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11-25 作者:liuwei
隨著課改的深入,學生的學習時間有限,而教學內容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學校構建合理的課程,更好地實施以德育為核心、五育并舉、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
一、課程結構:
1、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學校除開設國家規定的課程外,要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語文、書法、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2、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生通過實踐,增強研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設置學校課程。教師、學生、家長有權參與教育決策,尤其是課程決策。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課程的研制。在學校課程開發中,教師不只是一個實施者,也是一個決策者、研制者、編寫者、評價者。學校課程開發,首先必須與國家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保持一致,應結合社區和學校的具體條件,課程類型與結構在立足學校的基礎上可適度靈活。內容和形式,立足于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
二、課程建設步驟:
1、學習、研討、統一認識。
2、調查研究、做好需求分析。
3、制定課程目標。
4、研制課程方案、擬定課程計劃。
5、組織實施計劃。
6、編制課程材料。
7、規定實施細則。
8、開展課程實驗。
9、實施課程評價。
三、課程建設原則:
課程的建設要本著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同時又要考慮學生的具體條件和不同需要,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適合他們條件的、最佳的、和諧的發展。
1、教材的編訂,必須考慮最高價值、優化組合、以及全面發展。如課程要適應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等各育的需要。
2、為了貫徹教育方針,教材建設從一年級起就要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養成手腦并用的習慣。
3、課程的編訂和實施要重在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不以傳授知識為滿足,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加強綜合實踐課教學,尤其是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現代化技術和生產實際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擴大知識面,擴展學習廣度,從單一的課堂到回歸生活。
5、要關照學生個性和興趣,使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得到發展。
6、要在重視各種能力單項訓練的基礎上,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
7、要注重培養學生信息獲取和加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科學思維方法、習慣和能力。
8、課程建設要給學生提供更多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和“經歷”。
9、使課程進一步綜合化。給學生提供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粗線條的綜合框架。
10、遵循學習規律,提高整體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減輕學生負擔。
11、要在注重研究和重視學生已有的原始概念基礎上,通過范例,向學生呈現知識的產生、形成與創新過程。
12、要注重加強人文精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