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出現問題,學校難辭其咎,不過專家認為,家庭在這中間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多數家長關心成績,不關心孩子性格
“孩子在學校表現出色,很多家長找到我說‘謝謝你’。我說,這不是我的功勞,孩子好,功勞在你們。 ”大連某中學有著30年教育經驗的李文(化名)老師說,“為什么一所學校、一個班的學生差別很大,有優秀的,有平常的?我把80%的功勞或責任歸于家長,學生性格、品質都是家長培養的,我只是在這個基礎上給予知識。 ”
于翰日表示,現在學校老師對學生不打不罵,在語言上也不刺激孩子。“1995年左右就已明確老師不許打罵學生,2000年前后有明確的師德規范,城里的學校連罰站都沒了,像‘這個題都不會,你真是個笨蛋’這樣的話也不能說。 ”于翰日說,“不過,學生犯錯還是必須要有一定的懲戒制度。高中學生還好,老師可以和他講道理,極個別的會與家長溝通。 ”但這項工作并不容易。“成績是顯性的,性格是隱性的,不少家長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與老師缺少溝通,很難和學校達成共識。 ”
家庭環境對孩子心理影響大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因為孩子從出生就留下家庭的烙印。每年出現這么多自殺、自殘問題,和家庭脫不了關系。 ”于翰日表示,學業壓力是每個學生都面臨的,“我們多年研究發現,出現心理疾病的孩子大多和家庭教育、生活環境有關。從小養成的性格讓他們對自己要求太高、個性太要強,進入高一層次的群體,他們雖然很努力,但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會心理失衡。此外很多家庭的教育方法不對,對孩子過于驕縱。另外有些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學生容易自卑,也會出現心理問題。 ”
于翰日說,“與以前不同,現在學生接觸的信息量很大,社會上負面的東西對他們影響更大,因此容易被誤導。比如對金錢、權力錯誤理解、弄虛作假等。社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學校轉變觀念非常吃力。因此,既要發揮學校這個主陣地的作用,也要聯合家庭、社區、社會力量,為培養學生積極、陽光、向上的品格創造好的環境。 ”
德國讓孩子體驗“父母雙亡”的感受
挫折教育是國外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很多學校開設專門課程,家長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設置一些考驗來培養孩子坦然“接受失敗”。
◎英國 出難題挫孩子銳氣
英國一所頂級中學推出一套極富挑戰性的數學考試試題,校方坦言這份試題的難度遠超中學生的解題能力,聲稱考生“不可能拿滿分”。據稱,此法是為了讓學生從小就擺脫完美主義思想,了解“失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德國 告訴孩子現實不等于童話
柏林一所小學邀請殯儀館工作人員來課堂上講述人死時會發生的事情。講完后,孩子們輪流扮演角色,模擬諸如父母因車禍身亡時該如何應對。老師稱,通過該課程孩子們體驗了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這有助于他們體驗遭遇不幸時的復雜心情,以及怎樣控制情緒。
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不回避陰暗面。現在的多種課本中不僅有“陽光”的內容,還有涉及社會“陰暗面”如種族歧視、違法犯法等課題,其宗旨是引導學生思考和解釋各種社會現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