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味道,冬天最獨特的味道則莫過于“年味”。提及“過年”,兒時的年味總是會迅速地充斥鼻翼,一不小心,呼吸之間竟仿佛沾得滿口滿心都是那濃濃的鞭炮味兒和糖果味兒。朦朦朧朧地,像是又回到了那些年……
小時候,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過年。年前一個月左右,大人們就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尤其臘月二十之后一天比一天忙活,“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年事排的滿滿當當的,不過這些喜慶熱鬧的日子在孩子們心目中卻遠遠比不上年三十那一天重要。因為當天晚上有一場孩子們的盛典——“送酒”。
一到年三十,上午我總是會跟在父母屁股后面不停地催促他們盡快將大紅的對聯貼起,以便盡早讓母親細致地給我梳洗一番,再無比喜悅又迫不及待地從箱底挖出早早就買好的過年衣服換上。對著鏡子前后打量臭美一陣之后跑去讓爺爺從柜子里把寶貝小酒壺找出來,小酒壺很簡單,就是一個空酒瓶,不過比一般的小很多,精致得很。瓶蓋上鉆了一個眼兒,將一根麻桿插進去當吸管。一年只在年三十晚上用一次,簡直成了我整個童年的珍寶。小酒壺準備好之后,就把父親專門為我這次“盛典”買的白酒倒進去,灌的滿滿的。開始心滿意足地等著伙伴們來喊我出發。
家鄉的習俗是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吃餃子之前要先放鞭炮。母親把餃子煮好之后,父親就會去院子里放一串長長的鞭炮,噼里啪啦,喜氣環繞,爆竹聲聲中開出一地大紅的吉慶氣象,釋放出新年的濃重味道。于此同時,村子里清脆響亮的鞭炮聲便不絕于耳,好不熱鬧!這是一個讓孩子們歡呼雀躍的信號,鞭炮聲越多說明煮好餃子的人家越多,吃完餃子就可以去“送酒”了!盛典終于要拉開序幕了,一年之中最開心的時刻就要到了,終于到了!約定好的幾個小伙伴集合完畢之后,“送酒大軍”就喜氣洋洋地出發了。
我們從村子的第一家開始送,進屋之后大家爭先恐后蹦蹦跳跳地把各自的小酒壺捧到男女主人的嘴邊,“叔叔、嬸嬸,我們來給你們送酒了!”,也不管叔嬸是否真的吸到了自己的酒,眼睛就開始搜索桌上的糖果,等著嬸嬸給我們分發。小時候買過年衣服總喜歡買有大布兜的,原因就在于送酒得糖果時能裝更多,而且常常會額外隨身裝一個又大又結實的袋子。等到衣服上的布兜裝滿之后好把“戰果”轉移進去,而這個轉移的活動就要在門外的角落悄悄進行了,因為擔心大人們看到我們糖果滿兜會給我們少裝些,所以總是要做出“囊中羞澀”的樣子。至今想起來都非常暖心的一點就是無論貧富,家家戶戶都會把好吃的全部拿出來裝個盤滿筐滿給送酒的孩子們備著。進每家我們都會得到兩三塊糖和一兩把瓜子花生,有的還會給自家做的油餅糖饃,甚至是一些特別稀罕的好吃的,這些稀罕物兒總是會讓我們高興地跳起來,“得意忘形”。小伙伴們會挨家挨戶地去送,不錯過任何一個得糖果的機會。一路上會碰到從不同人家送酒出來的幾撥隊伍,大家會興高采烈地交換一下“戰況”。碰上調皮的男孩子,他們總是會扔幾個甩炮之后迅速捂上耳朵快快地跑開,躲到遠處看女孩子的笑話。除夕常常是雪夜,我們穿著新鞋子踩在雪地上,咯吱咯吱地響,像一曲曲歡快的小調。偶爾還會小心翼翼地吸幾口自己的酒或者伙伴的酒,辣得直吐舌頭。
等到從最后一家送酒出來,才發覺跑了整整一個晚上臉蛋早已凍得通紅,腳也凍得麻木。這時還有最后一項工序——比糖果。伙伴們把自己的糖果全部掏出來,看看誰的總數最多,誰的稀罕物兒最多。這是童年里最值得炫耀的戰果。最后大家都開開心心地各回各家,開始盼望下一個年三十。而這次送酒得到的糖果可以吃到河開雁來時。
長大后,每當聽到新春的腳步聲,我總會想起那些年送酒的除夕,回味那糖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