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幼年家貧,常年只能依靠吃粗糧、野菜等糊口度日。為了讓年老的父母吃一頓米飯,不滿10歲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從親戚家借來一小袋米。“子路借糧”的故事是一個尊老孝親的典故,至今仍被人傳誦。時至近日,這個故事仍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尊敬長輩、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我國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就我區而言,也是如此。目前,全區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24.5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8.6%。如何安度晚年,是個社會問題,也是老年人生活質量問題。
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區老齡委緊緊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工作目標,積極開展老年人工作,努力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促進了全區老齡事業的健康發展。僅在實施“十一五” 老齡事業規劃的五年間,全區共建老年活動中心(站)28個,“星光老年之家”7個。西藏現有社會福利設施235所,收養孤寡老人2785名。投資近1億元,完成了63個縣社會福利院的建設,在6個縣設立了老年福利中心。
為尋找一條符合我區實際的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正確道路,從我區經濟相對不發達、老年人口分布分散等實際出發,應當采取少投入、易實施、見成效的對策措施。
一是要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老齡觀。要充分發揮老年人的作用,引導老年人在心理衛生、精神文明方面能夠適應現實社會的要求。要通過宣傳,辯證看待老齡問題,樹立老齡化的新理念,提高老年人才的社會參與率。
二是切實采取措施,逐步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問題。加強衛生宣傳和健康教育;完善對廣大農牧區孤寡老人的供養制度,提高供養水平;建立特困醫療救濟基金和農民生活最低保障線;建立社會互助制度,使農牧區老人得到全社會的關注。
三是建立老年醫療健康保險制度,逐步實現健康老齡化。要建立和健全老年醫療保險制度,為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保險,滿足他們的基本醫療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為疾病導致個人及家庭經濟危機;開展面向老齡化社會的教育,培養一批適合社區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的衛生工作者,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社區成員提供初級醫療保健服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