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弟子問孔子,如何認清一個人。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看他安于什么,看他如何行事。
人生紛繁復雜,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事。
面對這些,一個人怎樣應對,就會過上怎樣的人生。
那些將自己的人生經營地熱氣騰騰的人已然懂得,人活于世,大事要看遠,難事要看寬,往事要看淡。
一、大事看遠
清朝時期的名將年羹堯,青年時期戰功赫赫。
最終榮升至總督兼大將軍的高位。
某年,他被朝廷派遣至西川鎮守,期間招募了一位名叫蔣衡的才俊。
在與年羹堯共事一段時間后,蔣衡察覺到年羹堯此人只知進取不懂退讓。
待人傲慢無禮,行事肆無忌憚,于是萌生了退意。
在離別之際,蔣衡對同行的友人坦言:
“年羹堯的德行與其地位不相匹配,定會招致皇上的猜忌,我意已決,打算盡早抽身。”
遺憾的是,他的朋友們只被年羹堯當前的權勢所吸引,一心只想攀附權貴,無人愿意離去。
蔣衡無奈,只能以病為由,獨自離開。
果不其然,幾年后,年羹堯因行事跋扈,被皇上賜死,其門客中除少數如蔣衡般早早離開的,大多未能幸免。
古人云:“君子謀大局,慮長遠;小人圖小利,顧眼前。”
此言道出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君子能洞察未來,而小人只關注眼前的蠅頭小利。
若只盯著當下,自私與狹隘便會顯露無遺。
易被一時的得失蒙蔽雙眼,為一時的瑣碎所困,終其一生。
故而,缺乏遠見之人,必有眼前的憂患。
正所謂:“眼光長遠,方見天地寬廣。”
不應貪圖小利,亦不必懼怕暫時的吃虧。
唯有將視野拓寬,方能超越眼前的溝壑,穩健前行,擁抱更廣闊的天地。
二、難事看寬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年齡還小的時候,便遇到一個算命給他批命,說他活不到35歲。
當時周有光想:生命如此短暫,那就好好享受。
在往后的人生旅途中,即便遭遇重創,他也總能自我調適,從不輕易抱怨。
即便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分配至寧夏負責看守白菜。
他也未顯絲毫介懷,反而以此為樂,甚至研究出了辨別白菜口感的方法。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里,旁人皆是煎熬度日,而他卻是細細品味。
正如豐子愷所言:“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的確,心若寬廣,諸多煩惱便不再成其為煩惱,任憑世事如何變遷,內心自能泰然自若。
反之,心小則易被瑣事牽絆,致使人心力交瘁。
生活本就充滿挑戰與不易,何必讓自己沉溺于無謂的煩惱之中,平添內耗。
有道是:“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
人生在世,活的就是那份心態。
面對生活的磨難,我們需置身事外,學會放寬視野,亦要學會長遠看待。
那些豁達樂觀之人,并非從未歷經風雨,只是他們從不將這些放在心上。
世事難料,但只要心懷勇氣,總能迎來轉機;
心寬一分,前路便寬廣一尺,足以跨越重重困難與挑戰。
三、往事看淡
劉震云的小說《我不是潘金蓮》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李雪蓮意外懷上二胎,在那個特殊時期,她策劃了一場先離婚后復婚的戲碼,以求避開政策的限制。
孩子出生后,等待她的不是復婚的承諾,而是丈夫的背棄與新歡的出現。
憤怒之下,李雪蓮將前夫告上法庭,卻因證據不足敗訴。
心有不甘的她,選擇以喊冤的方式抗議,結果換來的卻是七天的拘留。
這七天的囚禁,磨平了她的棱角。
重獲自由后,她試圖與前夫和解,換來的卻是當眾的羞辱。
從此,李雪蓮踏上了漫長的告狀之路,二十年的光陰悄然流逝,卻未能為她帶來一絲慰藉。
直到站在一棵樹下,準備以死明志的那一刻。
她才猛然醒悟,這二十年的枷鎖,其實是自己親手鑄造。
本可以在認清前夫真面目后,果斷放手,重新開始。
她卻讓這段不值得的關系,消耗了整個青春。
人生路上,難免遭遇令人痛苦、難忘、遺憾之事。
但頻頻回望,只會阻礙前行的腳步。
正如所言:“過往不可追,未來猶可期。”
無法釋懷昨天,就無法擁抱更好的明天。
許多人,許多事,不值得過分執著,因為他們只是生命中的過客,放下便是最好的釋懷。
以平和之心接受既定事實,以淡然之態忘卻負心之人。
生命短暫,不應沉溺于過往。
只要旅程未終,就應面帶微笑,勇敢前行。
生活如五味雜陳,酸甜苦辣咸,人人皆需品嘗。
盡管命運多變,但對智者而言,不過是成長的契機。
愿你余生,半醒半醉間,學會遠眺、放寬、釋懷,如此,心靈得以解脫,生活也將常伴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