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禮和
《2025年世界十大創新預測》中有關防治老年癡呆癥的文字不算長,基本上沒有涉及到更多專業的內容,但這個話題本身,即到2025年,癡呆癥——特別是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將降低,一定是令大家關注的。
該文點到了兩種疾病,一是FTD,即大腦額顳葉腦區神經元萎縮引起的老年癡呆綜合征,發病高峰為60歲左右,女性較多。大腦額葉位于頭顱額前,是大腦發育中最高級的部分,包括初級運動區,前運動區和前額葉。負責思維、判斷和計劃,與個體的人格、欲望和情感相關。顳葉位于頭顱兩外側(相應太陽穴位置),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由于這兩部位神經元萎縮會出現人格改變、言語障礙、性格怪癖、固執及行為異常的癡呆綜合征,發病早期記憶還能保持正常,晚期記憶功能也會逐漸受損。該病發病率較高,約占全部癡呆病人的1/4。病因可能為神經元胞體特發性退行性病變或軸索損傷繼發胞體變化。威廉森等人于1994年將本病基因定位于17號染色體上,并證實與Tau蛋白基因突變有關,目前已發現約20%的額顳葉癡呆病人存在該基因突變。
文中提的另一類疾病是ALS,即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是一種運動神經元萎縮引起的疾病。這兩種病原本聯系并不緊密,患FTD者會出現動作不協調,但未出現典型ALS的運動功能失常痼疾;患ALS者并不一定出現人格反常。直到2006年發現這兩種疾病都與9號染色體短臂IFT74基因突變有關,從而為FTD和ALS奠定了遺傳學共同基礎。后來進一步證明9號染色體的第72開放讀框基因(C9ORF72)有一個6核苷酸序列重復擴增是家族性FTD、ALS和FTD-ALS等疾病的共同遺傳學基礎,從而為這些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及預后提供了思路。
老年癡呆癥的病種及病因其實很多,FTD只是其中一種。現在研究最多的是阿爾茲海默癥(AD),是一種慢性進行型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病導致的癡呆癥,也是癡呆最常見的病因和最常見的老年癡呆;阿爾茲海默癥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在65歲以前發病,一般稱為早老癡呆癥;另一類是65歲以后發病的稱為遲發性癡呆癥。發病與染色體的突變有關,目前已知阿爾茲海默癥與21號(APP)、19號(APOE)、17號(Tau)、14號(PS-1)和1號(PS-2)染色體有關。
這篇報道提出到2025年,老年癡呆癥疾病將得到控制,發病率開始下降。我認為這是完全可能的。隨著全球范圍內老齡化勢頭不斷加劇,老年癡呆癥發病率的上升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國際社會都強烈意識到這一挑戰并加強了各種應對,其中在認識疾病的機理的基礎研究方面,科學家一直在非常努力地工作,文中提到發現9號染色體與FTD和ALS有相關性的研究工作,自2011年發表以來獲得了最高的引用率,但這僅僅是這方面研究的一個亮點。
可以預期,隨著基礎研究對老年癡呆癥發病原因和機理的認識不斷深化,由此引導出更多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甚至不用到2025年,就會見到明顯的效果,例如近年來干細胞技術也已被引入到老年癡呆癥的臨床研究中。
隨著科學上對這種疾患認識的不斷深化,一定會為臨床醫療提供更多的選擇,再加上全社會對老年癡呆癥的重視,特別是生活方式上各種防范手段的跟上,老年癡呆癥的緩解,甚至局部的控制,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ㄗ髡邽橹锌圃荷虾I茖W研究院生化細胞研究所研究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