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1943年英國統治下的孟加拉發生了吃的問題,許多人在饑餓中死去。盡管對于這場災難的原因有著許多的版本,但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英國人對殖民地的強取豪奪,根本就沒把這里的人們視為自己的子民甚至沒有將他們當人。每年英國要從孟加拉出口159000噸大米,這對保證英國本土的糧食安全極為重要。
1943年的頭7個月,英國面對孟加拉已經開始出現的饑荒不聞不問,依然從這里出口了8萬噸糧食谷物。同時英國人還沒收了66000艘大小漁船,禁止當地人捕魚和運輸產品。
隨后糧食的價格開始大幅攀升,通貨通脹率達到了1011%,投機者獲得了巨額利潤。最終的結果是到1943年6月的時候,孟加拉的大米價格已經漲到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價格,幾百萬的貧困人口和農民已經注定餓死。
成千上萬的人從農村涌入加爾各答和其他城市,希望能在城市中尋求施舍活下來。但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死在了前往城市的路上,即便進入城市也很難活下來。
這場饑荒可以避免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英國殖民政府可以幫助他們免于饑餓,但英國人并沒有這樣做。當時英國負責調查饑荒原因的政務委員會成員艾克羅伊德在回憶錄中寫道:“1943年8月,在從馬德拉斯前往加爾各答的鐵路上。我原本懷著好心情離開車廂,準備前往餐車享受豐盛的早餐,發現站臺上擠滿了憔悴的饑民,所有的人都無力的坐在站臺上。他們原本是想搭車前往加爾各答。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根本就無力再站起來,我能聽到他們在那里嗷嗷叫著發出最后絕望的懇求。聽到他們的叫聲,我的喉嚨難以下咽,我回到了車廂。”
英國官方對于這場饑荒公布的死亡數字是1.5萬,作為調查成員之一的艾克羅伊德認為這個數字被低估了:“現在,我相信這個數字明顯的太低了,因為這個數字根本就沒將那些死在道路上的人計算在內。同時,正如委員會中一些批評者所說,饑荒的死亡人數并沒有達到三四百萬。但即便是最低的數字也已經非常悲慘。”
在絕望中饑民們開始搶劫軍隊倉庫和運糧船只,但這些地方都有荷槍實彈的軍人守衛,面對搶糧求生的饑民他們毫不猶豫的開槍了。根據一些估計,從1943年3月至7月,因為搶奪糧食,死在軍隊手里的人數高達30萬人。到處都是倒斃的尸體,成為了野狗、胡狼和禿鷲的食物。
尼赫魯曾經寫道:“這是英國統治印度170年間最大最具毀滅性的饑荒,這場饑荒可以與1766年至1770年發生在孟加拉和比哈爾邦的饑荒相提比論了。傳染病頻發,尤其是霍亂和瘧疾。”
這場饑荒不是由自然災害引起,也不是因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或敵人的封鎖造成,這場饑荒完全是可以預見和避免的。在面對這場饑荒時,英國殖民者表現出了驚人的冷漠、無能和自滿。直到最后一刻,每天成千上萬的人餓死在擁擠的街道,英國人依然不允許報紙對饑荒進行報道,更不允許報紙上出現顯示饑荒的恐怖照片。盡管在加爾各答大街上早已經是尸橫遍野,但上流社會的人們生活并沒有受到絲毫影響,他們在舞會和宴會上依然玩得很開心,炫耀著自己的財富,過著奢華的生活。
那么面對饑荒,當時作為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又是個什么態度呢?他繼續無情的從印度榨取食物,將這些糧食送給英國軍隊和希臘平民。“饑餓造成的營養不良在孟加拉并不嚴重,他們忍饑挨餓的能力比希臘人強。”在軍事內閣會議上,丘吉爾更是毫不掩飾的表示:“有沒有饑荒,印度人都會像兔子一樣繁殖,所以他們饑餓不饑餓又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