結果吳王知道他私藏雌劍,把他抓住。結果他打開裝有莫邪的劍匣,問莫邪劍,他跟妻子莫邪怎樣能在一起。結果莫邪劍化作一條清麗的白龍騰空而去。干將這個人和寶劍也消失。后來千里之外的一個叫延平津的大湖中美麗的白龍經過六百多年的等待終于等到了與丈夫團聚的那一天。
兩把劍,兩個人;兩個人,兩把劍。似乎人和劍成為一體。劍承載著人的信念,人承載著劍的古韻,一同演繹出不離不棄的佳話。
第八把劍就是被稱作勇絕之劍的魚腸劍。這個故事就不用多說,就是在《史記》上所寫的專諸刺王僚的故事。這把劍特點就是短小、鋒利。加之使用者的膽識與智慧,就可以刺破多重鎧甲護身的對方。的確很絕的一把劍。
第九把是被稱作尊貴無雙之劍的純均劍。說它尊貴,那就得說說它的來歷:“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干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后,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故事見于《越絕書》。)這個這個故事生動的表明了劍本身的來由和其存在的意義所在。為了鑄就它,天地人合一。也就是這種意向其實跟軒轅夏禹劍一樣,承載著天命,承負著上天的殷殷重托和期盼,希望人們能走好,做好。
最后一把就是被稱作精致優雅之劍的承影劍,從這個名字的本身就可以看到這是一把“如影隨形”的劍,有著非常含蓄不表露自己的特點。在外行人看不到這把劍如何出擊的就能很優雅的把對方擊倒甚至被砍為兩短,一時間似乎并未察覺。這讓我想到了道家的那種虛無的境界。真正的高手,能把自己所用的兵器成為最拿手的、最能展現其在“有”與“無”之間隨意轉換的法寶。一切盡在其中,一切又都沒有······
縱觀這十把名劍,均體現了一種“道”也就是一種內在的制約其表現特性。有了這些不但成了人們應手的武器,更成為一種境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