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學的源頭在哪里?重點是什么?
愿意深入學習,或者希望提高臨床療效,看古人書是必須的。
傳統醫學的發展,有源頭、主干與支流。
漢唐以前,氣象萬千,關于生命的整體性,天人互感,形神合一;關于人體能量的運轉化生,注重神與氣機,在藥物與治療上,知常守中,重視正氣之虛實開闔,病勢的進退與順逆,藥物之勢能、方向、層次……
宋元之后,人心發展,文化分化,各承家緒,流派眾多,尚未離根本源頭;明清之后,枝節流散,各呈己見,偏于專病專方,藥物功效,辯證分型。而今,微觀辯證,中西結合,方證對應……
這一切是醫學的發展,與時俱進,是每一代醫者的深入探索,尋找出路。
但是,我們必須回頭想想:
傳統醫學的源頭在哪里?重點是什么?
《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千金方》、《脾胃論》、《本草綱目》、《溫病條辨》……這里有答案。
靜心體會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變化,花鳥魚蟲浮沉,意氣神體互感,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答案在這里。
《莊子》、《老子》、《金剛經》、《大學》、《南懷瑾全集》......這里有示意,愿你會心。
如只是完成教材的學習,流行健康讀物的閱讀,欲承靈素精華,會先賢意旨,亦難矣。
常有朋友問起,想深入學習中醫,提高臨床,讀些什么書。
我的建議是,入手可以先看這幾本薄薄的小書:
李東垣先生的《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藥類法象》、《用藥心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古人看人、看病、用藥的理路。
以這個理路再回頭重新看人看病,回味學過的教材,等有些感覺疑問了,可以再看鄭欽安先生的《醫法圓通》和《醫理真傳》。
這兩本書看懂了,就可以讀《傷寒論》和《溫病條辨》了。
寒溫雖殊,其理則同。不同時代,不同體質,五運六氣所感所化的疾病、癥狀自然不同。
但氣機、病機跳不出“寒熱陰陽、虛實開闔”,邪正斗爭不外乎“進退順逆,出入表里”,學人需要留意,藥物的選用與配適,需從“寒熱開闔厚薄走守”來看。
先把我們學過的“功能主治、方劑分類”暫時忘掉,把學了多年的教材里的“臟腑辯證、內科治療”暫時放下。以后還會有用。
古人所言醫理,“氣化”二字。現代教材,雖理法方藥畢具,所不及者,正是人身之“氣化、氣象”,此非讀古書而莫能知也,又非靜心體悟而莫能明也。
待學人心目中、病體前,已有“氣象”之輪廓,“氣化”之端倪,便可學習醫案:《吳佩衡醫案》、《蒲輔周醫案》、《李東垣醫案拾遺》、和薛己的《內科摘要》。
學習醫案的方法,先把我們學過的現代中醫概念放一放。
一、一個原則:氣機病機與藥勢藥象當相合。
二、不管什么病,氣機病機跳不出寒熱陰陽,虛實開闔;邪正斗爭不外乎進退順逆,出入表里。
三、藥物的選配,需從四氣五味入手,寒熱開闔,厚薄走守來看,所謂藥勢,藥象。
四、以這個原則來看古人醫案,看氣機病機與藥勢藥象合不合。
五、以后學習近代醫案,略過方解方論、辯證治則,先不看解說,自己來看,只看病史癥狀、治療經過與處方,看氣機病機與藥勢藥象合不合。
慢慢的,自然就會看出氣機開闔與病機進退之勢,看出邪正交爭、表里出入之機,品出良醫心中的“一氣流行,無所不至”。醫者所為,不外順其勢、得其機、利其行、握其度、顧其本。
針藥之用,明理為先。針石者,“以我之神氣,調彼之神氣”,草木之備,以藥之神氣助人身之氣化有余不足爾。
看古書的目的,是為了明理。理不明則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理明則心安,知古醫書之淺深,明今人說之虛實,臨證之時,少一些茫然無適,心中惶惶。病治,知所不足;病雖不治,知所以然。
《神農本草經》和《黃帝內經》可作為床頭備書,有空且翻看,無心或有得。
還有幾本,《莊子》、《老子》、《金剛經》、《大學》、《南懷瑾全集》,與古人會心,得知根源。
醫學浩瀚,昔圣賢憫生民疾苦,傳道論經,洋洋如海,愿以上所示各書,能助初學者舟楫之便,得見醫燈之明。
個人淺見,愿與同好共勉。
李辛
2014/8/10
疾病與癥狀的產生,源于邪正斗爭。正氣為本,邪氣為標,人體的自我修復力,決定著疾病的預后與轉歸。
中醫是個體化醫學,每一個體都有其獨特的體質、氣質、心質所形成的運行模式,所謂“氣機”。當病至時,邪正相爭,自然有其特有的反應模式,所謂“病機”。
人體反應模式,自然有其方向、層次、強度,與排邪通道。所謂辯證,是通過望聞問切,來澄清之。
辯證的方法很多,傷寒之六經、溫病之衛氣營血、三焦、近代的臟腑經絡……,乃至總領之八綱,這都是不同時代的澄清方法,就像蛋糕的不同切法,以適應不同的場合與主賓,并無絕對高下之分,更無對錯是非之別,唯在醫者,用之當機得勢,合理合度。
不同的辯證方法、最終指向,當是“正氣之虛實,氣機之開闔,神氣之定散,邪正之進退,病勢之出入”,所謂格局。
六經脈證與衛氣營血,乃至三焦八綱,皆著力于此。是為傳統醫學不易之理,亦當為醫者所汲汲深思精研者。
于此心中了然,乃可言處方用藥,針灸施治。
2014年5月,李辛和克勞迪那徒步位于法國南部的”朝圣之路“,經過一個小小的、一千多年的古老教堂。
趴在麥穗上休眠的小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