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寫錯用錯的字詞
A
唉聲嘆氣易誤為“哀聲嘆氣”。挨過寒冬“挨”指困難地度過,常有人誤寫為“捱”。《現代漢語詞典》將“捱”列入應淘汰的異體字。
安詳易誤作“安祥”。
按部就班易誤為“按步就班”。
按捺不住易誤為“按耐不住”。
B
抱怨心中不滿,數說別人不對。易與“報怨”相混淆,如有人將“抱怨命運不公”誤寫成“報怨命運不公”。“報怨”是指對所怨恨的人做出反應,如“以德報怨”“以怨報怨”。
背篼易誤為“背兜”。篼,竹、藤、柳條等做成的盛東西的器具;兜,口袋一類的東西,如褲兜、網兜。
飆車、飆升、發飆“飆”常被誤寫成“飚”。“飚”是已被淘汰的異體字。
病懨懨易誤為“病殃殃”或“病秧秧”。
博弈易誤為“搏弈”或“博奕”。
博取歡心易誤為“搏取歡心”。
舶來品易誤為“泊來品”。
不假思索、假以時日“假”易誤為“加”。
不省人事易誤為“不醒人事”。
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常有人誤用“不以為然”來表達“不放在心上”的意思。“不以為意”才是“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不知所終易誤為“不知所蹤”。
不只不但,不僅。易與副詞“不止”相混淆。不止,表示超出某個數目或范圍,一般用在某個數字之前,如“不止60歲”“不止一次”。
部署易誤為“布署”。
C
差強人意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差:稍微)。常被誤當成“不如人意”來用。
察言觀色指觀察言語、臉色來揣摩對方心意。易誤為“察顏觀色”。
插一腳因與“摻和”意思相近,易混淆而誤為“摻一腳”。
慘無人道易誤為“殘無人道”。
曾幾何時指時間沒過多久。常被誤解為“曾經有一段時期”來使用。
沉湎易誤為“沉緬”。
櫥柜易與“廚具”相混淆,經常有廣告誤寫成“廚柜”。
村主任村民委員會主任的簡稱,不能稱“村長”。
床笫床鋪,多指閨房或夫婦之間。易誤為“床第”。
扯淡指閑扯、胡扯。易被誤寫為“扯蛋”。
唇槍舌劍易誤為“唇槍舌箭”或“唇槍舌戰”。
出其不意易誤為“出奇不意”。
D
大有作為易誤為“大有做為”。登錄網站易誤為“登陸網站”。燈火闌珊表示燈火將盡。常有人誤以為是燈火輝煌之意。
釣魚竿易誤為“釣魚桿”。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年紀稱為豆蔻年華。常有人誤用于女子十七八歲或二十幾歲。
渡過難關易誤為“度過難關”。
度假、度汛、度荒“度”不能寫作“渡”。
獨當一面易誤為“獨擋一面”。
丟三落四易誤為“丟三拉四”。
F
仿佛也作彷彿,但不能寫作“仿彿”或“彷佛”。
防患于未然常有人誤為“防范于未然”。
分內、分量、本分、天分、輩分、福分、恰如其分這里的“分”常被誤寫為“份”。
風起于青頻
艸之末比喻事物處于萌芽階段,“青頻艸”易被誤寫成“青蘋”或“青萍”。“青頻艸”是一種生于淺水中的蕨類草本植物,一遇風吹水動,便會搖晃。
奮發圖強易誤為“憤發圖強”。
伏法指罪犯被執行死刑。不能把犯罪嫌疑人落網、被判刑說成“伏法”。
服服帖帖易誤為“服服貼貼”。
副(量詞)用于成套的東西或面部表情,易與“幅”混淆,如“一副對聯”易誤為“一幅對聯”。
G
概率舊稱幾率,故常被誤寫成“機率”。
各行其是易誤為“各行其事”。
工夫“工夫”易與“功夫”混淆,在表達時間、精力的意思時,說“下工夫(花費時間)”或“下功夫(花費時間、精力)”均可通;但在單純表示時間概念時,如“一眨眼工夫”“幾秒鐘工夫”,不應寫作“功夫”。
宮保雞丁(菜名)常被誤寫為“宮爆雞丁”。
攻城略地易誤為“攻城掠地”。
骨鯁在喉易誤為“骨梗在喉”。
掛擋常有人誤寫為“掛檔”。
關懷備至易誤為“關懷倍至”。
詭計多端易誤為“鬼計多端”。
H
哈密瓜易誤為“哈蜜瓜”。海上生明月唐代詩人張九齡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常有人誤寫作“海上升明月”。
寒暄易誤為“寒喧”。
瀚海指沙漠,常有人誤解為大海。
汗流浹背易誤為“汗流夾背”。
好高騖遠易誤為“好高鶩遠”。
呵斥大聲斥責。易誤為“喝斥”。
合龍修筑堤壩或橋梁等從兩端施工,最后在中間接合,叫“合龍”。常有人誤寫為“合攏”。
畫句號、畫等號“畫”不能寫成“劃”。
黃澄澄易與“橙黃”相混淆而誤為“黃橙橙”。
哄堂大笑易誤為“轟堂大笑”。
胡子拉碴易誤為“胡子拉渣”。
虎視眈眈易誤為“虎視耽耽”。
J
擠對逼迫使屈從,排擠、欺負。易與“擠兌”混淆,擠兌是指到銀行里擠著兌現。
家具街頭商店用字中常誤寫為“家俱”。
戛然而止易誤為“嘎然而止”。
既往不咎易誤為“既往不究”。
交會指道路等會合,相交。易與“交匯”混淆。“交匯”指水流、氣流等聚集到一起,會合。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表示不再往后延長,一般用于某一時間之后,如“2月1日截止”;而“截止2月1日”則是常見的錯誤用法。用于某一時間之前的是“截至”或“截止到”,指截止到某個時候,通常用于尚未結束或終止的過程。
經驗老到易誤為“經驗老道”。
橘子不宜寫作“桔子”。
K
克敵制勝易誤為“克敵致勝”。刻畫易誤為“刻劃”。暌違分離,不在一起。易誤為“睽違”。
L
覽勝常有人誤寫成“攬勝”。老奸巨猾易誤為“老奸巨滑”。兩全其美易誤為“兩全齊美”。啰唆也作啰嗦。不能寫作“羅嗦”、“羅唆”。
戮力同心易誤為“戳力同心”。
M
麻風病易誤為“麻瘋病”。蟊賊指危害人民或國家的人。易與“毛賊”相混淆,常有人誤把“蟊賊”當成小偷。
美輪美奐易誤為“美侖美奐”或“美侖美煥”。
煤氣泄漏易誤為“煤氣泄露”,類似差錯還有“核泄露”“石油泄露”等。泄露,指不應該讓人知道的事情讓人知道了,如泄露機密、泄露內幕(也作泄漏機密、泄漏內幕);但表示液體、氣體漏出時,不能使用“泄露”。
明日黃花易誤為“昨日黃花”。
綿里藏針易誤為“棉里藏針”。
墨守成規易誤為“墨守陳規”或“默守成規”。
冒天下之大不韙易誤為“冒天下之大不諱”。
明火執仗易誤為“明火執杖”。
沒精打采易誤為“沒精打彩”。
N
囊括體育報道中經常用錯的詞,如“中國軍團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囊括金牌199枚”。“囊括”的意思是無一遺漏,只要不是將所有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黏稠、黏土、黏膜、黏膠因“黏”“粘”一度混淆,常有人誤為“粘稠、粘土、粘膜、粘膠”。黏讀作nián,可作形容詞,是指糨糊、膠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黏也可作動詞,如黏合、黏附、黏人。粘,讀音zhān,動詞,指用黏的東西相互連接,如粘連、粘貼;粘讀作nián時,一般作為姓,《現代漢語詞典》說粘字“舊同'黏’”,現在不宜混淆。
O
慪氣易誤為“嘔氣”。偶爾易誤為“偶而”。
P
佩戴、佩刀、腰佩手槍這里的“佩”易誤為“配”。
坯易與胚混淆。坯,音pī,指磚瓦、陶瓷等用原料做成形狀、還沒有燒制的器物,半成品,或特指具有某種特質、潛力的人,如磚坯、搪瓷坯胎、醬坯子、美人坯子、演員坯子;胚,音pēi,指初期發育的生物體,如胚胎(動物)、胚芽、胚珠。
平心而論易誤為“憑心而論”。
平添易誤為“憑添”。
迫不及待易誤為“迫不急待”。
Q
氣概常有人誤寫為“氣慨”。敲詐易誤為“敲榨”。蹺蹺板不應寫作“翹翹板”。蹺,讀音qiāo。
氣急敗壞易誤為“氣極敗壞”。
青睞易誤為“親睞”。
趨之若鶩“鶩”易誤為“騖”。
R
人心惶惶常有人誤寫為“人心慌慌”。
人才輩出易誤為“人才倍出”。
惹是生非易與“惹事”“無事生非”混淆而誤寫為“惹事生非”。
融會貫通易誤為“融匯貫通”。
糅合指把不同的東西摻和、混合起來(多指不適宜合在一起的)。易被誤寫為“揉合”。
銳不可當易誤為“銳不可擋”。
S
山清水秀易誤為“山青水秀”。姍姍來遲易誤為“跚跚來遲”。聲吶易誤為“聲納”。聲名鵲起易誤為“聲名雀起”。聲音洪亮易誤為“聲音宏亮”。神采奕奕易誤為“神采弈弈”。神祇易誤為“神祗(shù)。祇讀音qí。
神舟十號易誤為“神州十號”。
神志不清易誤為“神智不清”。神志指知覺、理智,神智則指精神、智慧。
松弛易被誤寫為“松馳”。類似的錯誤還有“有張有馳”。
世外桃源易誤為“世外桃園”。
殊不知竟不知道,竟沒想到。易誤為“孰不知”。
水乳交融易誤為“水乳交溶”。
水蒸氣又稱蒸汽、水汽,但不應寫作“水蒸汽”。水蒸氣是蒸氣的一種,蒸氣還包括汞蒸氣、碘蒸氣等。
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沖:要沖),如“洪水襲來,這個縣首當其沖”。易被誤解為“首要位置”或“領頭作用”而錯用,如“在文化建設方面,我市首當其沖”。
凇是水汽、云霧、雨露的凝結物或凍結物,如霧凇、雨凇等。易被誤寫為“淞”。吳淞江,水名。
T
攤(量詞)易與“灘”混淆。“一攤水”常有人誤寫成“一灘水”。
炭燒咖啡許多餐廳、咖啡館的招牌、菜單上錯寫成“碳燒咖啡”。類似差錯還有“碳烤牛排”“碳焙”等。
蹚渾水易誤為“淌渾水”。
蹄髈肘子。易誤為“蹄膀”。
鋌而走險易誤為“挺而走險”。
捅婁子易誤為“捅簍子”。
W
危如累卵易誤為“危如壘卵”。委曲求全易誤為“委屈求全”。位(量詞)含有敬重之意,不可用于罪犯等,也不可用于自稱,如“三位罪犯落網”“我是一位歌手”都屬于錯誤用法。
文火烹飪時用的小火或較弱的火(與急火相對),易被誤寫為“溫火”。
無時無刻常被誤當成“每時每刻”使用。“無時無刻”必須與“不”搭配才能表達肯定的意思,而“每時每刻”常與“都”搭配。
X
嬉笑怒罵易誤為“嘻笑怒罵”。蝦蛄易誤為“蝦菇”。陷阱易誤為“陷井”。相形見絀易誤為“相形見拙”。銷聲匿跡易誤為“消聲匿跡”。心胸褊狹易誤為“心胸偏狹”。新中國生日“祖國62歲生日”之類屬錯誤表述,正確說法應是“新中國62歲生日”。“新中國”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國家,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
性格不合易誤為“性格不和”。
興高采烈易誤為“興高彩烈”。
修葺一新易誤為“修茸一新”。
宣泄易誤為“渲泄”。
蛇尋福州人經常食用的海蟹紅蛇尋,常被誤寫為“紅鱘”。鱘是魚類。
徇私舞弊易誤為“循私舞弊”。
Y
牙牙學語易誤為“呀呀學語”。沿用易誤為“延用”。陽關大道易誤為“陽光大道”。一筆勾銷易誤為“一筆勾消”。一籌莫展易誤為“一愁莫展”。一發不可收指一經開了頭,就無法約束自己的行動或控制自己的感情。易與“一發不可收拾”相混淆而誤用。“一發不可收拾”是指壞事、禍事一旦開了頭,就無法再挽回。
一箭之仇易誤為“一劍之仇”。
銀樣镴槍頭易誤為“銀樣蠟槍頭”。
飲鴆止渴易誤為“飲鳩止渴”。
引吭高歌易誤為“引亢高歌”。
硬邦邦易誤為“硬梆梆”。
優哉游哉形容從容自得,悠閑無事。易誤為“悠哉悠哉”。
熨帖易誤為“熨貼”。
源遠流長易誤為“淵源流長”。
原形畢露易誤為“原形必露”。
怨天尤人易誤為“怨天憂人”。
Z
再接再厲易誤為“再接再勵”。賬戶、賬款、賬號易誤為“帳戶、帳款、賬號”。
仗義執言易誤為“仗義直言”。
蜇人蜇音zhē,蜂、蝎子等用毒刺刺人或動物,“蜇人”多有人誤寫為“蟄人”。蟄音zhé,如蟄伏、驚蟄、蟄居,蟄也易誤為“蜇”。
針砭時弊易誤為“針貶時弊”。
真知灼見易誤為“真知卓見”。
震撼易誤為“震憾”。
振聾發聵易誤為“震聾發聵”。
恣意妄為易誤為“姿意妄為”。
直截了當易誤為“直接了當”。
綜合征不能寫作“綜合癥”。
炷(量詞)用于點著的香。“一炷香”易誤為“一柱香”。
扺掌而談易誤為“抵掌而談”。扺讀作zhǐ。
坐標、坐落、坐墊、坐騎不能寫作“座標、座落、座墊、座騎”。
坐鎮指揮易誤為“坐陣指揮”。
坐月子易誤為“做月子”。
數字
十七八個不能寫成“十七、八個”。相鄰的數字連用表示一個概數,不能用頓號隔開。
63%~68%不能寫成“63~68%”。
8萬~11萬不能寫成“8~11萬”。
5000萬、500萬不能寫成“5千萬、5百萬”。
20世紀90年代不能寫成“1990年代”。
下午3時、晚上9時不能寫成“下午15時”、“晚上21時”。
二〇一二年常被誤寫為“二零一二年”。阿拉伯數字“0”有“零”和“〇”兩種漢字書寫形式。《出版物上數字用法》規定:一個數字用作計量時,其中“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零”;用作編號時,“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〇”。許多人在涉及編號的場合,錯誤地以“零”代“〇”。
經常讀錯的125個字
1、結束的“束”--shu 四聲(同“樹”),而不讀——結“素”;
2、強勁的“勁”--jing 四聲(同“凈”),而不讀——強“禁”;
3、召開的“召”--zhao 四聲(同“照”),而不是——“招”開;
4、遷徙的“徙”--xi 三聲(同“喜”),而不讀——遷“稀”;
5、勉強的“強”--qiang 三聲(同“搶”),而不讀——勉“墻”;
6、粗獷的“獷”--guang 三聲(同“廣”),而不讀——粗“礦”;
7、果實累累--(léi), 不讀lěi
8、良莠不齊的“莠”--you三聲(同“有”),而不讀——良“又”不齊;
9、瑕不掩瑜的“瑜”--yu二聲(同“魚”),而不讀——瑕不掩“玉”;
10、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筵”--yan二聲(同“言”),而不讀——天下沒有不散的“厭”席。
11、禪讓的“禪”——讀shan(同“善”),佛教坐禪當讀chan(同“蟬”);
12、自怨自艾的“艾”讀作yi(四聲);
13、呱呱墜地的“呱”--讀gū(一聲) ,不讀guā
14、住宿的“宿”--讀su(四聲),不讀xu
15、“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讀xian(四聲);
16、駕一葉之扁舟的“扁”--讀作pian(一聲);
17、博聞強識的“識”——“博聞強識”、“標識”的“識”同“志”,要讀zhi,四聲;
18、虛以委蛇的“蛇”--讀作yí(二聲);
19、殷紅如血的“殷”--讀作yan(一聲);
20、亞洲的“亞”――正讀第四聲,誤讀第三聲
21、洞穴的“穴”――正讀第二聲,誤讀第四聲
22、室內的“室”――正讀第四聲,誤讀第三聲
23、給予的“給”――(ji)三聲
24、角色的“角”――(jue)二聲
25、關卡的“卡”――(qia)三聲
26、凹陷的“凹”――讀ao(一聲),不讀yao(搖)
27、拗口的“拗”――在這里讀(傲),不讀執拗不過大腿的niu(牛,去聲)
28、芭蕾的“蕾”――讀lei(磊),不讀lei(雷),花蕾、蓓蕾。
29、巷道的“巷”--讀hàng,不讀xiàng
30、白熾的“熾”――讀chi(翅),不讀zhi(織)。;熾熱,熾盛的均讀chi(翅)
31、暴殄天物 ――“殄”讀tian(舔),滅絕。
32、蚌埠 ――“蚌”在這里讀beng(蹦),不讀蚌殼,鷸蚌相爭的bang(棒)。
33、秘魯 ――“秘”在這里讀bi(必),不讀秘密mi(覓)
33、賁臨 ――“賁”在這里讀bi(必),不讀賁臨ben(奔)
34、裨益 ――“裨”在這里讀bi(必),不讀裨益pi(皮)
35、鞭笞 ――“笞”讀chi(吃),不讀tai(臺)
36、鞭撻 ――“撻”讀ta(踏),不讀da(達)
37、屏息 ――“屏”在這里讀bing(丙),不讀屏風,孔雀開屏的ping(平)
38、博聞強識 ――“識”在這里讀zhi(志),不讀識字shi(時)
39、不啻 ――“啻”讀chi(翅),不讀di(帝)
40、不卑不亢 ――“亢”讀kang(抗),不讀kang(康)
41、猜度――“度”在這里duo(奪),不讀溫度,氣度,置之度外的du(肚)。以己度人,審時度勢,度德量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度”君讀duo(奪)
42、諂媚 ――“諂”chan(產),不讀xian(陷)
43、懺悔 ――“懺”讀chan(顫),不讀qian(千)
44、徜徉―― changyang(腸羊),不讀tangyang (躺樣)
45、嗔怪 ――“嗔”讀chen(抻),不讀tian(填)
46、瞠目結舌 ――“瞠”讀cheng(撐),不讀tang(堂)
47、成績 ――“績”讀ji(機),不讀ji(記)。功績,戰績,勞績的“績”均讀ji(機)
48、踟躇 ――chi chu(池除),不讀zhi zhu (知著)
49、粗糙―― “糙”讀cao(操),不讀zao(造)
50、粗獷 ――“獷”讀guang(廣),不讀kuang(礦)
51、猝不及防 ――“猝”讀cu(醋),不讀cui(翠)
52、大腹便便 ――“便便”在這里讀便宜的pian (駢),不讀方便的bian (便)
53、膽怯 ――“怯”qie (切),不讀que (卻).怯懦,怯弱的”怯”均讀qie (切)
54、堤岸 ――“堤”讀di(低),不讀ti (提),堤防 “堤”在這里讀di(低),不讀ti(題)
55、恫嚇 ――dòng hè ,不讀tong xia (同下)
56、對峙――“峙”讀zhi (志),si (寺)
57、阿諛――“阿”在這里讀e (一聲),不讀阿哥,阿飛,阿拉伯的a (啊)
58、餓殍――“殍”讀piao (三聲),不讀 fu (浮)
59、菲薄――“菲”fei (匪),不讀芳菲的fei(非)
60、分袂――“袂”,袖子,mei (妹),不讀fu(決).聯袂而往的”袂”亦讀mei (妹)
61、剛愎自用―― “愎”讀bi (畢),不讀fu (復)
62、高麗――“麗”在這里讀li (離,二聲),不讀美麗的li (力)
63、蛤蜊――“蛤”讀ge (隔),不讀ga (嘎)
64、皈依 ――“皈”讀gui (歸),不讀fan (販)
65、詭譎――“譎”讀jue (決),不讀ju (桔)
66、頷首――“頷”讀han (漢),不讀han (含)
67、荷槍實彈――“荷”在這里讀he (賀),不讀荷花的he (何).負荷,荷重,何鋤的”荷”均讀he (賀)
68、呼天搶地――“搶”在這里讀qiang (槍),不讀搶劫的qiang (襁)
69、怙惡不悛――“怙”,依靠,堅持,讀hu (戶),不讀gu (姑);”悛”,悔改,讀quan (圈),不讀jun (俊)
70、回溯――“溯”讀su (素),不讀suo (縮,去聲)。 追溯,上溯的”溯”均讀su (素)
71、戛然而止――“戛”讀jia(頰,二聲),不讀ga (嘎)
72、校對――“校”在這里讀jiao (叫),不讀xiao(笑)。校樣,校閱,校正的“校”均讀jiao (叫)
73、酵母――“酵”jiao (叫),不讀xiao (笑)。發酵。
74、勁敵――“勁”在這里讀jing(凈),不讀干勁的jin(進)。勁旅,勁吹,強勁,剛勁,疾風知勁草的“勁”均讀jing (凈)
75、狙擊――“狙”ju(拘),不讀zu(阻)
76、角逐――“角”在這里讀jue(決),不讀角落,號角的jiao(腳)。角色,主角,配角,角斗,口角的“角”均讀jue(決)。
77、倔強――“強”在這里讀jiang(匠),不讀堅強的qiang (墻)
78、龜裂――“龜”在這里讀jun(軍),不讀烏龜的gui (歸)
79、恪守――“恪”讀ke (客),不讀ge(各)。
80、蒞臨――“蒞”讀li (力),不wei(位)。
81、耄耋之年――“耄耋”讀mao die (冒疊)。
82、面面相覷――“覷”讀qu(去),不讀xu (虛)。
83、謬論――“謬”讀miu ,不讀niu(拗),荒謬,謬誤,大謬不然的“謬”,亦讀miu。
84、南無―― nā mó,不讀nan wu (男吳)。
85、胳臂--讀bei(輕聲),不讀bì
86、剽悍 ――“剽”讀piao (飄),不讀biao (彪)。
87、鄱陽湖 ――“鄱”讀po(婆),不讀bo(勃)。
88、潛力―― “潛”讀qian(前),不讀qian(淺)。
89、傾軋 ――“軋”在這里讀ya(亞),不讀軋鋼的zha(閘)。
90、請帖―― “帖”在這里讀tie(鐵),不讀服帖,帖的tie(帖),也不讀碑帖、習字帖、畫帖的tie(餮)。
91、齲齒 ――“齲”讀qu(取),不讀yu(禹)。
92、冗長 ――“冗”讀rong (榮,上聲),不讀chen(辰)。
93、妊娠 ――“娠”讀shen (申),不讀chen(辰)。
94、潸然淚下――“潸”讀shan(山)。
95、商賈――“賈”在這里gu(古),不讀姓賈的jia(甲)。
96、莘莘學子――“莘”讀shen(申),不讀xin (辛)。
97、狩獵 ――“狩”讀shou(受),不讀shou(守)。
98、塑料 ――“塑”讀su(素),不讀suo (所,去聲)。雕塑,塑像,塑造的“塑”均讀su(素)。
99、拓本――“拓”在這里讀ta(踏),不讀開拓的tuo(唾)。
100、唾手可得――“唾”讀tuo(拓),不讀chui (垂)。
101、吸吮――“吮”讀shun (順,上聲),不讀yun(允)。
102、相形見絀―― “絀”讀chu (黜),不讀zhuo(拙)。
103、心廣體胖――“胖”在這里讀pan(盤),不讀肥胖的pang (旁,去聲)。
104、星宿――“宿”在這里讀xiu(秀),不讀宿舍的su(素),如“二十八宿”。
105、噱頭――“噱”讀xue(學),不讀ju (劇)。
106、循規蹈矩――“矩”讀ju(舉),不讀ju(炬)。矩形,矩尺,規規矩矩的“矩”均讀ju(舉)。
107、兄弟鬩墻―― “鬩”讀xi(隙),爭吵,不讀qian(錢)。
108、燕京 ――“燕”在這里讀yan(煙),不讀燕子的yan(艷)。
109、殷紅 ――“殷”在這里讀yan(煙),不讀殷勤的yin(因)。
110、筵席―― “筵”讀yan(嚴),不讀yan(宴)。
111、贗品―― “贗”讀yan(厭),不讀ying(膺)。贗本,贗幣,贗鼎的“贗”均讀yan(雁)
112、一哄而散――“哄”在這里讀起哄的hong(四聲),不讀哄堂大笑的hong(轟)。
113、一暴十寒――“暴’,曬,在這里讀pu(鋪),不讀暴露的bao(抱)。
114、翌日――“翌”讀yi(義),不讀yu(羽)。
115、陰霾 ――“霾”讀mai(埋),不讀li(貍)。
116、游說 ――“說”在這里讀shui(稅),不讀說話的shuo。
117、越俎代庖――“俎”讀zu(祖),“庖”讀pao(刨)。
118、針灸――“灸”讀jiu(久),不讀jiu(究)。
119、箴言――“箴”讀zhen(真),不讀shen(慎)。
120、癥結――“癥”在這里讀zheng(爭),不讀病癥的zheng(正)。
121、整飭――“飭”讀chi(斥)。
122、肄業--讀yì,不讀sì
123、匕首―― “匕”讀三聲(比)
124、流水淙淙――讀cóng,不讀 zōng
125、胴體--讀dòng,不讀tōng
古漢語100個生僻字
讀史最讓人頭疼的莫過于生僻字和地名以及官銜,故下定決心將上述三者歸納。
(1)纛(音“道“)兩種解釋:一、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車輿上的飾物。二、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
(2)恚(音“會”) 意思為怨恨、憤怒。
(3)彖(音“團”、四聲)《易經》中解釋卦義的文字:彖辭。
(4)掾(音“院”)原為佐助的意思,后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
(5)旒(音“留”)兩種解釋:一、古代旌旗下邊或邊緣上懸垂的裝飾品:“旌旗垂旒”。二、古代帝王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6)旱魃(音“拔”)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
(7)楊思勖(音“序”)唐玄宗時期宦官。羅州石城人,本性蘇,從小進宮,被楊姓宦官收養后改姓。他跟隨唐玄宗平定了宮廷政變,升左監門衛將軍。開元年間,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鸞、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瀧州陳行范的叛亂,屢立戰功,是玄宗得力幫手。專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寵信與高力士相似。他雖然非常勇猛,不過性情也比較兇狠,對待俘虜十分殘忍。楊思勖雖然是太監,但生性剛毅果決,有軍事才能,只是性情兇暴,每次俘虜敵人,大多生剝其面,甚至剝去頭皮,手下士卒,無不畏懼,也因此惟命是從,所向立功。內給事牛仙童出使幽州,被密報接受刺史張守珪的賄賂,唐玄宗大怒,命楊思勖殺之。楊思勖將牛仙童綁起來,生挖其心,砍去手足,割其肉而生吞,殘酷無比。
(8)媯(音“歸”)姓氏。
(9)姒(音“四”)姓氏。
(10)敕(音“赤”)帝王的詔書、命令。
(11)薨(音“轟”)古代稱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
(12)蠆(音“拆”四聲)古書上說的蝎子一類的毒蟲。
(13)貔貅(音“皮休”)古書上說的一種兇猛的野獸。
(14)彘(音“至”)豬的意思。
(15)豸(音“至”)本指長脊獸,如貓、虎之類。引申為無腳的蟲,體多長,如蚯蚓之類,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爾雅》
(16)鉉(音“眩”)古代舉鼎器具,狀如鉤,銅制,用以提鼎兩耳。也用來比喻三公等重臣。
(17)毓(音“玉”)生育、孕育。
(18)彧(音“玉”)意思為:趣味高雅的,談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養,或用于人名,如荀彧。
(19)昱(音“玉”)意思為:明天、照耀。
(20)矟(音“碩”)長矛的意思,同“槊”。
(21)斛(音“胡”)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十斗,后來改為五斗。
(22)笏(音“戶”)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記事。
(23)鵠,兩種發音,其一音“胡”,意思是:期望,等待,恭候,如鵠立、鵠望。其二音“古”,意思是:箭靶的中心,例如中鵠。也有目標的意思。
(24)轂(音“姑”)轂轆,同轱轆。音“古”。
(25)瞽(音“古”)雖瞎但有眼珠。
(26)匭(音“鬼”)箱子、小匣子。
(27)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雙耳。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
(28)晷(音“鬼”)日影,比喻時光,如余晷,還有一種意思就是古代用來觀測日影以及定時刻的儀器。
(29)旰(音“干”)晚、天色晚。如宵衣旰食。
(30)緡(音“民”)古代穿銅線用的繩子。古代計量單位:錢十緡(即十串銅錢,一般每串一千文)。
(31)愆(音”千“)罪過的意思,例如繩愆糾謬。
(32)黥(音”晴“)刺字,又如:黥首刖足(刻額染墨,截斷雙腳);黥布(英布,漢高祖的大將、功臣。因犯罪被黥面);黥首(漢代刑法之一。其法在罪人額上刻字染墨);黥面(在臉上刺字涂墨);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
(33)郃(音“和”)張郃,字儁乂(音“義”)。
(34)萬俟卨(音“莫齊謝”)萬俟,出自鮮卑族拓跋氏,北魏有十大貴族,“萬俟”為其中之一。
(35)炅(音“鬼”、音“炯”)光、明亮、熱的意思。
(36)邽(音“歸”)姓氏、地名。上邽,古縣名。本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
(37)驃騎(音“飄其”)古代將軍的名號。
(38)饗(音“想”)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請人受用;祭祀;同“享”。
(39)伏惟尚饗,“嗚呼哀哉,伏惟尚饗”舊時寫奠草的格式,在結尾部分。祭文中結尾經常用這個詞,大概意思是伏在地上恭敬的請被祭者享用供品。【出處】唐·陳子昂《祭韋府君文》:“嗚呼哀哉,伏維尚饗。”
(40)謁(音“夜”)拜見;說明,陳述,告發;請求;名帖;掌管晉見的近待。
(41)黼(音“府’)古代禮服上繡的半黑半白的花紋。
(42)黻(音”伏“)古代禮服上黑與青相間的花紋:黼黻。
(43)睿ㄒ簟備埃┩案保屯罰嫦螄攏揮糜諶嗣紓趙孟,曹睢
(44)簠(音”府“)古代祭祀時盛稻粱的器具。
(45)閫(音“捆”)門檻,門限;特指城郭的門檻;統兵在外的將軍,委以腹心、寄以專閫;內室,借指婦女。
(46)堃(音“坤”) 同“坤”(多用于人名)。
(47)髡(音“坤”)古代剃去男子頭發的一種刑罰。
(48)囷(音“群”一聲)古代一種圓形谷倉。
(49)篋(音“且”)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篋。
(50)羆(音“皮”)熊。
(51)鬯(音“唱”)甲骨文字形,象器皿中盛酒形,中有小點,表示酒糟。本義:古代祭祀、宴飲用的香酒,用郁金草合黑黍釀成。
(52)鬻(音“玉“)賣、出售。
(53)賁(音”奔“)通“奔”。急走、逃亡。虎賁之士。
(54)卮(音“之“)古代一種盛酒器,圓形,容量四升。
(55)贄(音”志“)古代初次拜見尊長所送的禮物。
(56)賾(音”責“)深奧。
(57)羑(音”有“)里,古地名,在今中國河南省湯陰縣北。西伯(即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
(58)匏(音”袍“)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比葫蘆大,對半剖開可做水瓢;中國古代八音之一,如笙、竽等。
(59)厝(音”錯“)安置:厝火積薪;停柩,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淺埋以待改葬:浮厝,暫厝;磨刀石。
(60)詈(音“立”)責罵。
(61)嫠(音“離”)寡婦(上古時期,寡可指寡婦和寡夫,而嫠只指寡婦)。
(62)剺(音“離”)割、劃開。
(63)磔(音“哲”)古代分裂牲體以祭神;古代一種酷刑,把肢體分裂。
(64)奭(音“是”)盛大的樣子;紅色;惱怒;消散的樣子;姓。
(65)淦(音“干”)水入船中。河工稱起伏很大的激浪。
(66)霽(音“季”)雨雪停止,天放晴;怒氣消除。
(67)賚(音“賴”)賜予,給予。
(68)赍(音“雞”)懷抱著,帶著;把東西送給別人;旅行的人攜帶衣食等物。
(69)垕(音“后”)古同“后”
(70)堃(音“坤”)同“坤”。
(71)玦(音“絕”)半環形有缺口的佩玉,古代常用以贈人表示決絕;戴于右拇指助拉弓弦之器。俗稱“扳指”。
(72)鐸(音“奪”)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于中國春秋至漢代。
(73)郗(音“西”)古地名,在今中國河南省沁陽縣;姓。
(74)覲(音“晉”)朝見君主或朝拜圣地。
(75)田穰苴(音“嚷居”)
(76)羋(音“米”)姓。羋姓。春秋時楚國祖先的族姓。
(77)鎰(音“亦”)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
(78)剡(音“眼”)尖,銳利;削,刮。(音“善”)〔剡溪〕水名,在中國浙江省。
(79)隰(音“習“)低濕的地方;新開墾的田。
(80)鉞(音”月“)是中國先秦時代武器,為一長柄斧頭,重量也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玉制的鉞,在當時具有神圣的象征作用。但因形制沉重,靈活不足,終退為儀仗用途,常作為持有者權力的表現之用。
(81)弇(音“眼”)覆蓋,遮蔽;承襲;深;狹。
(82)罅(音“下”)縫隙、裂縫。
(83)傕(音“絕”)古人用名字,李傕。
(84)郤(音“細”)姓。
(85)緹(音“題”)橘紅色。緹騎(音“其”):秦設中尉,漢武帝更名執金吾。以其為著橘紅色衣裝的騎兵,故稱之。是帝王出巡時護衛的騎兵,后指逮捕犯人的騎兵(錦衣衛)。
(86)讖(音“趁”)迷信的人指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
(87)垕(音“后”)古同“厚”,明神宗叫朱載垕。
(88)仝(音“同”)古同“同”,姓氏。
(89)髯(音“然”)兩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90)寔(音“時”)同“實”、放置、此。
(91)齋醮(音“叫”),在道教官觀內,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里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的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 稱“科教”,也就是法事。
(92)醢(音“海”)用肉、魚等做成的醬;古代的一種酷刑,把人殺死后剁成肉醬。
(93)淵藪(音“淵餿”)淵:深水,魚住的地方;藪:水邊的草地,獸住的地方。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94)耒耜(音“磊四”)古代農具名。
(95)兕(音“四”)〔~觥〕古代一種酒器;古書上所說的雌犀牛。
(96)畏葸(音“為喜”)葸,畏懼。畏葸,畏懼,害怕。
(97)褫(音“尺”)剝奪;脫去,解下。
(98)乩(音“幾”)占卜問疑,扶乩。
(99)麈(音“主”)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麈尾(即“拂塵”)。
(100)蠲(音“捐”)除去,免除:~除。~免。顯示,昭明
古今詞義的演變
古今詞義的演變是異常復雜的,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詞義的擴大
詞義的擴大是指演變后的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比原義的范圍大。
例如:“詩”,古代專指《詩經》,《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現代泛指一般詩歌,詞義的范圍擴大了。
“河”,古代專指黃河。《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左傳·成公十六年》:“晉師濟河。”《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孟子·梁惠王上》:“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河內”指黃河北岸,今河南沁陽一帶;“河東”指黃河以東,今山西西南部。漢代以前,“河”的常用義特指黃河。后來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條河的名稱擴大成為一般河流名稱,由專稱變為通稱,今義把古義的范圍擴大了。
“齒”,古義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畫的正是門牙。《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語,唇亡則齒寒。”后來泛指牙齒。白居易《與元九書書》:“未老而齒發早衰白。”把門牙擴大成為牙齒,“齒”的詞義擴大了。
“響”,古義是指回聲。《玉篇》:“響,應聲也。”《水經注·江水》:“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賈誼《過秦論》:“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今義泛指一切物體發出的音響,概念外延擴展了。擴大,就是把意義范圍擴大了。
第二、詞義的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演變后的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比原義的范圍小。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屬。《左傳·僖公十八年》:“鄭伯始朝楚,楚子賜之金。既而悔之,與之盟日:'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鐘。”這里記載楚王賞給鄭國的“金”,顯然指的是“銅”,因為那時鑄兵器、鑄鐘鼎都用銅。楚王擔心賞賜給鄭國的銅會用來制造武器,所以與鄭盟誓。甲骨文中沒有“金”字,金文中有了“金”、“銅”,但沒有“銀”、“鐵”,郭沫若認為“鐵”出現于春秋時期。到了“鐵”、“錫”、“銀”都出現以后,“金”就逐漸地專指“黃金”了。如《史記·文帝本紀》:“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金”詞義范圍逐漸縮小。(現在“五金”、“金工”、“金屬”等復合詞里的詞素還保留古代詞義的痕跡。)
“宮”,上古泛指房屋。“宮”、“室”是同義詞,先秦都指房屋。秦漢以后。“宮”專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宮”、“未央宮”。現在除了某些叫“宮”的舊有名稱外,只有某些化娛樂場所才稱宮,如少年宮、文化宮。“宮”的詞義范圍越來越縮小了。
“坐”,古代除當“坐下”的動作講之外,還有“犯罪”、“因為”的意義,《曼子春秋·內篇》“王曰:'何坐?’曰:'坐盜。”《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上例的“坐”當“犯罪”講。漢樂府《陌上桑》:“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上例的“坐”當“因為”講。現在專指“坐下”講,今義比古義縮小了。
“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說文》“周制,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韓非子》:“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戰國策·趙策》“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后來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即“妻之夫”而言。概念外延縮小了,就是把意義范圍縮小了。
第三、詞義的轉移
是指詞義反映的客觀對象.由甲類事物轉移到相關的乙類事物上去了。
例如“墳”,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方言》:“凡土而高且大者謂之墳。”《詩經·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沿著那汝水的大堤,砍伐那枝條樹干)《楚辭·九章》“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大墳”是高大的土堆。遠古,人死理起來并不堆土,故《禮記·檀弓》云:“古者墓而不墳。”后來,墓上堆土,就把這種土堆稱為“墳”,于是“墳”也就指用土堆起的墳墓了。今義則把原來的“高大的土堆”、“河堤”轉移到“墳墓”上來了。
“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腳杯,是一種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腳碗。《詩經·大雅·生民》“于豆于登”(盛肉于豆,盛肉于登。”)“豆”就是指這種器皿。后來,“豆”的意義轉移到豆類植物及其果實上了。豆類植物,上古不叫“豆”,而叫“菽”。
“腳”,原指小腿。中古以后,“腳”指踝骨以下部分,當“足”字解。今義則把原來的“小腿”轉移到小腿以下的部位了。
“兵”本指兵器。《說文》:“兵,械也。”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成語“短兵相接”之“兵”,都指兵器,今義是指士兵、戰士,把“兵器”轉移到持兵器的人,就是詞義搬了家了,搬到附近的地方去了。
第四、詞義的褒貶色彩不同
風俗習尚和社會思潮的改變,往往引起人們對事物的愛惜與善惡評價的變化,從而影響詞義褒貶的。由于風俗習尚和社會思潮的改變,從而影響詞義褒貶的更替。有的詞由褒義變為貶義,有的詞由貶義變為褒義,有的由中性詞變為貶義詞。例如:
“爪牙”,古代是指武將、猛士,是個褒義詞。《國語·越語上》:“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漢書·李廣傳》:“將軍者,國之爪牙也。”“爪牙”的今義是指幫兇、走狗,成為貶義詞了。
“復辟”古代是指“恢復君位”,是個褒義詞,現在是指“反動勢力的復活”,成為貶義詞了。
“鍛煉”,古代是指“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是個貶義詞,現在指“勞動鍛煉”、“思想鍛煉”、“鍛煉身體”,“鍛煉”成為褒義詞了。
“謗”,古代是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謗”的今義是指“誹謗”、“毀謗”、“造謠中傷”,成為貶義詞了。
“賄”,古代有“贈送財物”的意思,是個中性詞。《左傳·宣公九年》:“孟獻子聘于周,王以為有禮,厚賄之。”“賄”的今義是指“賄賂”,即“用財物收買”的意思。成為貶義詞了。
這樣看來,古今詞義的異同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古今詞義基本相同。
有些詞的詞義沒有什么變化,這不僅僅限于基本詞匯部分的詞。有些詞,古今字書的注釋大體相同。不僅單音詞如此,復音詞也不乏其例。早在《詩經》里就有芍藥、梧桐、鳳凰、倉庚、蟋蟀、蒼蠅、參差、窈窕等詞,我們閱讀古書,按照現代漢語的意義去理解這類詞,不會產生什么誤解,但這類詞在全部詞匯系統中只占少數。
第二、古今詞義完全不同
“揭”,古代是“高舉”的意思。《詩經·小雅·大東》:“維北有斗,西柄之揭。”(箕星之北有南斗星,西翹長柄,向東遠伸。)《戰國策·齊策》:“于是乘其車,揭其劍。”后以“昭然若揭”形容真相畢露、明白清楚。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成語詞典》把“昭然若揭”釋為“明顯得像揭開蓋子一樣”.這是不了解古今詞義的差異而造成的誤解。現代“揭”的常用意義是指把蓋合或粘合的東西分開,古今意義不同。
“綢”,古代是“纏繞”的意思。《爾雅·釋天》“素錦綢杠。”現代“綢”的常用意義是“綢子”,指薄而軟的絲織品。
又如《左傳·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敵國。”“敵國”是指與我地位相匹敵的國家,并不是與我相為仇敵的國家。《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是指外交使節,并不是人們出行時所攜帶的衣物鋪蓋。《爾雅》:“鳧,雁丑也。”“丑”是“類”的意思,是說鳧是雁的一類。有人曾把“鳧,雁丑也。”理解為鳧是丑雁,詞義理解錯了。我們在閱讀古書中最感困難的屬于這一部分。
第三、古今詞義有同有異
例如:“愛”,古今都有“喜歡”、“親愛”的意思。但在上古“愛”字還有一個常用的意義項,是“吝惜”、“舍不得”的意思。《老子》:“甚愛必大費。”《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這是現代漢語所沒有的。
“恨”,古今都有“不滿意”的意思,但是古今詞義所表示的輕重程度不同。古代漢語的“恨”主要表示“遺憾”的意思,程度輕。《史記·陳涉世家》:“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恨:痛心和遺憾。)現代漢語的“恨”卻表示仇根”的意思,程度重。
“驟”,古今都有“急速”的意思,但在古代漢語中,主要用來表示“屢次”的意思,《楚辭·九歌·湘夫人》:“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呂氏春秋·適威》:“驟戰而驟勝。”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今之'驟’為暴疾之詞,古則為屢然之詞。凡《左傳》、《國語》言'驟’者,皆與'屢’同義。”而現代漢語主要用來表示“驟然”、“突然”的意思。
又如“池”,古今都是“池塘”的意思,而古代還有“護城河”的意思,這為現代所無。
“國”,古今都有“國家”的意思,而古代還有“首都”的意思,這為現代所無。
“色”,古今都有“女色”的意思.而古代還有“臉色”、“表情”的意思,這為現代所無。
“樹”,古今都有“樹木”的意思,而古代還有“種植”的意思,這為現代所無。
“館”,古今都有“賓館”的意思,而古代還有“宮殿”、“教學場所”的意思,這為現代所無。
“除”,古今都有“除去”的意思,而古代還有“宮殿臺階”、“任命官吏”的意思,這為現代所無。
池、國、色、樹、館、除等詞,都是古今詞義有同有異的詞。
學習古漢語詞匯,要特別注意古今詞義的異同。在異同的問題上,難處不在同,而在異;不在“迥別”,而在“微殊”。(王力《古代漢語》),我們要在古今詞義的“微殊”上狠下功夫。
關于同義詞辨析
辨析同義詞的目的在于找出同義詞間的細微差異,從而準確地理解古文原意。這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辮析。
一、從形制用途不同辯析
例如:
[環—歡]“環”和“玦”在供人佩帶的玉器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它們的形制和用途卻不一樣。“環”是平圓中間有孔的佩玉,古人常以“環”暗示“回還”和“復好”;“歡”是環形有缺口的佩玉,古人常用“玦”來象征“決斷”或“決裂”。如:
絕人以玦,反絕以環。(《茍子·大賂》)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府—庫]“府”和“庫”在收藏財物的屋舍這一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它們的形狀和用途卻有區別。“府”是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庫房。而“庫”卻是較大型的收藏兵器和兵車的庫房。如:
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商君書·去強》)
焚庫無聚,將何以守矣?(《左傳·哀公十六年》)
[筵—席]“筵”和“席”在地上鋪的席子這一意義上是同義詞。但“筵”多是竹子編的,形狀較大,只鋪一層,鋪筵的目的是為了與地面隔開,保持清潔。而“席”多是蒲草編的,鋪在筵上供人坐臥,形狀較小,多為長方形,鋪席的目的是為了隔潮,席可以鋪幾層。如:
或斯之筵,或授之幾。(《詩經·大難·行葦》)
臥不設席,行不騎乘。(《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二、從方式狀態不同辨析
例如:
[盟—誓]“盟”和“誓”在“發誓”、“立誓”這一意義上是同義詞。但“誓”多表示一人的決心和誓言,可以沒有什么儀式。而“盟”是“宣誓結盟,多表一方或多方的決心和諾言,立誓結盟要舉行儀式,一般是殺牲歃血為盟。如:
遂寘姜氏于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秦伯說,與鄭人盟。(《左傳·僖公三十年》)
[侵—襲]“侵”和“襲”在偃旗息鼓地進攻這一意義上是同義詞,但進攻的方式不盡相同。“侵”指不宣而戰,直接進犯別人的國土。而“襲”是乘人不備,偷偷地進攻,比“侵”更富于秘密性。如: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信公四年,》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左傳·隱公元年》)
[坐—跽]“坐”和“跽”在兩膝著席而坐這一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它們的狀態卻不一樣。“坐”是臀部壓在腳后跟上,身體比較松弛和自然。而“跽”是上身挺直,臀部離開腳跟,表示一種恭敬和戒備的姿態。如:
席不正不坐。(《論語·鄉黨》)
項王按劍而跽。(《史記·項羽本紀》)
三、從事物部位不同辨析
例如:
[牙—齒]“牙”和“齒”作為人的咀嚼器官這一意義是同義詞,但它們分布的部位卻不相同。“牙”指排列在牙床后部的大牙。而“齒”指排列在唇部的門牙。因而“唇亡齒
寒”不能說成“唇亡牙寒”。如:
齒牙完堅。(《后漢書·華佗傳》)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虞虢之謂也。(《左傳·僖公五年》)
[根—本]“根”和“本”在樹的根基部分這一意義是同義詞,但它們的部位也不相同。“根”一般指樹根,是樹體埋在地下的部分。“本”有時指樹根,但更多的是指樹干,是樹體挨近地面的根莖部分。如:
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左傳·文公七年》)
乘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左傳·成公二年,》
[頸—項]“頸”和“項”都有“脖子”的意思,但它們所指的部位卻有區別。“頸”指脖子的前部。而“項”則指脖子的后部。如:
使罪人三行屬劍于頸而辭。(《左傳·定公十四年》)
案灌夫項,令謝。(《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四、從范圍大小不同辨析
例如:
[法—律]“法”和“律”都有“法令”、“法律”的意思,是同義詞。但它們詞義所概括的范圍卻有大小的區別。“法”多指“法律”、“制度”,所指范圍大。較而“律”多指具體的刑罰條文,所指范圍較小。如: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目氏春秋·察今》
致漢權制,而肖何造律。(揚雄《解嘲》)
[樹-—木]“樹”和“木”在表示“樹木”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樹”的詞義范圍小,只指“樹木”。而“木”的詞義范圍大,除指“樹木”以外,還可以指與樹木有關的木材或木制品。如:
后皇嘉樹,桔徠服兮。(《楚辭·桔頌》)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壹—一]“壹”和“一”在“專一”這一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壹”的詞義范圍小,只用于“專一。”而“一”的詞義范圍卻很大,即可指基數“一”,又可以表示“統一”或“一致”。該用“壹”的地方都可用“一”,而該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如:
不谷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左傳·成公十三年》)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韓非子·五蠹》)
讀古文須知的別稱
花卉別稱:
【牡丹】:被稱為“花中之王”,雅稱“貴客”,還有稱是“國色天香”、“百兩金”、“木芍藥”、“富貴者”。
【蓮花】:是花中“高尚君子”。美稱“花君子”,雅稱“凈客”,別稱“水華”、“水旦”、“水蘇”、“澤芝”、,還有稱“君子者”。
【蘭花】:“美稱”空谷佳人”,雅稱“幽客”。其他有稱之為“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空谷幽蘭”、“話中君子”。
【梅】、【蘭】、【竹】、【菊】共稱花中“四君子”。
【月季】:歷來被稱為“人間不老春”。她的美稱為“月月紅”、“四季花”、長壽花“、”斗雪紅”。
【菊花】:別稱:“黃花”,雅稱“壽客”。還有稱“隱逸者”,與【蘭花】、【水仙】、【菖蒲】稱“花草雅”。
【茉莉】:古塵“沒利”,美稱“人間第一香”,雅稱“神客”。
【梅花】:雅稱“清客”。它和【松】、【竹】合稱“歲寒三友”,與【山茶】、【水仙】、【迎春】合稱“花中四友”。
【杜鵑】:雅稱“山客”與【山茶花】、【仙客來】、【石臘紅】、【吊鐘海棠】稱“盆花五姐妹”。
婚期別稱:
第一年 紙婚 第二年 棉婚 第三年 皮婚
第四年 花果婚 第五年 木婚 第六年 糖婚
第七年 毛婚 第八年 銅婚 第九年 陶婚
第十年 錫婚 第十一年 鋼婚 第十二年 絲婚
第十三年 花邊婚 第十四年 象牙婚
第十五年 水晶婚 第二十年 磁婚
第二十五年 銀婚 第三十年 珍珠婚
第三十五年 珊瑚婚 第四十年 紅寶石婚
第四十五年 青玉婚 第五十年 金婚
第五十五年 綠寶石婚 第六十年 白金婚
壽齡別稱:
【孩提】幼兒時期 【總角】童年時期
【及笄】女子15歲 【弱冠】男子20歲
【花信】女子24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喜壽】77歲 【米壽】88歲
【白壽】99歲 【耄耋】80-90歲 【期頤】100歲
時辰別稱:
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別稱”分別為:
子時——“夜半” 丑時——“雞鳴”
寅時——“平旦” 卯時——“日初”
辰時——“食時” 巳時——“隅中”
午時——“日中” 未時——“日映”
申時——“哺時” 酉時——“日入”
戌時——“黃昏” 亥時——“人定”
老人別稱:
老先生:年高學博者之稱。《史記·賈誼傳》:"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力為之對。"
老父:對老年人的尊稱。《《漢書》張良傳》:"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對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稱呼。《稱謂錄》卷三十二引《孫公談圃》:"周孟陽春卿,英廟宮僚也。圣眷素隆,書簡以老丈稱之。"
老宿:年老而在學藝上有造詣的人。如文壇老宿。汪啟淑《鹿菲子小傳》:"黃景仁著有《浮湘賦》,老宿咸稱之。"
老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老蒼:謂頭發蒼白的老人。杜甫《壯游》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老子:老人自稱。《晉書·庚亮傳》:"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
老夫:老人自稱。《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稱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稱。《北史·穆崇傳》:"老身二十年侍中。"
老拙:老人自謙之稱。蘇軾《章質夫寄惠崔徽真》詩:"卷贈老夫驚老拙。"
老朽:老人自謙之稱。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意兼重,非老朽所敢當。"
文房、器物別稱:
筆(管城子、中書君):古時人毛穎,封成管城,累拜中書令,與用管做成的筆能書寫有聯系,故得名;
硯臺(石虛中、即墨侯):石虛中被封過即墨侯,又為人器度方圓;
墨(松使者):傳說唐玄宗用的墨土,有一道士是墨精,號松使者;
紙(楮先生):傳說紙是由楮葉造的;又稱“剡藤”,浙江嵊縣剡溪產的藤枝能造紙,故又名:又稱“玉版”,成都嘗花溪制造出來的紙如同玉片一樣而得名;
劍(干將莫邪):因春秋時鑄劍名家干將莫邪得名;
扇(仁風、便面):仁風,系晉朝袁宏因謝安送他扇子,稱是“當奉揚仁風”;便面,傳說漢朝張敞走馬章臺街,以扇擋面,故得名;
小船(蚱蜢):小船很輕快,像小蟲一樣,所以叫蚱蜢;
鏡子(菱花,專指女性用):菱花本是水里開的一種花;
竹簫(玉參差):因姜白石兩句詩“剪燭屢呼銀鑿落,倚窗閑品玉參差”而得名;
手杖(鳩杖):老年人用的手杖叫鳩杖,因鳩是一種不噎的鳥,取其老人安全的意思;
鑰匙(魚樣):傳說周穆王時造的一種門鎖,樣子同魚一樣,因為魚在水中晝夜不閉眼,取其能守夜意;
琴(綠綺、焦桐):綠綺系漢司馬相如的琴名,焦桐是漢代蔡邕的琴名;
香(龍涎、雞舌):以珍貴材料得名;
弓(繁弱):繁弱系地名,以出弓聞名;
中國別稱:
【九州】:相傳禹治水后,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臺州、濟州、薄州、陽州。后來,九州泛指中國。
【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傳》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于戰國后。
【海內】:《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海外。
【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后稱華夏為中國。
【中夏】:《后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八州】:《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其它別稱:
錢的別稱:泉、方孔兄、鄧通、阿堵物、青蚨、上清童子;
酒的別稱和雅號:瓊、玉液、金漿、家釀、香醪、紅友、玉友、歡伯、杯中物、三酉、般若湯、杜康、白墮、曲生、曲秀才、金漿太醴、福水;
雪的別稱:瓊玉、碎玉、冰花、六出、碎瓊亂玉;
月亮的別稱:蟾宮、月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望舒;
書信的別稱:鴻、鴻雁、尺牘、尺素、函杞;
接信:烹鯉、青鳥飛來;
竹子:明
古代美女的十項指標:
【一之容】螓首、杏唇、犀齒、酥乳、遠山眉、秋波、芙蓉臉、云鬢、玉筍、荑指、楊柳腰、步步蓮、不肥不瘦長短適宜。
【二之韻】簾內影、蒼苔履跡、倚欄待月、斜抱云和、歌余舞倦時、嫣然巧笑、臨去秋波一轉。
【三之技】彈琴、吟詩、圍棋、寫畫、蹴鞠、臨池摹帖、刺繡、織錦、吹簫、抹牌、秋千、深諳音律、雙陸。
【四之事】護蘭、煎茶、金盆弄月、焚香、詠絮、春曉看花、撲蝶、裁剪、調和五味、染紅指甲、斗草、教鴝鵒念詩。
【五之居】金屋、玉樓、珠簾、云母屏、象牙床、芙蓉帳、翠幃。
【六之侯】金谷花開、畫船明月、雪映珠簾、玳筵銀燭、夕陽芳草、雨打芭蕉。
【七之飾】珠衫、綃帔、八幅繡裙、鳳頭鞋、犀簪、辟寒釵、玉 、鴛鴦帶、明珰 、翠翹、金鳳凰、錦襠。
【八之助】象梳、菱花、玉鏡臺、兔穎、錦箋、端硯、綠綺琴、玉簫、紈扇、毛詩、玉臺香奩諸集、韻書、俊婢、金爐、古瓶、玉合、異香、名花。
【九之饌】各色時果、鮮荔枝、魚蝦、羊羔、美醞、山珍海味、松蘿徑山陽羨佳茗、各色巧制小菜
。
【十之趣】醉倚郎肩、蘭湯畫沐、枕邊嬌笑、眼色偷傳、拈彈打鶯、微含醋意。
古代少女十大定情信物:
【簪】何以結相于?金薄畫搔頭。
【釵】何以慰別離?耳后玳瑁釵。
【耳環】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手鐲】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纏臂金】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戒指】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玉佩】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同心結】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裙】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月令別稱:
【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楊月,寅月,孟陽,春陽,初陽,首陽,新正,月正,開歲,獻歲,芳歲,華歲,歲歲。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陽,如月,杏月,麗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蠶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維夏,槐夏,仲月,梅月,陰月,乏月,麥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呂,麥候,麥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陽。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蘭秋,申月,蘭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壯月,酉月,獲月,仲商,南呂。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涼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開冬,吉月,良月,坤月,陽月,小陽春,亥月,應鐘。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龍潛月,葭月,暢月,黃鐘。
【十二月】:嚴冬,季冬,殘冬,末冬,暮冬,窮冬,臘冬,嚴月,臘月,冰月,大呂。
季令別稱:
【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陽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艷陽,陽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寧。
節令別稱: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無朔,元正,元春。
正月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燈節。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節。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節,蒲節,午日。
六月初六:天貺節。
七月初七:七夕,星節,乞巧節。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節,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菊花節,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歲。
時辰別稱:
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別稱”分別為:
子時——“夜半”
丑時——“雞鳴”
寅時——“平旦”
卯時——“日初”
辰時——“食時”
巳時——“隅中”
午時——“日中”
未時——“日映”
申時——“哺時”
酉時——“日入”
戌時——“黃昏”
亥時——“人定”
中華禮儀用語:
詩寫華夏吟九州,墨氳中國著今古。
頭次見面用久仰,很久不見說久違。
認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用包涵。
請人幫忙說勞駕,請給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不知適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請問,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自身意見用拙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賓客來到用光臨。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別人離開用再見,請人不送用留步。
歡迎顧客稱光顧,答人問候用托福。
問人年齡用貴庚,老人年齡用高壽。
讀人文章用拜讀,請人改文用斧正。
對方字畫為墨寶,招待不周說怠慢。
請人收禮用笑納,辭謝饋贈用心領。
問人姓氏用貴姓,回答詢問用免貴。
表演技能用獻丑,別人贊揚說過獎。
向人祝賀道恭喜,答人道賀用同喜。
請人擔職用屈就,暫時充任說承乏。
中華傳統節日: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17、九月九日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古代女子每月情趣生活:
一月踏雪尋詩,烹茶觀雪,吟詩作樂。
二月寒夜尋梅,賞燈猜謎。
三月閑廳對弈。
四月曲池蕩千,芳草歡嬉。
五月韻華斗麗,芬芳滿園。
六月池亭賞魚,池邊竹林颯颯作響。
七月菏塘采蓮,泛舟湖上。
八月桐蔭乞巧。
九月瓊臺賞月。
十月深秋賞菊。
十一月文閣刺繡。
十二月圍爐博古。
古代漢人女子的萬福禮分大禮和常禮:
【大禮】兩手平措至左胸前(右手壓左手),右腿后屈,屈膝,低頭。
【常禮】 右手壓左手,左手按在左胯骨上,雙腿并攏屈膝,微低頭。一般性禮節,只是右手壓住左手。致福曰禮,成義曰儀。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范,也是交往的藝術。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
72條語用指南
《西游記》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推薦用法:見丈母娘必備薦用語
《西游記》:第62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愛豐姿者,如何捉得妖賊也?"
“道高一尺魔高丈”
推薦用法:法制節目滾動播出詞匯
《西游記》第50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
推薦用法:簡歷自薦用語,常配雄鷹圖片
《西游記》第84回:“老菩薩,古人云: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怎么西進便沒路了?”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推薦用法:拜師必備用語
《西游記》第31回:“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么不來救他?”
“不看僧面看佛面”
推薦用法:黑幫討債必備口頭禪
《西游記》第31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長既是到此,萬望救他一救。”
“世上無難事,是怕有心人。”
推薦用法:老師家長雞湯用語
《西游記》第2回:悟空道:“這個卻難!卻難!”祖師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悟空聞得此言,叩頭禮拜。
“人逢喜事精神爽”
推薦用法:微博常用得瑟配語
《西游記》第35回:“這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悶上心來瞌睡多。”
“人生何處不相逢”
推薦用法:泡妞常用
《西游記》第40回:“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
其實這句話最早應該是宋·晏殊 《金柅園》:“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推薦用法:土匪最愛用語
《西游記》第2回:“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於我,便罷了。”
“今朝有酒今朝醉”
推薦用法:花錢借口
《西游記》第5回:那大圣正與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將分飲仙酒,一聞此報,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門前是與非。”
最早出處唐·羅隱《自遣》詩:“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推薦用法:黑幫討債專用語
《西游記》第16回:“老孫可是那當面騙物之人?這叫做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棋逢對手”
推薦用法:體育頻道最愛用語
《西游記》第34回:“他兩個在半空中,這場好殺。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最早出自《唐詩紀事》卷七十七,“事厄傷心否,棋逢對手無?”。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推薦用法:又是黑幫土匪最愛用語!
《西游記》第十八回:“施主莫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與我說說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
推薦用法:長輩語重心長高頻用語
《西游記》第28回:“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頭。’三藏只得雙手合著與他見個禮。”
“樹大招風”
推薦用法:長輩語重心長高頻用語
《西游記》第33回:“這正是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
“拿賊拿贓”
推薦用法:捉奸在……
《西游記》第38回:“你老人家只知念經拜佛,打坐參禪,那曾見那蕭何的律法?常言道,拿賊拿贓。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馬腳,漏了風聲。”
“事不過三”
推薦用法: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西游記》第27回:“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
“強龍不壓地頭蛇”
推薦用法:快遞鏢局行走江湖信條
《西游記》第四十五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冤家路窄”
推薦用法:TVB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45回:“我等正欲下手擒拿,他卻走了。今日還在此間,正所謂'冤家路兒窄’也。”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
推薦用法:仰天長嘆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28回:“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縱然好事多磨障,誰像唐僧西向時?”
“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推薦用法:做壞事被抓必備臺詞
《西游記》第53回:行者道:“你看先生說話,常言道,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便是悟空,豈有假托之理?”
“長他人之志氣,滅自己之威風”
推薦用法:國產抗日劇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32回:“大王,怎麼長他人之志氣,滅自己之威風?你夸誰哩?”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推薦用法:公益捐助活動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80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
“功到自然成”
推薦用法:武俠小說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43回:“這師父原來只是思鄉難息!若要那三三行滿,有何難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
“好男不與女斗”
推薦用法:被家暴丈夫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72回:“常言道:'男不與女斗。’我這般一個漢子,打殺這幾個丫頭,著實不濟。”
“好死不如賴活著”
推薦用法:勸人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63回:“好死不如惡活。但留我命,憑你教做什么。”
“雙拳難敵四手”
推薦用法:師傅!打不過怎么破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14回:“好手不敵雙拳,雙拳不如四手。他那里六條大漢,你這般小小的一個人,怎么敢與他爭持?”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推薦用法:已成二次元捏他
《西游記》第78回:八戒道:“師父,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煩惱!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
“朋友妻,不可欺”
推薦用法:綠帽俠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80回:牛王聞言,心如火發,咬響鋼牙罵道:“你說你不無禮,你原
來是借扇之故!一定先欺我山妻,山妻想是不肯,故來尋我!且又趕我愛妾!常言
道,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滅。”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推薦用法:吵架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47回:八戒道:“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外來和尚好念經”
推薦用法:財經文高頻詞匯
《西游記》第70回:“ 常言道;'遠來的和尚好看經。’妹妹們!不可怠慢,快辦齋來。”
“放屁添風”
推薦用法:一直覺得這個詞特有畫面感和味感!!
《西游記》第75回:“兄弟,你雖無甚本事,好道也是個人。俗云:'放屁添風。’你也可壯我些膽氣。”
《水滸傳》
“屋破偏逢連夜雨”
推薦用法:仰天長嘆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45回:“禍從天降,災向地上。恰似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遭打頭風。”
“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推薦用法:指著叛徒時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45回:“ 楊雄聽了,心中火起,便罵道:'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這廝倒來我面前,又說 海闍黎 許多事,說得個沒巴鼻。眼見得那廝慌了,便先來說破,使個見識。’”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推薦用法:泡妞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35回:“宋江聽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
最早是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推薦用法:反派抓瑪麗蘇女主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53回:戴宗道:“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最早出自南宋詩人夏元鼎的《絕句》: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推薦用法:瓊瑤劇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23回:“ 武松 挽住 宋江 說道:'尊兄不必遠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最早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哥哥,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哥哥你回去。”
“一不做,二不休”
推薦用法:壞人下手前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21回:宋江道: 原來卻在這里! 一不做,二不休,兩手便來奪。
最早是唐·趙元一《奉天錄》卷四——光晟臨死言曰:'傳語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天誅地滅”
推薦用法:發誓高頻詞匯
《水滸全傳》第15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誅滅,神明鑒查。”
“五短身材”
推薦用法:深深的惡意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32回:“這個好漢,祖貫兩淮人氏,姓王,名英,為他五短身材,江湖上叫他做矮腳虎。”
“不三不四”
推薦用法:深深的惡意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7回:“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
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易經思想,易經的每個卦都分6個爻,俗稱6爻卦。六爻每兩爻一組配三才,即初爻與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與上爻為天。那么“不三不四”,其實就是“不是人”的意思了。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推薦用法:深深的惡意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101回:“我直恁這般呆!癩蛤蟆怎想吃天鵝肉!”
“不怕官,只怕管”
推薦用法:國民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1回:他今日發跡,做得殿帥府太尉,正待要報仇,我不想正屬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爭得?
“七上八下”
推薦用法:施耐庵這詞居然也是你造的!?
《水滸傳》第26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不打不相識”
推薦用法:主角和其好基友相遇必備劇情
《水滸傳》第38回:戴宗道:“你們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兄弟。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大刀闊斧”
推薦用法:談改革必備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118回:“當下催軍劫寨,大刀闊斧,殺將進去。”
“兩相情愿”
推薦用法:現在比較流行三廂車
《水滸傳》第5回:“太公,你也是個癡漢,既然不兩相情愿,如何招贅做個女婿。”
“有眼不識泰山”
推薦用法:帥氣亮出身份時高頻詞匯
《水滸傳》第2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不著邊際”
推薦用法:古代對于腦洞的解釋
《水滸傳》第19回:“何濤思想:在此不著邊際,怎生奈何!我須用自去走一遭。”
“立此存照”
推薦用法:古代人肯定沒想到有手機截屏這東西
《水滸全傳》第二十二回:“執憑公文,在此存照。”
《紅樓夢》
“意淫”
推薦用法:紅樓夢首席原創詞匯
《紅樓夢》第5回:意淫二字,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
“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飲”
推薦用法:男默女淚高頻詞
《紅樓夢》第91回,“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假作真時真亦假”
推薦用法:現在有成為整容業高頻詞匯
《紅樓夢》第5回中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紅樓夢》第5回中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
推薦用法:報道團隊建設活動高頻詞匯
《紅樓夢》第1回: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得饒人處且饒人”
推薦用法:勸架高頻詞匯
《紅樓夢》第59回:得饒人處且饒人,得將就的就省事吧。
原出自宋代《唾玉集·常談出處》:“蔡州褒信縣有道人式棋,常饒人先,其詩曰:'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原意居然是指下棋。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推薦用法:現多形容韓劇女二號
《紅樓夢》第5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推薦用法:動員大會打雞血高頻詞匯
《紅樓夢》第68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三國演義》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推薦用法:多用于夸贊某類中的佼佼者。
《三國演義》第3回:“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
推薦用法:多用于惺惺相惜,相互欣賞。
《三國演義》第21回:“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推薦用法:多用于強調事情只差最后一道程序。
《三國演義》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推薦用法:用來形容對方英勇。
《三國演義》第71回:“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推薦用法:用來說明極度盡職盡責。
《三國演義》第97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推薦用法:做壞事前給自己的心理安慰
《三國演義》第4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推薦用法:多用來說明損失慘重。
《三國演義》第50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金瓶梅》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推薦用法:法制節目絕對高頻詞匯!
《金瓶梅》第1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蒼蠅不叮沒縫的雞蛋”
推薦用法:男女權問題高頻詞匯
《金瓶梅》第52回:應伯爵道:“哥說的有理。蒼蠅不鉆沒縫的雞蛋,他怎的不尋我和謝子純?清的只是清,渾的只是渾。”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推薦用法:國民級高頻詞匯
《金瓶梅》第92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推薦用法:遇到欠錢不還人渣時高頻詞匯
《金瓶梅》76回:自古人善得人欺,馬善得人騎,便是如此。
“吃著碗里,看著鍋里”
推薦用法:領導批評高頻詞匯
《金瓶梅》第72回:“你還哄我哩,你那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心兒,你說我不知道?”
《紅樓夢》第12回:“那薛老大也是'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
“人要臉,樹要皮”
推薦用法:罵人NO FACE高頻詞匯
《金瓶梅》第76回:“有勢休要使盡,有話休要說盡。凡事看上顧下,留些兒防后才好。不管蜢蟲、螞蚱,一例都說著。對著她三位師父、郁大姐。人人有面,樹樹有皮,俺每臉上就沒些血兒?”
“打人不要打臉”
推薦用法:原來不是周星馳發明的!!!是潘金蓮發明的
《金瓶梅》第86回:潘金蓮:“打人休打臉,罵人休揭短!有勢休要使盡了。”
中國古代別稱(人篇)
【古代女子別稱】
女子:二字為古今通稱,泛指所有女性。”《論語·陽貨》:“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女史:指古代有學問并當過掌管宮廷王后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杰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女士: 士人女性,比喻有才華有德馨的女子。《詩·大雅·既醉》:“其仆維何,釐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 唐 張說 《滎陽夫人鄭氏墓志銘》:“衣冠禮樂,耳目所徵,號之諸生,實為女士。”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個女人。后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杰稱之為“巾幗英雄”。(“巾幗”、“裙釵”、“紅裙”、“金鈿”、“粉黛”、“紅粉”、“妝次”等都是前人從服飾著眼的對于婦女的代稱。如:“紅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馬上石榴裙。”)
蕭娘:“蕭娘”是唐朝所使用的與“女子”類似的泛稱。“蕭娘”是從與“蕭郎”相對而來。“蕭郎”本指姓蕭的男子。《梁書·武帝紀(上)》便曾用“蕭郎”稱梁武帝蕭衍。后來引申為所有的男子。因此,與“蕭郎”相對應的“蕭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周邦彥《夜游宮》詞曰:“有誰知,為蕭娘,書一紙。”楊巨源《崔娘》詩:“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
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靜姝:取自《詩經? 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清?陳田《明詩紀事己簽·梁有譽》:“夫文藝之于行業,猶華榱之丹艧,靜姝之綺縠。” 嫻靜美好。借指嫻靜美好的女子。
紅裙:本指婦女穿的裙,也指婦女。唐·韓愈《醉贈張秘書》:“長安眾富兒,盤饌羅膻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
裙釵:裙子與頭釵都是婦女的衣飾,舊時借指婦女。《紅樓夢》第一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柳亞子《香凝夫人屬題畫集·再賦兩律》之二:“茫茫宙合今何世,粥粥裙釵此最賢。”
粉黛:本指婦女涂正在臉上的白粉和畫眉用的青玄色顏料,喻指。如唐代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色彩。”
千金: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紅樓夢》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門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這個?”
千金小姐:古時把富貴人家的女孩稱為“侯門千金”,后泛稱未婚女孩為“千金小姐”。 元代曲作家張國賓所寫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
花魁:百花的魁首,喻指絕色佳人。舊時也指有名的妓女。郁達夫 《毀家詩紀》之七:“省識三郎腸 斷意, 馬嵬風雨葬花魁。”《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小道該死,冒犯花魁,可憐見小道則個。”
淑女:指溫和賢良而美好的女子。《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青娥:指代青年女子。娥,“娥眉”的省稱。
糟糠之妻:貧困時曾共食糟糠度日的妻子,后專用作“自己的妻子”的謙稱。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
半老徐娘:風韻猶存的中年婦女,后用來形容中年婦女仍保留青年時的神態。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
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古代美人別稱】
顏如玉:宋真宗趙恒:“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佳人:《古詩十九首》:“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麗人: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玉人:謝枋得《蠶婦吟》:“不信樓頭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仙子:白居易《長恨歌》:“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嬌娘:李賀《唐兒歌》:“東家嬌娘求對值,濃笑書空作唐字。”
嬌娥:唐寅《美人對月》“斜鬢嬌娥夜臥遲,梨花風盡鳥棲枝。”
妖嬈:李商隱《碧瓦》:“他時未知意,重迭贈妖嬈。”
姝麗:柳永《玉女搖仙佩》:“有得許多姝麗,擬把名花比。”
驚鴻:陸游《沈園》:“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碧玉:萬楚《五日觀妓》:“西游漫道浣春紗,碧玉今日斗麗華。”
蛾眉:本指女子細長而彎曲的眉毛,借為美人的代稱。白居易《王昭君》:“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紅顏:本指婦女美麗的容顏,也代指。吳偉業《圓圓曲》:“痛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紅袖:本指女子紅色的衣袖,代指。韓偓《邊上看獵贈元戎》:“紅袖擁門持燭炬,解勞今夜宴華堂。”
紅粉:本指婦女化妝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杜牧《兵部尚書席上作》:“偶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稀。”
紅妝: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
傾國: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傾城:李商隱《北齊》:“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
西施:西施原名施夷光,亦稱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美女的代稱。唐·韋應物 《廣陵遇孟九云卿》詩:“ 西施且一笑,眾女安得妍。” 明·陳汝元《金蓮記·捷報》:“無端司馬登綸閣,催促西施 上釣船。” 清·黃遵憲 《九姓漁船曲》:“ 西施一舸輕波軟,原是官船當娃館 。”
尤物:指美貌的女子。尤,奇異之意。也有以“尤物”形容性感、美貌的女性的。白居易《真娘墓》 :“脂膚荑手不牢固, 世間尤物難留連。”
小家碧玉:舊時指小戶人家的美貌的年輕女子。《樂府詩集·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感郎義氣重,遂得結金蘭。”
大家閨秀:舊時指有地位的大戶人家的秀麗女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漢書·外戚傳》載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二八佳人:指十五六歲的年輕美貌的女子。宋·蘇軾《李鈴轄座上分題戴花》詩:“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
嬋娟:姿態美好的意思,后用來指美女。唐·方干《贈趙崇侍御詩》:“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
【古代女子身份的稱謂】
對別人的女兒的尊稱:千金、令媛、女公子等
對別人的妻子的尊稱:太太、夫人、會閫、室人、令間 等。
對外稱呼自己的妻子: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 等。
對母親的尊稱:在女子稱謂中 母親 是最偉大而高尚的。清《冷廬雜識》中載:《爾雅》對母親稱 妣、《詩經》稱 母氏、《北齊書》稱嫡母為 家家、《漢書》列侯子稱母為 太夫人。其他記載:帝王之母稱 太后,官員之母稱 太君 ,一般人之母稱 媽媽 。
【古代貴婦人身份的稱謂】
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婦的等級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碩人、淑人、夫人。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到漢代,列侯的妻子稱“夫人”,列侯死,子復為列侯,稱“太夫人”。漢代皇帝的妾也稱“夫人”。唐代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國公的母或妻及妃為“國夫人”,三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員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則封宗室貝勒至輔國將軍之妻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時也是對婦女的一種敬稱。
淑人:宋徽宗時定制。文官正、從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國將軍之妻為淑人。
碩人:婦人封贈之號。宋政和初年定命婦等級,大夫以上封碩人。
令人:宋制,內命婦有奉恩令人等封號,為正六品。外命婦之號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為六品。明清為四品官之妻的封號。清又以奉恩將軍之妻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間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則為六品官之妻的封號。
孺人: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宋代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則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號。舊時也通用為奴人的尊稱。
【古代男子別稱】
丁:《史記·律書》記載:“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丁原意為強壯、壯盛,后引申為男子的別稱,并由此而衍生出“丁壯”、“丁強”、“壯丁”、“人丁”、“丁夫”、“丁男”等稱呼。所言大意均為強壯而有力的男人。
漢:男子稱為“漢”,始于西漢武帝時期。當時的漢朝國力強盛,兵多將廣,將士作戰勇猛,北方匈奴士兵不能匹敵,故稱之為“漢兒”、“好漢”。北齊文宣帝要任命魏愷為青州長史,魏愷堅辭不就。文宣帝對人說:“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后來“漢”逐漸就普遍指代那些成年的男子了。
好漢:“好漢”則指男子當中的優秀者。唐朝武則天時,狄仁杰奉旨推薦“一好漢任長”,他推薦了荊州張柬之。《新唐書》稱張柬之為奇男子。蘇軾有詩曰:“人間一好漢,準似張長史。”宋元以后,“好漢”常指代那些“仗義疏財,扶危救貧”之人。
男子漢: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子”、“好漢”與“男子”相混合,衍生出“男子漢”一詞,專指那些身強力壯、堂堂正正的男人。
子、夫、士、郎、父(甫):男人的地位是尊貴的。像“子”、“夫”、“士”、“郎”、“父(甫)”等既是他們的通稱,又是他們的美稱與尊稱。
關于“子”,《左傳·昭公二十年》:“鄉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從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楊伯峻作注認為:“子為男子之美稱,意為順從我的人不失為男子漢。”
關于“士”,《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中有云:“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孔穎達注疏認為:“士者,男子之大號也。”
'’父”與“夫”、“甫”相通,都是男子的美稱,或用于尊長,或用于同輩,既可自謂,亦可稱人。在先秦典籍之中,呂尚(齊太公)、管仲被尊為“尚父”、“仲父”;孔子名丘字仲尼,因而有“尼父”之稱。宋代,人名或之字后用“父”字幾乎成了一種常見的現象,其中有些“父”字還是后來添加的。如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十云:“錢勰字穆,范祖禹字淳,皆一字,交友以其難呼,故增父字,非其本也。”現在一般人只知道宋有錢穆字穆父,范祖禹字淳甫,而很少人知道他們本來叫作錢穆和范淳。
士父、夫子、匹夫、郎君:由“子、夫、士、郎、父”等單字組合而成的“士父”、“夫子”、“匹夫”、“郎君”等也都是對男人的敬稱。
大官、相公:“大官”、“相公”等是對有一定地位的男子或上層社會的年輕人的稱呼。在古代通俗小說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張大官”、“李大官”的字樣。
丈夫、大丈夫:“丈夫”不僅僅是妻子的配偶,它也是男子的別稱。《說廣》認為:“周制以寸為尺,十寸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周代的一尺相當于中等身材的婦女的手長,約在十六至十七厘米之間,而一丈約在一百六十至一百七十厘米之間,正是成年男子的身長,可見“丈夫”本指身長一丈的男子漢。而“大丈夫”則是人們對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的稱呼,如我們常說的“大丈夫敢作敢為……”、“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等。
蕭郎:“蕭郎”既是男子的通稱,又是女子對自己情人的愛稱。它原來本指姓蕭的男子。《梁書·武帝紀上》用“蕭郎”指代梁武帝蕭衍。后來到了唐朝,有一個叫崔郊的,他的姑姑有一個婢女,長得十分美麗,后來賣給了連帥,崔郊十分思慕她,因贈詩曰:“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后來,人們因此而稱美好的男子或女子愛戀的男子為“蕭郎”。
須眉:《韓非子·觀行》:“目失鏡無以正須眉。”古時以為男子之美在于須眉,故以須眉來代稱男子。《紅樓夢》中有云:“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我實愧則有余,悔又無益。”
髦士、髦秀、髦英、髦俊、髦彥、髦哲、髦杰:《爾雅·釋言》中記載:“髦,俊也。”注疏認為:“毛中之長毫曰髦,士之俊選者借譬為名焉。”因此人們用“髦士”、“髦秀”、“髦英”、“髦俊”、“髦彥”、“髦哲”、“髦杰”來喻稱英俊瀟灑、才智出眾的男人。唐朝張說《侍宴》詩:“髦彥星辰下,仙章日日回。”
吉士、玉郎:古人對男子的美稱。“玉郎”也可以作為女子對自己情人的愛稱。“吉士”語出《詩經·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朱熹注:“吉士,猶美士也。”關于“玉郎”,牛嶠在《菩薩蠻》詞中有云:“門外雪花飛,玉郎猶未歸。”
宋玉、宋朝、徐公、潘岳、衛玠:在我國歷史上,美男子可謂不少。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宋玉、宋朝、徐公;晉朝時期的潘岳、衛玠等,都可謂是絕代的美男。
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才高貌美,天下之麗人東家之女曾登墻窺視三年,而玉不為所動。宋朝是春秋宋國人,“容貌甚美”。《左傳·定公十四年》中記載:“衛侯為夫人南子召宋朝。”杜預注:“朝,宋公子,舊通于南子。”意思是說宋朝的美吸引了美麗的衛侯夫人南子,他們兩人曾有私通艷事。《戰國策·齊策》曾有“城北徐公”的記載:“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詩人高旭《檗子以詩見懷次韻答之》中有“君才肯讓云間陸,臣美愿輸城北徐”的詩句。
衛玠又名衛玉,晉朝人,小時后就風神秀異,一次乘車入市,整個洛陽城的人都出來觀看,視之為玉人。當時的名士樂廣將女兒嫁給了衛玠,時人有“婦公冰清,女婿玉潤”之語,來贊賞他們的體貌華美,風姿秀異。
潘岳又名潘安,小名檀奴,后人稱之為檀郎;晉朝人,其姿容秀美,無與倫比。少年時拿著彈弓游于都市洛陽,漂亮的女子見了,手拉手將其圍住,不讓其走開,以細細睹其美顏。李賀《牡丹種曲》中有詩曰:“檀郎謝女眠何處,樓庭月明燕也語。”久而久之,美男子的名字就逐漸成了美男的代稱。
關于“宋玉”,明朝陳所聞散曲《閨思》中曾這樣敘述:“銷魂鶯燕偏拖逗,不知宋玉何緣獨怨秋?”三國阮籍《獼猴賦》中有對“宋朝”的描寫:“沐蘭湯而滋穢兮,匪宋朝之媚人。”關于“潘安”,《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中有這樣的的句子:“難道真個嫌我丑陋……一定要選個陳平、潘安不成?”
檀郎:潘岳又名潘安,小名檀奴,后人稱之為檀郎,指婦人所愛郎君。《金瓶梅詞話》第五十回中有“何時借得東風便,刮得檀郎到枕邊”的詩句。”在現代漢語口語中,見到“佳人”、“千金”等詞,人們會自然地理解為女子的美稱,然而在古代卻并非如此。
佳人:“佳人”在古代是一個中性的稱謂,對年輕貌美的男子同樣可以這樣稱呼。東漢初年,在朝廷中擔任尚書令的文職官員陸閎,品學兼優,且“美姿容”。皇帝劉秀初次見他時,就失聲贊揚道:“南方固多佳人。”這里的佳人指的就是陸閎。
另外,對于才干出眾的男子,包括武將在內,也可以佳人相稱。三國時,魏國大將曹真,韜略嫻熟,作戰勇敢且戰績不凡,曾兩次率軍打敗劉備的偏師,并在牛渚屯大勝孫權。著名的街亭之戰,也是他以大將軍的身份,親臨前線,指揮大將軍張郃取得全勝的。后人稱贊他曰:“曹子丹,佳人也。”
千金:古時男子也可以稱作“千金”。“金”原是我國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秦代一鎰為一金,漢代一斤為一金。據說那“金”當時實在為黃銅,但銅在當時也很少,故千斤也很貴重的。據此,有人用以喻為身價很高的貴人。《南史·謝胐傳》記載:謝胐年幼聰慧,能詩文,人稱之為“神童”,其父當著客人的面夸獎曰:“真吾家千金也。”
美人、香草:也曾作為過男子的別稱。漢語中的“美”字,除指容貌儀表之外,還指人的才德品行。《孟子·盡心下》曰:“充實之謂美。”香草本義為具有芳香氣味的草類,人們用之比喻忠貞。所謂“十室之內,必有忠信,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便是。屈原的作品最好作此種譬喻。漢朝王逸在《離騷》序中曰:“《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寫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奸佞。靈修美人,以媲喻君。”后人沿襲屈原,常常把“香草”、“美人”作為忠貞賢良之人的代稱。宋朝蘇舜欽《依韻和王景章見寄》詩:“楚客留情著香草,啟期傳意入鳴琴。”
【古代師者稱謂】
師:老師的通稱,自先秦至清未。
夫子:起先孔子門徒尊稱孔子為夫子,后來夫子成為對教師的尊稱。
先生:先秦時代的國學老師。
師傅:先秦時代的老師稱謂。
師資:先秦時代對老師的敬詞。
博士:先秦來的國學老師。
助教:國子監教師,協助博士教授生徒。
祭酒:漢代始作官學中老師的稱謂。
學官:漢代太學教師。
講郎:東漢太學教師。
師父:宋朝時代對教師的尊稱。
教諭:宋代京師設立的小學教師。
學政:宋代太學的教師。
門客:門客、門館先生:宋元時代對家塾老師的稱謂。
教授:原為宋代學官,后用以對教書先生的尊稱。
老師:古時稱年輩最尊的學者為老師。或宋元代稱教授歌曲,戲劇武書的技藝的人為教師。
教習:明代掌課試之事的教師。
教職:原是周禮小宰六職之一,清代時沿用為教師之稱。
監學:清中學堂以上設監學,管學生功課及考勤之事。
監丞:明清時期,對太學中國子監教師的稱謂。
學正:宋元明清國子監老師。
司業:古代教音樂的老師。
講師:古代對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
師保:古代擔任教導貴族的學官。
宗師: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漢書·平帝記》:“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
學生稱呼老師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學生自稱:生、受業。在實際使用上,老師稱呼弟子為:張生、李生,學生也自稱:生、小生。老師授課,把要講的內容寫在“業”上(業字的本義是木板)故也稱老師為:業師,稱自己為:受業。
【古代媒人的七大雅稱】
1、伐柯:
雅稱來自《詩經·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說怎樣去砍那斧柄呢沒有斧頭不可能;怎樣娶那妻子呢?沒有媒人是不行的。《中庸》也有“執柯以伐柯”之說,后來人們便稱媒人為“伐柯”或“伐柯人”。
2、保山:
《紅樓夢》第119回:“他說二爺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況且還有舅舅做保山。”當時人們稱媒人為“保山”,指像山一樣穩固可靠的保證人。
3、冰人:
這個名稱來自于《晉書·索紞傳》中的一個故事,晉時有個叫索紞的,善于解夢,預卜吉兇禍福。有一次有一個叫令狐策的人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一個人說話。不知是何征兆,就要索紞為他解夢。索紞分析了一下夢境的情節,即對他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適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后來令狐策果然給一個太守的兒子做媒,又碰巧把婚事說成了。所以,“冰人”即成為“媒人”的代稱。
4、媒妁:
媒:謂謀合二姓,妁:謂斟酌二姓。《孟子滕文公》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賊之。”
5、月老:
唐小說記載,唐代人韋固夜經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檢書。固問所檢何書。答曰:天下之婚牘。又問囊中赤繩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傳說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作為媒人的別稱。
6、紅娘:
本是唐元稹《鶯鶯傳》中的主人公崔鶯鶯的侍女。《鶯鶯傳》寫張生與崔鶯鶯相愛,經崔的侍女紅娘從中設謀撮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元代王實甫據此改編為《西廂記》雜劇。此后,“紅娘”便成了媒人的別稱。
7、紅葉:
這個別稱來自一個愛情故事。唐僖宗時,有個叫韓翠蘋的宮女渴望得到正常的人間之愛,便冒著生命危險在紅葉上題詩,讓紅葉隨著御河的水傳到宮外。有一個書生在偶然中拾得題詩的紅葉,為其中的幽情所感動,也題詩于紅葉之上,借流水傳到宮中,韓翠蘋常偷空到御河邊,因此也得到了題詩紅葉。后來天作良緣,后宮放宮女3000人,兩個有情人終于在民間相見,結為伉儷。韓翠蘋感慨萬端,又題詩一首道:“一聯佳句隨流水,十載幽情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此后,人們便把媒人又稱為紅葉。
【古人年歲別稱】
總角:指童年。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后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后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發臺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后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期頤。”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后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 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巖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
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以上稱謂,皆出于《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以上稱謂,出于《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鐘”、“潦倒之年”的。
《廣韻》:“龍鐘,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 ,故云。”
中國古代別稱(民俗)
【時辰令稱】
1、夜半。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于《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11時~當日凌晨1時(北京時間,24小時制,下同)。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孔穎達在為《春秋·莊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總名。”天色由黑到亮的這段,都稱為夜。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一年之始為正;一月之始為朔。我國現在的農歷是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的起點的。盡管古代典籍中對于“朔之始”還有以“平旦”或“雞鳴”等為起點的多種不同說法,但是,人們總是用夜半子時合朔作為起始點來計算歷法的。
“夜半”一詞常被文人用于詩詞之中。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不勝枚舉。
2、雞鳴。“雞鳴”《辭源》注為:“兵器名。”《辭海》則注道:“《詩經·齊風》篇名。樂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別稱。”這兩部工具書都缺注了十二時中的“雞鳴”的詞義。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后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雞被古人褒稱作“知時畜也”。《韓詩外傳》中贊頌雞云:“守夜不失時,信也。”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
“雞鳴”一詞,源于《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風雨》)等。
3、平旦。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氣”,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這句里的“氣”,系指“天空的云氣”。后來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至于后來的詩詞中就用得更多了。
4、日出。這個詞最初見于《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為卯時。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
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在古代詩文中,人們使用“日出”這個時間名詞的例子很多。
例如:《史記·封禪書》載:“以遞日出。”再如晉代皇甫謐《高士傳》卷上:“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而擊壤于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5、食時。食時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禮記·坊記》)另外,《管子· 弟子職》里也有運用“食時”的句子。
如:“至于食時,先生將食。”還有,《文選》中任昉的《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一文說:“淮南取貴于食時。”劉良注:“漢淮南王安好書,天子為使《離騷傳》,朝受詔,至食時進之。”
6、隅中。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于昆吾,是謂正中。”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角為隅”,那么這個隅(即斜角)與時間有什么聯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今陜西西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當太陽運行到衡陽上方,還沒有運轉到昆吾上空時,長安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的連線,同觀測點與昆吾上空的太陽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這個夾角就是以長安為基準測位測得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這個交角就是太陽在隅中初臨時與其在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段為“隅中”。
《春秋左傳·昭公五年》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西晉杜預)注:'日昳為臺,隅中日出,闕不在弟。’”這條注釋也可作運用“隅中”一詞的古文例證。
7、日中。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志,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
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辭下》)《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于軍門。”“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當頻繁。
8、日昳。“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日的13~15時。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于《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又《漢書·游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
“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9、晡時。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古時“晡”與“馎”相通。
《說文段注》:“馎,申時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義。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謂之晡。”“晡”(馎)時”,始見于《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于悲谷,是謂晡時。”《資治通鑒·唐紀》里有使用“晡時”的例子:“晡時,門壞。無濟于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
古人還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10、日入。顧名思義,“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人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它指每日的17~19時。
“日入”一詞似始見于《春秋左傳正義》:“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在《莊子·讓王》中有這樣一段話:“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志。《元史·日歷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11、黃昏。指太陽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時,即19~21時。用地支表示為戌時。人們為什么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大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黃昏”這個詞,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里經常出現。
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詞人在這詞句中把“黃昏”作為青年男女幽會的美好時刻來使用,是極確切的。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則流露了作者李商隱對自己年華遲暮的慨嘆。
12、人定。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當夜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人定”的意思為: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
“人定”最早見于《后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后,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我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L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詩句。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這樣一句話:“熙寧二年十一月,京師每夕有赤氣,見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滅。”了解了“人定”的時間概念,就可以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
王充《論衡》卷23《 時篇》說:“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初,十二支名與十二時名已配合運用,排定次序。之后,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十二時》歌。在莫高窟發現的敦煌遺書中,大量地保存了這類作品,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翻翻最近出版的《敦煌歌辭總編》。
【附】各個時辰的部分別稱
夜半: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雞鳴:荒雞
平旦: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旦時
日出: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曉
食時:早食 宴食 蚤食
隅中:日禺 禺中 日禺
日中: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當午
日昳:日昃 日仄 日側 日跌 日斜
晡時:馎時 日馎 日稷 日夕 夕食
日入:日沒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黃昏: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墮 日曛 曛黃
人定:定昏 夤夜
旦日
【計時來歷】
【時辰命名】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子時】——(晚上11時至凌晨1時)鼠:鼠在這時間最躍。
【丑時】——(凌晨1時至3時)牛: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
【寅時】——(凌晨3時至早上5時)虎: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時】——(早上5時正至7時正)兔: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時】——(早上7時至上午9時)龍: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時】——(上午9時至11時)蛇: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時】——(上午11時正至下午1時正)馬: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時】——(下午1時至3時)羊: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時】——(下午3時至5時)猴: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時】——(下午5時至晚上7時)雞: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時】——(晚上7時至9時)狗:狗開始守門口。
【亥時】——(晚上9時至11時)豬: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農歷月份別稱】
農歷一月也叫正月,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唐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描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忌諱,正與嬴政的“政”諧音,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后漢書·馮衍傳》中說:“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這里的“開歲”也是指農歷一月。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人葉紹翁的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又因二月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又據郝懿行義疏云: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陰歷二月因而又稱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人張旭描寫的景致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
農歷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 孟夏之月 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從季節氣候而言,四月為梅雨季,時值梅子黃熟,陰雨時間較長,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四月的別稱還有叫余月。《爾雅·釋天》說:“四月為余。”郝懿行義疏云:“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余。余,舒也。”
農歷五月最常用的別稱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為端午節,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扎懸于門首,用以驅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爾雅·釋天》說:“五月為皋。”郝懿行義疏解釋為,“皋者, 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結實,…。”故五月又稱為皋月。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唐代王昌齡的《采蓮曲》 這出污泥而不染的蓮篷,在暑月為人們帶來陣陣涼意,故把六月稱為荷月。在《易·系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說。此外,還把六月稱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禮記·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秋季的頭一個月謂新秋。古時,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種蘭花在初秋開放,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謂之仲秋。《爾雅·釋天》中云:“八月為壯。”郝懿行義疏解釋說,“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之大壯,言陽大盛也。”故稱八月為壯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唐人宋之問把月中的桂花飄香都吹落人間了,何況鄉間山歌里唱道:“八月里來桂花香”,民間又把八月稱為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綽約仙姿描寫得美妙絕倫,其攝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經得起嚴寒考驗的特性。九月的別稱除了霜月外,還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黃巢的《菊花》詩歌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陳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而把九月稱為朽月,雖無處考證,或許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農歷十月的別稱有:初冬、開冬、露月、良月等。《爾雅·釋天》中說:“十月為陽。”郭璞的注解為:“純陰用事,嫌于無陽,故以名玄。”《后漢書·馬融傳》說:“至于陽月,陰慝害作,百草畢落。”鄉間開冬之后,舊時娶親嫁女等操辦喜事便選在入冬,此時收成已畢,正值農閑,良辰美景多可入選。
《禮記·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暢月。”鄭玄的注解為“暢,猶充也。”因此農歷十一月的別稱為暢月。孔穎達還注解為:“言名此月為充實之月,當使萬物充實不發動也。”而孫希旦的集解是,“暢,達也。時當閉藏而暢達之,故命之曰暢月,言其逆天時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還有幸月、葭月、龍潛月之說,無可考。
“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宋王安石的詠梅詩,已把寒冬梅花倔強的風骨和報道春之將至的信息描寫得恰到妙處。從周代開始,古人把陰歷十二月作為臘祭的日子,以狩獵禽獸祭先祖。據《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杜甫《臘日》詩云: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到了秦朝時將十二月定為臘月,以后沿襲之。自古以來,農歷十二月為冰天雪地的代名詞,故又稱之為冰月、嚴月。
【季月令稱】
【農歷季令別稱傳統版】
(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季〗—— 陽春、艷陽、淑節、青春、陽節、青陽、陽中、芳春、三春、九春。
〖夏季〗 —— 三夏、九夏、炎夏、朱明、朱律、朱夏、清夏。
〖秋季〗—— 凄辰、金天、三秋、九秋、商節、金秋、素節、素秋、白藏、高商。
〖冬季〗—— 安寧、冬辰、歲余、九冬、無序、嚴節、寒冬、三冬。
【農歷歷月令別稱花名版】
〖正月〗—— 柳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 杏月: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 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 槐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 榴月: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 荷月: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 巧月: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 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 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 陽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 葭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 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農歷月份別稱傳統版】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元月、端月、華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壯、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中呂、朱明、正陽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鳴蜩
六月:季夏、林鐘、征暑、荷月、遁月、精陽
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暢月、復月、黃鐘、寒月
十二月:建丑、嚴月、臘月、嘉平、殘月、冰月
【農歷月份別稱之通俗版】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二月〗:麗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如月
〖三月〗:桃月、綢月、季月、鶯月、晚春、暮春
〖四月〗:陽月、麥月、純月、清和、初夏、余月
〖五月〗:蒲月、榴月、郁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六月〗:荷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七月〗:瓜月、巧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
〖八月〗: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壯月
〖九月〗:菊月、暮商、霜序、朽月、季秋、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十月〗:良月、露月、初冬、開冬、陽月 冬、飛陰月
〖十一月〗:暢月、葭月、仲冬、幸月、龍潛月
〖十二月〗:冰月、臘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回節
【農歷月份別稱之傳統版】
〖一月〗: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元月、端月、華月、夏正、冠月
〖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壯、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中呂、朱明、正陽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鳴蜩
〖六月〗:季夏、林鐘、征暑、荷月、遁月、精陽
〖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暢月、復月、黃鐘、寒月
〖十二月〗:建丑、嚴月、臘月、嘉平、殘月、冰月
【農歷月份別稱之民俗版】
〖一月〗: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孟春、開歲、發歲、獻歲、芳歲、華歲、早春、春王、孟陽、孟陬、首陽、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陽、三陽、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元陽、正陽、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麗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陽、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朝、夾鐘、大壯、卯月
〖三月〗:桃月、桐月、蠶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鶯時、桃浪、雩(yu)風、櫻筍時、上已、寒食、三春、陽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麥月、仲月、陰月、乏月、麥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維夏、槐夏、麥候、麥序、純陽、正陽、朱明、麥秋、仲呂、乾月、槐序、已月
〖五月〗:榴月、蒲月、惡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鳴蜩(tiao)、滿月、端陽、端月、蕤(rui)賓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陽、徂(cu)署、荔月、天貺(kuang)、林鐘、遁月、未月
〖七月〗:蘭月、瓜月、涼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時、蘭秋、肇秋、中元、夷則、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壯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呂、酉月
〖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涼秋、三秋、杪秋、窮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陽、菊秋、無射、菊序、元月、剝月、戍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陽月、孟冬、開冬、上冬、初冬、小陽春、梅月、陽春、應鐘、坤月、亥月
〖十一月〗:葭(jia)月、龍潛月、暢月、辜月、子月、復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長至、黃鐘
〖十二月〗:冰月、除月、臘月、蠟月、嚴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杪冬、殘冬、窮節、星回節、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呂、嚴冬、臨月、歲杪、丑月。
中國古代別稱(物篇)
【百花類令稱】
花的美稱 —— 玉英、玉玲瓏
百花的雅稱 —— 大花全友
十二種名花的謔稱 —— 十二客
白色花朵的美稱 —— 瑤芳
花苞的美稱 —— 瓊苞
花木葉子的美稱 —— 玉葉
春花的別名 —— 僭客
丁香的別名 —— 百結花、素客、情客
牡丹的別名 —— 木芍藥、百兩金、伊洛傳芳、花后、貴客、洛陽花、鹿韭、雄紅、賞客、鼠姑、醒酒花、
千葉牡丹的別名 —— 京花
蠟梅的別名 —— 九英梅、久客、小黃香、奇友、黃梅花、寒客
楊花的別稱 —— 狂客
山茶花的別名 —— 一捻紅
白山茶花的別名 —— 玉茗
山茶的別名 —— 月丹
瑞圣花的別名 —— 豐瑞花
瑞香花的別名 —— 閨客、蓬萊紫、錦熏籠、麝囊
麝囊花的別名 —— 紫風流
辛夷的別名 —— 望春花、木蘭、紫玉蘭、女郎花
木筆花的別名 —— 書客
木蘭的別名—— 新夷
杜鵑花的別名 —— 山石榴(亦省稱山榴)、山躑躅、映山紅、謝豹花、躑躅、躑跼
紅杜鵑花的別名 —— 躑躅
躑躅的雅稱 —— 山客
夾竹桃的別名 —— 拘那夷(亦稱拘拏兒)。、俱那衛(亦稱俱那異、枸那花)
海棠的別名 —— 川紅、名友、蜀客、蜀錦
垂絲海棠的別名 —— 醉美人
繡球花的別名 —— 雪毬
紫荊的別名 —— 內消、蚍蜉
山礬的別名 —— 七里香、幽客
玚花的別名 —— 米囊
佛桑花的別名 —— 照殿紅
合歡的別名 —— 馬塍、青囊、夜合
合歡樹的別稱 —— 馬纓花
刺桐花的別名 —— 鸚哥花
梔子的別名 —— 木丹、越桃、禪客、鮮支
石榴的別名 —— 石醋醋、村客
紫薇的別名 —— 百日紅、怕癢樹、官樣花、猴郎達樹(亦稱猴刺脫)、滿堂紅
木槿的別名 —— 王蒸、日及、時客、愛老、朝生、朝華(亦稱朝客)
木槿花的別名 —— 瘧子花、面花
木槿的別名 —— 朝開暮花落、朝蕣、裹梅花、藩籬草
桂花的別名 —— 七里香
木犀的別名 —— 木樨、巖桂、嚴客(亦稱巖客)、九里香
桂花的別名 —— 廣寒香、仙客、金粟
木芙蓉的別名 —— 木蓮、木蕖、拒霜、斷腸草、綺帳、醉客
木蘭的別名 —— 女郎花
木棉花的別名 —— 攀枝花
梅花的別名 —— 一枝春、木母、花魁、狀元花、國香、梅兄、梅妻、清客、寄春君、暗香疏影
梅花枝干的美稱 —— 玉骨
杏花的別名 —— 及第花
梨花的別名 —— 瀛洲玉雨
棠梨花的別名 —— 鬼客
林檎花的別名 —— 月臨花
橘花的別名 —— 雋客
凌霄花的別名 —— 勢客、鬼目、陵苕、紫葳
茉莉花的別名 —— 小南強、狎客、萼綠君、柰花(亦作柰子花)、鬘華(亦作鬘花)
棣棠花的別名 —— 俗客
薔薇花的別名 —— 玉雞苗、買笑、錦被堆
玫瑰花的別名 —— 刺客、徘徊花(亦省稱徘徊)
月季花的別名 —— 斗雪紅、紫華
酴醿花的謔稱 —— 才客、木香、獨步春、雅客、韻友
玉蕊花的別名 —— 烏朕花、散水花
瓊花的異名 —— 仙客
錦帶花的別名 —— 文官花、海仙
牽牛花的別名 —— 長十八、狗耳草、喇叭花、勤娘子
鼓子花的別名 —— 田客
旋花的別名 —— 豚腸草、筋根
款冬花的別名 —— 橐吾
芍藥的別名 —— 可離、白犬、當離(又名將離)、近客、嬌客、馀容、離草、婪尾春
蘭的別名 —— 王者香、國香、幽客
蘭花的別名 —— 香祖、侍女、媚世
白芍藥的別名 —— 玉盤盂
赤芍藥的別名 —— 木芍藥
賽蘭香的別名 —— 伊蘭
水仙花的別名 —— 栗玉花、凌波仙子、雅客、雅蒜
紅豆蔻花的別名 —— 鴛鴦
罌粟花的別名 —— 米囊花、象谷、錦被花、
麗春的別名 —— 百般嬌
石竹花的別名 —— 洛陽花
蜀葵的別名 —— 一丈紅
郁金香的別名 —— 紫述香
夜合花的別名 —— 烏賴樹
向日蓮的別名 —— 夜合
鳳仙花的別名 —— 夾竹桃、羽客、金鳳、指甲草(亦稱指甲)、染指甲草
鳳仙花種子的別名 —— 急性子
金鳳花的別名 —— 好女兒花
烏蓮花的別名 —— 仙人花、連纈花
紅藍花的別名 —— 黃藍
石蟬花的別名 —— 玉蟬花
荷花的別名 —— 水花 (亦稱水芝、水蕓、水旦)、芙蓉(亦作夫容)、芙蕖(亦作芙渠)、金芙蓉、菡萏、翠錢
蓮花的別名 —— 玉環、君子花、澤芝、溪客、靜客
荷花瓣的別名 —— 紅衣
蓮花瓣的別名 —— 宮蓮
蓮花蕊的別名 —— 佛座須
菱花的別稱 —— 水客
葵的別稱 —— 忠客
金錢花的別名 —— 子午花、潤筆花、阇提花
旋覆花的別名 —— 滴滴金
秋海棠的別名 —— 八月春
秋海棠的別名 —— 斷腸花(亦稱斷腸)
素馨花的別名 —— 花嬖倖
雞冠花的別名 —— 洗手花
曼陀羅花的別名 —— 山茄子、鳳茄、
曼陀羅的別名 —— 惡客
山姜花的別名 —— 含胎花
菊花的別名 —— 女華、日精、更生、延壽客、延齡客、笑靨金
菊的別名—— 節華、朱嬴、陰威、壽客、金蕊、周盈、傅延年、
甘菊的別名 —— 家菊、金精
白菊花的別名 —— 月朵
柑子菊的別名 —— 官樣黃
翠菊的別名 —— 江西臘(亦作江西蠟)
【果實類別稱】
果實的美稱 —— 玉食
宋時對植物果實的美稱 —— 韻梅
果品蜜餞的美稱 —— 九天材料
山楂的別名 —— 赤爪子、猴查 (亦作猴楂)、
仙果的別名 —— 瓊實
多子瓜果的別名 —— 百子甕
李子的別名 —— 嘉慶子
杏的別名 —— 仙人杏、甜梅
梅子的別名 —— 曹公
白梅的別名 —— 鹽梅
醋梅的謔稱 —— 醋浸曹公
蟠桃的美稱 —— 玉顆
桃仁的別名 —— 脫桃嬰兒
桃梟的別名 —— 梟景、神桃、桃奴
栗的別名 —— 河東飯
生栗汁的美稱 —— 白玉漿
棗子的別名 —— 木蜜、龍骨、圣花兒、百益紅、羊角、良棗、雞心、
干棗的別名 —— 紅皺
仲思棗的別名 —— 仙棗
梨的別名 —— 文林郎、百損黃、快果、淡客、蜜父
木瓜的別名 —— 護圣瓜、鐵腳梨
榠楂的別名 —— 瘙楂
山楂的別名 —— 鼻涕團
庵羅果的別名 —— 香蓋
林檎的別名 —— 文林果、花紅、黑檎
柿餅的別名 —— 柿花
君遷子的別名 —— 丁香柿
甜石榴的別名 —— 天漿
石榴的別名 —— 丹若、金櫻、珠榴、涂林、措措
橘的別名 —— 三十子、金衣丹、珠顆、橘奴、漳橘
陳皮的別名 —— 貴老
柑的別名 —— 甘心氏、瑞圣奴(唐明皇給柑取的別名)
柚的別名 —— 生欒、蜜筩
黎檬的別名 —— 宜蒙子
金橘的別名 —— 山橘、盧橘、夏橘、給客橙
枇杷的別名 —— 粗客、臘兒、蠟兄
楊梅的別名 —— 驪珠、吳郡星郎(吳地楊梅的美稱)、圣僧(白楊梅的別名)、五歛子(又稱五陵子)
櫻桃的別名 —— 妞桃、石蜜 、朱茱、麥英、李桃、含桃、荊桃、珠顆、珠櫻
山櫻桃的別名 —— 朱桃、麥櫻
銀杏的別名 —— 平仲、鴨腳(亦稱鴨腳子)
胡桃的別名 —— 核桃、粉楦(杭人對胡桃的戲稱)
胡桃仁的別名 —— 蝦蟆
榛實的美稱 —— 玉顆
橡實的別名 —— 柞子
槲實的別名 —— 櫟橿子
荔枝的別名 —— 一枝香、丹荔、水浮子、白啖、紅云、紅羅、側生、絳衣娘、皺玉星球、晚紅、御仙花、皴皮
龍眼的別名 —— 比目、荔枝奴、益智、驪珠、繡水團、鮫淚
橄欖的別名 —— 來子、青子、青果、味諫(又稱馀甘果)、忠果、南威、柯欖、馀甘(亦稱馀甘子) 、諫果
庵摩勒的別名 —— 馀甘子
油柑的別名 —— 諫果
香蕉的別名 —— 龍牙蕉
芒果的別名 —— 番蒜
檳榔的別名 —— 仁頻、賓門、橄欖子、螺果、蒳(山檳榔的別名)
榧實的別名 —— 玉山果
椰子樹的別名 —— 胥馀(亦作胥邪)
椰子的別名 —— 越王頭
無漏子的別名 —— 千年棗、番棗
海棗的別名 —— 波斯棗
唐代波斯棗的別名 —— 鶻莽
桄榔的別名 —— 鐵木
無花果的別名 —— 映日果
倒捻子的別名 —— 粘子
馬檳榔的別名 —— 馬金南、馬金囊
枳椇子的別名 —— 木石、木餳、木實、木珊瑚、白石、樹蜜
枳椇的別名 —— 癩漢指頭
椒的別名 —— 金丸使者
蜀椒的別名 —— 漢椒
茱萸的別名 —— 越椒、辟邪翁
食茱萸的別名 —— 艾子、欓子
鹽麩子的別名 —— 木鹽
皋蘆的別名 —— 瓜蘆
葡萄的別名 —— 月支藤、賜紫櫻桃
獼猴桃的別稱 —— 陽桃
藕的美稱 —— 玉節、玉玲瓏、白蒻、光旁、冰房玉節、雨草、省事三、斑杖
蓮子的別名 —— 水芝、白玉蟬、湖目
菱的別名 —— 薢茩
芡實的俗稱 —— 烏頭(亦叫雞頭)、水硫黃、老雞頭、雞頭肉、雞壅、鴻頭、雁 喙
芡的別名 —— 雁頭
雞頭的別名 —— 雁實
荸薺的俗稱 —— 馬蹄、烏芋、地栗、黑三棱
慈姑的別名 —— 白地栗、燕尾草、藉姑
【藥草類令稱】
草的美稱 —— 丹草、瓊草
藥草的美稱 —— 靈草、珍草、仙草
甘草的別稱 —— 靈通、蜜甘、蜜草、甘國老、蕗
黃蓍的別名 —— 王孫、百藥綿
人參的別名 —— 人銜、土精、玉精、地精、黃參、神草、鬼蓋、海腴、百尺杵、皺面還丹
沙參的別名 —— 白參、苦心、羊婆奶
桔梗的別名 —— 白藥、利如、房圖、梗草、符扈、吉祥杵
黃精草的別名 —— 水芝、玉芝、龍銜
黃精的別名 —— 戊己芝、兔竹、鹿竹、重樓、筆管菜(黃精苗)
萎蕤的別名 —— 馬熏、玉竹、娃草(葳蕤草)
青粘的別名 —— 黃芝
知母的別名 —— 水參、連母、蚳母
肉蓯蓉的別名 —— 黑司命
天麻的別名 —— 鬼督郵、神草、赤箭
赤箭的別名 —— 獨搖、獨搖芝、合離草
術的別名 —— 山姜、山薊、山精、馬薊、枹薊、吃力伽
吳術的別名 —— 白天壽
狗脊的別名 —— 百枝、扶筋(亦稱扶蓋)
中藥貫眾的別名 —— 濼、黑狗脊
中藥玉竹的別名 —— 地節
遠志的別名 —— 小草、細草、醒心杖
仙靈脾別名 —— 仙靈毗
仙茅的別名 —— 獨茅
淫羊藿的別名 —— 棄仗草、黃連祖
玄參的別名 —— 玄臺、鬼藏
丹參的別名 —— 赤參、郝蟬、郝蟬草(郄蟬草)
紫參的別名 —— 馬行、眾戎、牡蒙、童腸、五鳥花
苦參的別名 —— 綠白
王孫的別名 —— 牡蒙、黃孫
地榆的別名 —— 玉豉、酸赭、無名印
紫草的異名 —— 鴉銜草
白頭翁的別名 —— 野丈人
白及的別名 —— 連及草
黃連的別名 —— 王連
黃芩的別名 —— 妒婦、空腸、腐腸
子芩的別名 —— 條芩
秦艽的別名 —— 產家大器
防風的別名 —— 百枝、屏風、曲方氏
獨活的別名 —— 獨搖
升麻的別名 —— 周麻、
升麻的別名 —— 既濟公
白鮮的別名 —— 白膻
延胡索的別名 —— 玄胡索
貝母的別名 —— 空草、瓦垅班、黃虻、勤母
金燈草的別名 ——九形、無義草
山慈姑的異名 —— 朱姑、金燈、鬼燈檠
鹿蔥的別名 —— 護階君子
細辛的別名 —— 綠須姜
杜蘅的異名 —— 土杏、馬蹄香
徐長卿的別名 —— 鬼督郵
白薇的別名 —— 白幕
紫金牛的別名 —— 老弗大,亦稱平地木。
當歸的別名 —— 文無、白蘄
荼蕪的別名 —— 蘄茝
蛇床的別名 —— 虺床、蛇米、蛇粟
藁本的別名 —— 鬼卿、藁茇
白芷的別名 —— 三閭小玉、白茝、苻蘺、澤芬
青木香的別名 —— 五木香
山柰的別名 —— 山辣
杜若的別名 —— 山姜、幽若
草豆蔻的別名 —— 百子堂
蓽茇的別名 —— 阿梨訶咃、逼撥
肉豆蔻的別名 —— 肉果、迦拘勒
補骨脂的別稱 —— 破故紙
莎草的別名 —— 地毛、薃侯
香附子的別名 —— 省頭香、莎毯
水蔥的別稱 —— 翠菅
紫述香的別名 —— 麝香草
熏草的別名 —— 黃零草
零陵香的別名 ——燕草
蘭草的別名 ——省頭草
蘭草的別名 —— 燕尾香、螺女
澤蘭的別名 —— 九畹菜、風藥、水香、龍棗、都梁(亦稱都梁香)
香薷的別名 —— 香茸、香葇、葇
假蘇的別名 —— 再生丹
薄荷的別名 —— 醉貓、蕃荷
積雪草的別名 —— 連錢草
紫蘇的別名 —— 龍腦薄荷、水狀元、赤蘇
龍腦草的別名 —— 玉虛飯
野菊的別名 —— 苦薏
艾的別名 —— 吉祥草、福德綿、冰臺、醫草、灸草、
艾草的別名 —— 黃草
艾蒿的別名 —— 野艾、野蒿
青蒿的別名 —— 方潰
白蒿的別名 ——旁勃
馬先蒿的別名 —— 爛石草
茺蔚的別名 ——貞蔚
薇銜的別名 —— 無風、無顛
麋銜草的別名 —— 無心草
曲節草的別名 —— 蛇藍
節草的別名 —— 綠豆青
青葙的別名 —— 萋蒿
大薊的別名 —— 馬薊
續斷的別名 —— 龍豆
續斷草的別名 —— 褱
漏盧的別名 —— 鬼油麻
飛廉的別名 —— 伏菟
荓之的別名 —— 馬帚
蠡實的別名 —— 馬楝子、馬藺
牛蒡子的別名 —— 惡實、蒡翁菜
惡實的別名 —— 鼠粘子
蒼耳子的別名 —— 耳珰、羊負來、進賢菜
耳的別名 —— 野茄
枲耳的別名 —— 道人頭
天名精的別名 —— 麥句姜、蝦蟆藍、豨首(即豕首)、鶴虱
豕首草的別名 —— 蟾蠩蘭
豨薟的別名 —— 火杴
蘆葦的別名 —— 烏蓲、假節侯
菼的別名 —— 馬尾
芭蕉的別名 —— 綠玉
芭蕉葉的別名 —— 鬼羅襦、扇子仙(亦省作“扇仙”)。
蘘荷的別名 —— 嘉草
麻黃的別名 —— 中黃節士
麻黃的別名 ——龍沙
木賊草的別名 —— 砥草
石龍芻的別名 —— 方賓
龍須草的別名 —— 縉云草
龍常草的別名 —— 粽心草
地黃的別名 —— 地錦、芑、還元大品
牛膝的別名 —— 百倍、通天拄杖
紫菀的別名 —— 返魂草
枇杷葉的別名 —— 無憂扇
女菀草的別名 —— 白菀、茆
麥門冬的別名 —— 不死草、護階君子、禹韭
門冬的別名 —— 禹葭
忘憂草的別名 —— 丹棘
萱草的別名 —— 水蔥、令草、歡客、療愁、鹿劍鹿蔥、紫萱、忘憂草、宜男(亦稱宜男花、宜男草)
鴨跖草的別名 —— 竹雞草、竹菜
葵菜的別名 —— 滑菜
酸漿的別名 —— 皮弁草、紅姑娘
苦葴的別稱 —— 神珠
蜀羊泉的別名 —— 漆姑
鼠耳草的別名 —— 無心草
鼠曲草的別名 —— 佛耳草、茸母、鼠耳
地膚的別名 —— 千心妓女、掃帚(亦稱掃帚菜)、獨帚、鴨舌草
瞿麥的別名 —— 石竹、地面
竹子的別名 —— 杜母
相思草的別名 —— 斷腸草、寡婦莎、霜草
王不留行的別名 —— 禁宮花
金盞草的別名 —— 杏葉草
葶藶的別名 —— 丁歷、大室、蕇
車前的別名 —— 車輪菜、牛溲、
車前子的別名 ——當道
車前草的別名 —— 地衣、蟆衣草
狼把草的別名 —— 郎耶草
狗尾草的別名 —— 光明草
旱蓮的別名 —— 鯉腸
連翹的別名 —— 連苕
水英的別稱 —— 魚津草
馬藍的別名 —— 板藍
甘藍的別名 —— 藍菜
紅蓼的別名 —— 火蓼
葒草的別名 —— 游龍
虎杖的別名 —— 斑杖、酸杖
萹蓄的別名 —— 道生草
菉草的別稱 —— 王芻
藎草的別名 —— 菉竹、黃草
蒺藜的別名 —— 屈人、豺羽
谷精草的別名 —— 戴星
紫花地丁的別名 —— 獨行虎
鬼針草的別名 —— 鬼釵
大黃的別名 —— 無聲虎
防葵的別名 —— 房苑、梨蓋
毒草狼牙的別名 —— 支蘭、牙子、狼子
澤漆的別名 —— 綠葉綠花草
鶴子草的別名 —— 綠花綠葉
媚草 ——鶴子草的別名
甘遂的別名 —— 甘澤、白澤、鬼丑
續隨子的別名 —— 拒冬
天仙子的別名 —— 行唐、橫唐
云實的別名 —— 馬豆
藜蘆的別名 —— 鹿蔥、憨蔥
堇草或附子的別名 —— 烏頭、烏喙、僧鞋菊
烏頭的別名 —— 千秋、奚毒、獨白草、鴛鴦菊
川烏頭的別名 —— 昌明童子
天雄的別名 —— 白幕
虎掌的別名 —— 鬼蒟蒻
蒟蒻的別名 —— 鬼頭、鬼芋、蒻頭
半夏的別名 —— 水玉、地文、守田、和姑、痰宮劈歷
蚤休的別名 —— 七葉一枝花、重臺
鬼臼的別名 —— 九臼、鬼藥、獨荷草、獨腳蓮、馬目毒公
射干的別名 —— 烏扇、鬼扇、黃遠
羊躑躅的別 —— 黃杜鵑、黃躑蠋
芫花的別稱 —— 敗華、魚毒
醉魚草的別名 —— 魚尾草、鬧魚花
莽草的別名 —— 紅桂、茵蕷
毛莨的別名 —— 猴蒜
海芋的俗稱 —— 觀音蓮
鉤吻的別名 ——爛腸草、斷腸草、黃藤
菟絲子的別名 —— 火焰草、迎陽子、野狐絲、赤網、兔縷
女蘿草的別名 —— 王女、蒙
五味子的別名 —— 玄及
懸鉤子的別名 —— 木莓
山莓的別稱 —— 懸鉤
蛇莓的別名 —— 蠶莓
蛇莓的別名 —— 蛇藨
馬錢子的別名 —— 番木鱉、烏兜鈴
馬兜鈴的別名 —— 土青木香、獨行根
預知子的別名 —— 盍合子
牽牛子的別名 —— 黑丑
白色牽牛子的別名 —— 白丑
葍的別名 —— 獲、爵弁
紫葳的別名 —— 瞿陵
薔薇子的別名 —— 營實
栝樓的別名 —— 白藥、瓜蔞、黃瓜
王瓜的別名 —— 土瓜、馬爮瓜、師姑草、萆挈
葛的別名 —— 鹿藿
黃環草的別名 —— 根韭
何首烏的別名 —— 馬肝石、地精、交藤、赤葛、夜合、瘡帚、桃柳藤
萆薢的別名 —— 白菝葜、百枝、竹木、赤節
白蘝的別名 —— 白根
山豆根的別名 —— 黃結
茜草的別名 —— 過山龍
通草的別名 —— 丁公藤、丁翁、離南
白兔藿的別名 —— 白葛
懸腸草的別名 —— 思子蔓
白英的別名 —— 白幕、排風
蘿藦的別名 —— 羊婆奶
烏蘞莓的別名 —— 龍尾
仙人掌的別名 —— 千歲子
羊桃的別名 —— 細子、鬼桃
絡石的別名 —— 耐冬、懸石
木蓮的別名 —— 木饅頭、鬼饅頭
薜荔的別名 —— 凡木蔓
桑花的別名 —— 桑錢、桑蘚
苔蘚的別名 —— 玉蘚、青膚、綠錢
忍冬的別名 —— 金銀花、鴛鴦藤、通靈草
澤瀉的別名 —— 水瀉、芒芋、禹孫、鵠瀉
羊蹄草的別名 —— 東方宿、連蟲陸、敗毒菜、鬼目
蒲的別稱 —— 勃盧
石菖蒲的別名 —— 石上草
菖蒲的別名 —— 水劍、蘭蓀、昌陽、香節、鬼目、綠劍真人
青苔的美稱 —— 綺錢、綠衣元寶
茭草的別名 —— 白蔣、
菰的別名 —— 茭草、綠節
萍的別名 —— 水花
浮萍的別名 —— 漂
莕菜的別名 —— 屏風(又名鳧葵)
荇菜的別名 —— 莕公須
莼菜的別名 —— 水葵
葵莼的別名 —— 龜莼
蘋花的別名 —— 寶相
水蕰的別名 —— 鰓草
倒枝藻的別名 —— 水網
石斛的別名 —— 少年潤、百丈須、林蘭、金釵、禁生
白辛的別名 —— 脫尾
朱草的別名 —— 福草
石韋的別名 —— 石蘭
金星草的別名 —— 七星草、鳳尾草
石長生的別稱 —— 丹草
穿心蓮的別名 —— 一見意
石胡荽的別名 —— 雞腸草、鵝不食草
酢漿草的別名 —— 酸母、酸漿、酸箕、醋母草
地錦的別名 —— 醬瓣草
石蕊的別名 —— 石芥
垣衣的別名 —— 鼠韭
屋游的別名 —— 瓦苔(亦稱瓦蘚。即瓦衣)
瓦松的別名 —— 昨葉何
烏韭的別名 —— 石花
卷柏的別名 —— 還魂草、豹足
玉柏的別名 —— 少年柏
馬勃的別名 —— 馬疕、灰菰
雀醫草的別名 —— 白氣
【景類令稱】
大地的令稱 —— 后土、坤靈、坤輿、金地、柔祇、泰寧——地的別稱
江山、國土的令稱 —— 山河
山水的令稱 —— 清暉
城池的令稱 —— 瑤城
京城的令稱 —— 皇城、玉城、鳳城、京華、京都、京師
漢長安城令稱 —— 斗城
治縣的令稱 —— 花縣
舊時縣令稱 —— 邑
文教興盛之地的代稱 —— 鄒魯
貧民聚居處的代稱 —— 糠市
野外的令稱 —— 神坰
村落的令稱 —— 金墟福地
村社的令稱 —— 香社
鄉里的代稱 —— 櫟社
田園的令稱 —— 玉田
家鄉的令稱 ——靈丘
故鄉的代稱 —— 枌榆、梓
對別人家鄉的令稱 —— 仙鄉、仙里、鳳里
對他人故里的令稱 —— 珂里
居庸關的別稱 —— 蠮螉塞
函谷關的別稱 —— 隆谷
玉門關的別稱 —— 玉塞
山的令稱 —— 玉岑、靈山
佛道等所居之山的令稱 —— 寶山
佛寺所處之山丘的令稱 —— 香岑
山峰的美稱 —— 玉山、玉尖、玉岫
石峰的美稱 —— 瓊峰
山嶺的美稱 —— 玉嶺
山巒的美稱 —— 香岫
泰山的別稱 —— 天齊、天孫、東岳、代宗(即岱宗)、岱山、岱岳
衡山的別稱 —— 岣嶁(衡山的主峰)、南岳、
華山中峰的別稱 —— 玉女峰
華山的別稱 —— 西岳
恒山的別稱 —— 北岳
嵩山的別稱 —— 崧鎮、嵩少
安徽黃山的別稱 —— 黟山
安徽天柱山的別名 —— 霍山
江西廬山的別稱 —— 匡嶺、匡岳、匡阜、匡俗山、南障山(廬山的古名)、康廬(宋時廬山的別稱)
江西九江大孤山的別稱 —— 鞋山
小孤山的別稱 —— 小姑
蜀岡的別稱 —— 昆岡
江蘇吳縣鄧尉山的令稱 —— 香雪海
杭州靈隱山的令稱 —— 仙居
浙江普陀山的令稱 —— 梅岑
武當山的別稱 —— 泰岳山、謝羅山、篸嶺——武當山的別名
太行山別稱 —— 女媧
崤山的別稱 —— 嵚岑山(亦名嵚崟山)
巫山的別稱 —— 孝堂(在今山東平陰縣)
山東蒙山的別稱 ——東蒙
山西五臺的別稱 —— 清涼山
終南山的別稱 —— 橘山
岐山的代稱 —— 鳳野
祁連山的別稱 —— 隴山(雪山)
古代昆侖山的別稱 —— 昆岡
青城山的別稱 —— 五岳丈人
岷山的古稱 —— 瀆山
五嶺的別稱 —— 嶺嶠
狄山的別稱 —— 崇山
蓬萊的別稱 —— 云來
瀛洲的別稱 —— 環洲、魂州
火山的別稱 —— 堆積山
巖洞的美稱 —— 玉洞
石洞的美稱 —— 玉竇
石筍、石林的美稱 —— 瑤林
假山石的別稱 ——
太湖石的戲稱 —— 槃固侯(亦作盤固侯)
通道的美稱 —— 寶衢
水的美稱 —— 玉水、玉液、靈液
對水源的美稱 —— 靈源
水流的美稱 —— 金流
江海的別稱 —— 谷王
大海的別稱 —— 朝夕池(朝夕,即潮汐)
古代東海的別稱 —— 滄海
南海的別稱 —— 漲海
長江的別稱 —— 漢陽江、黃沱(古代長江的別稱)
松花江的別稱 —— 速末水
吳淞江的別稱 —— 吳江、松江、松陵
松江的別稱 —— 鱸江、谷水
錢塘江的別稱 —— 之江(亦省稱羅剎。錢塘江自蕭山縣羅剎江)
黃浦江的舊稱 —— 黃浦、歇浦(亦稱黃歇浦)
婁江的別稱 —— 下江
甌江的別稱 —— 芙蓉江
白龍江的別稱 —— 白蝦浦
福建九龍江下游的別稱 —— 柳營江
湘江的別稱 —— 瀟湘
珠江的別稱 —— 沈珠浦(亦作沉珠浦)、粵江
大黃江的別稱 —— 江口
漓江的別稱 —— 癸水
四川錦江的別稱 —— 西江
河流的美稱 —— 靈川、靈波
黃河的別稱 —— 德水
黃河上游段別稱 —— 瑪楚河
青海省貴德縣境內黃河的別名 —— 逢留
舊歷十月黃河水的別稱 —— 復槽水
今河北境內永定河的古稱 —— 盧溝河
湖北天門河的別稱 —— 西江
大渡河的別稱 —— 銅河
御河的美稱 —— 玉溝
古彭蠡湖的別稱 —— 宮亭湖
杭州西湖的別稱 —— 西子湖、高士湖
明·圣湖的簡稱 —— 明湖
太湖的別稱 —— 巨區、洞庭
鏡湖的別稱 —— 賀家湖
洞庭湖的別稱 —— 重湖
南京玄武湖的別稱 —— 后湖
浙江鄞縣廣德湖舊稱 —— 鶯脰湖
青海的別名 —— 西海
新疆博斯騰湖的別稱 ——西海
溪流的美稱 —— 玉溪、靈溪
傳說中產玉的溪 —— 瑤溪
若耶溪的別稱 —— 五云溪
荊溪的別稱 —— 蛟川
冉溪的別稱 —— 染溪。柳宗元稱為愚溪。
池水的美稱 —— 鳳凰池、靈池、金池、瓊池
池沼的美稱 —— 玉池、靈沼
池塘的美稱 —— 瑤塘
宮池的美稱 —— 鳳液
帝王居處池沼的美稱 —— 神池(神靈之池)
北京什剎海的別稱 —— 后海
孟津的別稱 —— 富平津
洛水的別稱 —— 龜津
古黑水的別稱 —— 鴻鷺
汝水的別稱 —— 汝海
浐水的別稱 —— 素浐
泉的美稱 —— 玉泉、靈泉、金泉、珠泉
孔子泉的別稱 —— 圣泉
瀑布的別稱 —— 立泉
水涯的美稱 —— 丹厓
水濱的美稱 —— 玉溆
島的美稱 —— 瓊島
海南島的美稱 —— 瓊瑤
渚的美稱 ——蘭渚
水中沙洲的美稱 —— 靈洲
小水洲的美稱 ——神渚
井的美稱 —— 玉井
井壁的美稱 —— 玉甃
水珠的美稱 —— 珠顆
溶洞中水滴的美稱 —— 瓊乳
宋代對京師溝渠的謔稱 —— 無憂洞
沙土的美稱 —— 玉沙
宮庭內泥土的美稱 —— 香土
土的別稱 —— 敦阜
冰的別稱 —— 石鏡
【銀河類令稱】
星漢 —— 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天漢 —— 陸機《擬明月皎月光》: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
清漢 —— 陸機《擬迢迢牽牛星》:昭昭清漢暉第
銀河 —— 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云漢 —— 李白《月下獨酌》:永結無情游,相期渺(邈)云漢
絳河 —— 杜審言《七夕》: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
星河 —— 杜甫《閣夜》: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天河 —— 王建《秋夜曲》天河悠悠漏山長,南樓北斗兩相當
銀灣 —— 李賀《溪晚涼》玉煙清濕白如幢,銀灣小轉流天來
銀漢 —— 李白《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還壁題》: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
106個愁死人的多音字,為孩子留著
1、單:單(shàn,姓)老師說,單(chán匈奴首領)于只會騎馬,不會騎單(dān)車。
2、折:這兩批貨物都打折(zhé)出售,嚴重折(shé)本,他再也經不起這樣折(zhē)騰。
3、喝:武松大喝(hè)一聲:“快拿酒來!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眾食客一陣喝(hè)彩。
4、著:你這著(zhāo名詞)真絕,讓他干著(zháo動詞)急,又無法著(zhuó)手應付,心里老是懸著(zhe)。
5、蕃: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茂盛、繁多)衍了幾千年。
6、量:有閑心思量(liáng)她,沒度量(liàng)寬容她。野外測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7、沓:他把紛至沓(tà)來的想法及時寫在一沓(dá)紙上,從不見他有疲沓(ta)之色。
8、烊:商店晚上也要開門,打烊(yàng晚上關門)過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賣不動了。
9、載:據史書記載(zǎi),王昭君多才多藝,每逢三年五載(zǎi)漢匈首腦聚會,她都要載(zài)歌載(zài)舞。
10、曝:陳濤參加體育鍛煉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會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十分羞愧。
11、寧:盡管他生活一直沒寧(níng)靜過,但他寧(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寧(níng)人。
12、和:天氣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動詞)泥抹墻;他講原則性,是非面前,從不和(huò)稀泥,也不隨聲附和(hè動詞)別人,更不會在麻將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3、省:湖北副省(shěng)長李大強,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于丟官棄職、氣得不省(xǐng)人事了。
14、拗:這首詩寫得太拗(ào)口了,但他執拗(niù)不改,氣得我把筆桿都拗(ǎo)斷了。
15、臭:臭氣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氣味難聞,無聲無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氣味。
16、度:度(dù姓)老師大度(dù名詞),一向度(duó動詞)德量力,從不以己度(duó動詞)人。
17、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話,引得人們哄(hōng)堂大笑,大家聽了一哄(hòng)而散。
18、喪:他穿著喪(sāng)服,為喪(sāng)葬費發愁,神情沮喪(sàng)、垂頭喪(sàng)氣。
19、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點差(chā)錯。
20、扎:魚拼命掙扎(zhá),魚刺扎(zhā)破了手,他隨意包扎(zā)一下。
21、埋:他自己懶散,卻總是埋(mán)怨別人埋(mái)頭工作。
22、盛:盛(shèng)老師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幫我盛(chéng)飯。
23、傖:這個人衣著寒傖(chen),語言傖(cāng)俗。
24、創:勇于創(chuàng)造的人,難免會遭受創(chuāng)傷。
25、伯:我是她的大伯(bó),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26、瘧:發瘧(yāo)子就是患了瘧(nǜe)疾。
27、看:看(kān)守大門的保安,也很喜歡看(kàn)小說。
28、行:銀行(háng)發行(xíng)股票,報紙刊登行(háng)情。
29、艾: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30、把:你把(bǎ)水缸把(bà)摔壞了,以后使用沒把(bǎ)柄了。
31、傳:《鴻門宴》是漢代傳(zhuàn)記,而不是唐代傳(chuán)奇。
32、荷:荷(hé)花旁邊,站著一位荷(hè)槍實彈的戰士。
33、漲:我說她漲(zhǎng)了工資,她就漲(zhàng)紅著臉,搖頭否認。
34、奇:數學中奇(jī)數,是最奇(qí)妙的。
35、炮:能用打紅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藥材嗎?
36、給:請把這封信交給(gěi)團長,告訴他,前線的供給(jǐ)一定要有保障。
37、冠:他得了冠(guàn)軍后,就有點冠(guān)冕堂皇了。
38、干:穿著干(gān)凈的衣服,干(gàn)臟活,真有點不協調。
39、巷:礦下的巷(hàng)道,與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點相似。
40、薄: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歡迎,但要薄(bó)利多銷。
41、拓:拓片、拓本的“拓”讀(tà),開拓、拓荒的“拓”讀(tuò)。
42、惡:這條惡(è)狗,真可惡(wù),滿身臭味,讓人聞了就惡(ě)心。
43、便:局長大腹便便(pián),行動不便(biàn)。
44、宿:小明在宿(sù)舍說了一宿(xiǚ)有關星宿(xiǜ)的常識。
45、號:受了批評,那幾名小號(hào)手都號(háo)啕大哭起來。
46、藏:西藏(zàng)的布達拉宮,是收藏(cáng)大藏(zàng)經的寶藏(zàng)。
47、軋:軋(zhá)鋼車間的工人很團結,沒有相互傾軋(yà)的現象。
48、卡:這輛藏匿毒品的卡(kǎ)車,在過關卡(qiǎ)時被截住了。
49、調:出現矛盾要先調(diào)查,然后調(tiáo)解。
50、模:這兩件瓷器,模(mú)樣很相似,像是由一個模(mó)型做出來的。
51、沒:駕車違章,證件被交警沒(mò)收了,他仍像沒(méi)事一樣。
52、舍:我真舍(shě)不得離開住了這么多年的宿舍(shè)。
53、殷:老林家境殷(yīn)實,那清一色殷(yān)紅的實木家具,令人贊嘆不已。
54、還:下課后,我還(hái)要去圖書館還(huán)書。
55、系:你得系(jì)上紅領巾,去學校聯系(xì)少先隊員,來參加活動。
56、假:假(jiǎ)如兒童節,學校不放假(jià),我們怎么辦?
57、降:我們有辦法,使從空中降(jiàng)落的敵人投降(xiáng)。
58、脯:胸脯(pú)、果脯(fǔ)不是同一個讀音。
59、間:他們兩人之間(jiān)的友誼,從來沒有間(jiàn)斷過。
60、石:兩石(dàn)石(shí)子,不夠裝一卡車。
61、勁:球場上遇到勁(jìng)敵,倒使他干勁(jìn)更足了。
62、茄:我不喜歡抽雪茄(jiā)煙,但我喜歡吃番茄(qié)。
63、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頭,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64、彈:這種彈(dàn)弓,彈(tán)力很強。
65、顫:聽到這個噩耗,小劉顫(zhàn)栗,小陳顫(chàn)抖。
66、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67、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沒法寫了。
68、數:兩歲能數(shǔ)數(shù)的小孩,已數(shuò)見不鮮了。
69、參:人參(shēn)苗長得參(cēn)差不齊,還讓人參(cān)觀嗎。
70、會:今天召開的會(kuài)計工作會(huì)議一會(huì)兒就要結束了。
71、簸:他用簸(bò)箕簸(bǒ)米。
72、嚇:敵人的恐嚇(hè),嚇(xià)不倒他。
73、胖:肥胖(pàng)并不都是因為心寬體胖(pán),而是缺少鍛煉。
74、耙:你用梨耙(bà)耙(bà)地,我用釘耙(pá)耙(pá)草。
75、伺:邊伺(cì)候他,邊窺伺(sì)動靜。
76、好:好(hào)逸惡勞、好(hào)為人師的做法,都不好(hǎo)。
77、咳:咳(haī)!你怎么又咳(ké)起來了?
78、處:辦事處(chù)正在處(chǔ)理這個問題。
79、囤:大囤(dùn)、小囤(dùn),都囤(tún)滿了糧食。
80、縫:這臺縫(féng)紉機的臺板,有裂縫(fèng)。
81、澄:澄(dèng)清混水易,澄(chéng)清問題難。
82、扇:他拿著扇(shàn)子,卻扇(shān)不來風。
83、得:你得(děi必須)把心得(dé)體會寫得(de)具體、詳細些。
84、屏:他屏(bǐng)氣,凝神,躲在屏(píng)風后面。
85、幾:這幾(jǐ)張茶幾(jī),幾(jī)乎都要散架了。
86、卷:考卷(juàn)被風卷(juǎn)起,飄落到了地上。
87、樂:音樂(yuè)老師姓樂(yuè),他樂(lè)于助人。
88、了:他了(liào)望半天,對地形早已了(liǎo)如指掌了(le)。
89、吭:小李一聲不吭(kēng),小王卻引吭(háng)高歌。
90、粘:膠水不粘(nián)了,書頁粘(zhān)不緊。
91、畜:畜(xù)牧場里牲畜(chù)多。
92、稱:稱(chèng同“秤”)桿的名稱(chēng)、實物要相稱(chèn)
93.弄:別在弄(lòng)堂在玩弄(nòng)小鳥。
94.倆:他兄弟倆(liǎ)耍猴的伎倆(liǎng)不過如此。
95、露:小楊剛一露(lòu)頭,就暴露(lù)了目標。
96、重:老師很重(zhòng)視這個問題,請重(chóng)說一遍。
97、率:他辦事從不草率(shuài),效率(lǜ)一向很高。
98.空:有空(kòng)閑就好好讀書,盡量少說空(kōng)話。
99.泊:小船漂泊(bó)在湖泊(pō)里。
100.朝:我朝(zhāo)氣蓬勃朝(cháo)前走。
101.膀:膀(páng)胱炎會使人膀(pāng)腫嗎?
102.校:上校(xiào)到校(jiào)場找人校(jiào)對材料。
103.強:小強(qiáng)很倔強(jiàng),做事別勉強(qiǎng)他。
104.塞:(sài)外并不閉塞(sè),塞(sāi)子塞(sāi)不住漏洞。
105.辟:隨意誣陷人,搞封建復辟(bì)可不行,得辟(pì)謠。
106.倒:瓶子倒(dǎo)了,水倒(dào)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