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譜牒編撰源流 中國的譜牒之學,起源很早,大概殷商時期就已萌芽,正式出現應在周代,但最初它只是帝王諸候們的專利,隨后才出現一些貴族的私譜。兩漢之際已存在官譜之分。魏晉門閥士族制度的發展,世系、門第、姓氏成為取士的重要標準,官府譜牒成為鑒別民貴賤的依據,世家大族修撰私譜也更加盛行,因為私譜乃官譜之基礎。
漢末至南北朝戰亂時期,譜傳曾大量遺失,不過政府時也頗為重視。東晉孝武帝時,賈弼曾撰寫《姓氏薄狀》,世稱賈氏譜學。南朝梁武帝時,王僧儒依據賈氏舊本,改撰《十八州譜》,是為王氏譜學。北魏太和年間,孝武帝曾詔諭諸郡,要求各立本土姓族,按門第貴賤,依次選拔舉薦。隋唐時期,由于科舉制的興起,門閥制有所沖淡。這時產生的三種氏族譜志:《貞觀氏族志》、《姓氏錄》、《大唐姓族系錄》,如《唐會要?氏族》所說:“不論數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相對應的氏族等級,因而兼有門閥制和官僚制的兩重性。然而從六朝到唐的門閥社會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此時的有關傳記、墓志,大都要追敘其姓氏、先祖的情況,這些情況依然有著影響其社會地位的微妙作用,或者說人們在傳統的作用下仍相當看重姓氏門第。
三國時東吳承襲漢制,設立宗正卿掌管皇家譜牒,所以此時的皇家譜牒亦就是孫氏族譜。唐《史通?雜述篇》云:“高門華胄,奕世載德,才子承家,思顯父母,由是紀其先烈,貽其后來。若楊雄家牒,殷敬世傳,孫氏譜記,陸宗系歷,此之為家史者也。”《新唐書?經籍志》載有賈希鏡《孫氏譜記》十五卷,賈希鏡為南朝著名的譜牒學家,其《孫氏譜記》自然成書于南朝。《新唐書?藝文志》中載唐人黃恭之撰有《孫氏家譜》一卷,唐李善注《文選》時曾引用過《孫氏世錄》。可見魏晉隋唐時期,孫氏族譜已經不少。至唐末五代,又是戰亂頻仍,北方大族奔逃四方,譜牒又一次遭受劫難,大都化為灰燼,由此造成世系的中斷。
唐宋以后是中國譜牒學的大發展時期,平民百姓也廣泛編織家乘族譜。然而由于在歷朝動亂中,前譜多已亡失,子孫大都不能可靠地言其先祖世系與事跡,而使后人在重編家乘族譜之時,大多附會攀附盡可能找同姓的歷史名人去“認祖歸宗”。前面源流編已述,唐代已經開始,“姓之弊,至于尚詐”的情況。柳開《河東集?試大理評事柳君墓志銘》在談到北宋的家譜時說:“唐季盜復兩京,衣冠譜牒盡滅,迄今不復舊物,以冒姓古名家已稱后者混淆無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孫姓世表中的大量謬誤,也清楚說明了這一點。
明清時期編撰譜牒最盛,其弊則如章學誠《文史通義?永清縣志士族表序例》所謂:“今大江以南,人文稱盛,習尚或近浮華,私門譜牒,往往附會名賢,侈陳德業,其失則誣。大河以北,風俗簡樸,其人率多椎魯無文,譜牒之學,闕焉不備,往往子孫不志高曾名字,間有所錄,荒略難稽,其失則陋。”概括得相當精辟。尤其是當時的譜師多為世俗職業,目的在于編譜斂財,不擇手段,每每將本姓歷代名我篡成該家世系,從而真偽混淆。清代譜師以江南為盛,故時人有“江南修譜而譜亡”之嘆。
當然在清醒看到其中問題的基礎上,我們只要對現存家乘族譜進行一定的去偽存真的考辨工作,還是能從中窺到其原本的大概面目。
譜牒的內容主要包括:譜序姓氏溯源與先世遷徙考論,祖先名人遺象與像贊、傳記,歷代恩榮之錄和詳盡的家族世系圖譜。記事還包括:家訓族規、祠堂墓地、祠產族產、義莊義學、宅第莊園、藝文著述、字輩譜錄、碑銘墓志等。
譜名前綴和家譜中都可記有堂號,或以宗支發祥地、宗支始祖派系、主要繁衍地、現今居住地等為譜名符號。
二、編寫凡例與格式 凡例即對編撰本族譜定出一些須遵守的規則,各譜自有詳略,然內容所差不多。我們在翻閱了許多孫氏宗譜的基礎上,作好聽下綜述:
首先目的在于尊祖敬宗,敦倫睦族,當然也為提高本族聲望,凡表彰前人祖宗的功名佳績、嘉言懿行,載之不厭其詳。所以譜前都詳載有關的恩榮之錄:制誥、功名、仕宦、封蔭、旌節、恩例、冠帶、文學、壽星等等。收有名望族人的傳記、事跡,若其人編譜時尚在,則概不立傳,此為一般通例。講究忠孝節義,凡有關事跡亦盡記載褒揚。
定有嚴格的族法宗規,要求通族悉心遵奉,以期不出敗類而墜壞家族名聲。先人詩文,不一定盡錄,而有關訓誨,一遵原稿編入,以垂不朽。所以譜中有關家法族規尤為詳盡。對行兇犯罪、亂倫傷化、左道惑眾、盜墳劫竊,凡一切重大獄案犯,俱要求革家族出祠,并在族譜中削去名諱,子孫也永不得載。如《仙源峴陽孫氏族譜》凡例中甚至規定:“娶非其族者,削;犯七出者,削。夫死改適,義與廟絕,賣祖宗墳地與異姓,及鬻宗譜與非族,并削去名。”如對罪行不重,情節可原尚能悔改前非者,則須由宗族公議,或可在譜中姑存其名,但要削去行字,以示懲戒。
嚴格講究輩份與譜名,1993年春,孫越崎老人見到了一位紹興同康村來的老鄉,是位40多風的鄉鎮企業家,他帶來了本村孫家祠堂的照片,并對基族的族譜很熟,背得出孫家的輩份名譜:“魁、懷、增、祥、瑞、永、大、安、康、寧、德、延、世、祉、詩、禮、振、家、聲。”共計20代。孫老初名“世芬”,而那位企業家的名字中有個“祉”字,雖然比孫老小了50歲,但按譜名的輩份,他只比孫老低了一輩。按當時族譜的規定,不照譜中規定的輩份取名,就不能上家譜,也不能入宗祠。《云陽孫氏宗譜》規定:本族子孫有犯祖宗之名諱者,急宜改正,如再因循者,以不孝論。
一般規定,女子以嫁為歸,不得列于行第,但書某某生幾女(也可書其名諱),長適某姓,即可。而婦人重嫁,不書后夫,以懲失節。
收別家或外姓為子者,書繼子某,并明其族別宗派。《余姚孫境宗譜》甚至同意“族內有貧不能娶,租典他姓婦生子者,通權達變,圣人不廢,經公祠議決,準作嫡嗣,以延先緒,但于本人名下寫明循俗從某氏生幾子字樣識別之。”不過有相當多的家族不許收外姓為嗣子,如《云陽幸家巷孫氏宗譜》明確規定:“異姓不得入譜,是亂我宗族也,如無子者,由親房人繼;親房不能,由遠房立繼;再立不下者,同譜侄輩,年齡相當可也。”出繼外姓者,便不書其后人。安徽黟縣古筑孫氏家譜規定:“凡義子、贅婿為子者,凡娶再醮婦因撫其前妻之子者,凡出繼他姓者,凡為僧道及賣為下賤者,并不書。至婦人亡夫改嫁者,亦不書。”余姚孫境宗譜這樣規定:“有贅居外姓,或隨母出為他姓養子者,除作仆奴及倡優隸卒,永禁入譜外,其愿歸宗者,細查源委,許其入譜。”
遷居要書始遷某處,后又遷某處,以明本族之分支。
宗譜一般20年或30年一小修,50年或60年一大修。有靠富家所捐田畝作為修譜義田,也有向富戶族眾募捐,或按族人計丁攤派款項,而將所得有關產業、款項,派人經營生息以建祠、修譜。所修譜分有數十份,各家族領有一譜,填注編號,敬慎收藏,遇每年祭祖之日,將譜送祠逐號查驗,以舉行隆重的祠堂讀譜儀式。不得托故推諉,不如期送祠,違例則有罰;如有盜賣,查出合將領譜者議逐出族;如有遺失,要向族長說明原由,然后銷除譜號。
三、家世溯源與虛構 家乘族譜一般在其序言部分,就會開始交待其家世淵源,而后面的世系圖表是詳盡地將本家族的上古、中古,乃至近代世系一一排列出。其可信度如何呢?自然需要進行一些考辯,以孫氏家譜而言。其可信度如何呢?自然需要進行一些考辯,以孫氏家譜而言,一般唐宋以后的世系較為詳盡,也漸趨可靠。
《新唐書》卷95道:“言李悉出隴西,言劉悉出彭城。”查今天所存之孫氏家譜,同樣也存在“言孫悉出樂安、富春”之趨勢。孫氏家譜在溯祖歸宗敘說家世淵源方面,絕大多數都認“山東樂安孫氏”為源頭,以軍事家孫武、吳大帝孫權為其先祖,許多譜系還一直上溯至“大舜”。如浙江《富春瓜邱孫坻宗譜》“孫氏生世源流補要”及所載孫權的“天子自序”、《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孫氏源流”、《燕兜孫氏宗譜》“姚江孫氏世譜經略”、《肖山湘湖孫氏宗譜》“孫氏源流考略”、《浦陽孫氏宗譜》“孫氏淵源”、安徽《仙源峴陽孫氏族譜》“孫氏譜原備敘”、《蒼基孫氏族譜》“樂安孫氏流系圖考”、江蘇《斜河孫氏宗譜》“上古世系圖”和“樂安世系圖”、廣東《香山縣左步頭孫氏源流考》等。
其上古世系,從“大舜之裔”的虞遂父到其十世孫、為周陶正之官的虞閼父,和其子、建立陳國的胡公滿,再到其十余世孫、逃奔齊國的陳完。這一世系之排列大多是據《史記?陳杞世家》諸史籍。其樂安世系,從陳完的五世孫陳書賜姓孫,食采樂安,再經孫武、孫明、孫臏,,乃至孫鐘、孫堅、孫權家族,直至南北朝、隋唐時諸孫氏家族,都基本抄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的有關世系。前已論述,該世系謬誤很多而不可靠,致使家譜的這部門內容讓人無法信從。就是其中真有孫武之后人,也由于歷史悠久無證考稽,已經造成真偽難辨的局面。
在現存數百種孫氏家乘族譜中,有一些自稱是衛國孫氏后人的家族。如《婺東忠孝世家孫氏宗譜》“孫氏源流記”謂:“吾家祖本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衛,至武公子惠孫為衛上卿,因以孫為氏,歷年久矣。”《黃墅橋孫氏家乘》“孫氏遷徙各支淵源錄敘”謂:“黃墅橋孫氏,系出衛武公、惠孫,子姓遂以字為氏焉。”當然詳盡的歷代世系已無法復原。作為先秦三大主干之一的衛國孫氏源頭,秦漢后廣布于河南、山西一帶,應有相當繁盛的后裔家族。然而如今,自稱為其后代的家族卻遠少于齊國東安孫氏,這顯然是不太合情理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在漢末以后的亂世中,其家族譜系的遺失,及齊國樂安孫氏世系名人的顯赫,而使許多家族在后來補寫族譜時,大都改換了門庭。
有意思的是:《云陽孫氏宗譜》百但認衛國孫氏為本族之源頭,還排出了衛國孫氏直至明清的歷代詳盡世系,其辦法是將衛國孫氏的世系加在齊國孫書家世的頭上,其“孫氏姓氏本源考”在敘述了衛國孫氏世系后說:“林父生二子,長曰蒯,次曰嘉,蒯子恒書,字子占,仕齊伐莒有功,食采于樂安,改孫氏為孫姓。而一改樂安為富春者,蓋祖武子也。武子者,恒書之孫,憑之子也。憑公字信端,避齊田乞之亂,徙居魯曲阜之白塔村。武子字德純,南游會稽,以兵法說吳王,封昌國公。后又食采于浙之富春,故曰富春孫氏。是則武子者,康書二十世孫,而為惠蔚公四十八世之祖也夫。”其世系圖也是如此排列,而后則基本是常見的樂安孫氏世系。譜中將孫書之名改為恒書,不知有何根據,暫且不管。孫林父長子孫蒯,首次出現于《左傳?襄公十年》,即公元前563年。而齊國孫書伐莒在公元前523年。孫蒯做孫書的父親,從年紀方面來看沒什么問題,加上其后面的世系將孫臏列為孫武第五世孫的做法,都別具新意。《富春孫氏族譜》“姓氏本源圖說”也持上述同樣觀點與世系排列的順序。
當然我們還能找到少數家譜,有相類似的粗線條提法。如常熟《虞邑孫氏宗譜》其“錦港孫氏族譜序”如此說:“孫氏出于姬周之后文王,康叔封于衛,至武公子惠孫為上卿,因以為氏。戰國時有孫武、孫臏,其苗裔也。”且不管它將孫武說成是戰國時人之誤,重要的是衛國孫氏與孫武之間的世系連接問題,由于沒有任何其他略具參考價值的史料證實,我們只能將其姑且備為一種說法,以待他日新史料的出現。
現在已很少能見到自稱是楚國孫叔敖后裔的家譜。福建《安溪獅淵孫氏族譜》《柳塘記》《禾山孫氏族譜》《晉江拊田孫氏族譜》《惠安埔塘孫氏族譜》諸族譜,記其祖籍都為河南光州固始縣,此地乃孫叔敖的家鄉,估計其中應有楚國孫氏的后裔。唐宋之后遷居福建廈門、泉州、惠安、同安、漳州諸地,雖然《柳塘記》自稱“康叔苗裔”,然其他族譜中已不見對始祖的追溯,甚至有的連唐宋時期始祖的名諱與已失傳。我們看到《江都孫氏族譜》同時尊孫叔敖、孫武諸人為先祖,在其“孫氏重修族譜序”中將孫叔敖與衛國孫氏及孫武、孫臏的家族世系篡為一體,說:“叔敖公系周姬姓之后,封于楚也。公本蔿(wei)姓,隱居樂安郡富春鄉,改氏孫姓。……楚聘之為令尹,執政清廉。……武子系其后也,后居齊國”。其將先秦孫氏三支源頭合而為一,真讓人有些啼笑皆非。
家譜中唐宋時期的中古世系記載,也有不少的問題。一是為抬高本家族的社會地位,有些家譜故意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不顧其人原來的籍貫家世而將當時孫氏名人排成先后輩份,篡成自家祖先世系,造就了極其矛盾而不能自圓其說的家族世系。如江蘇《荊西孫氏宗譜》、《甲山北灣孫氏宗譜》和浙江《當湖孫氏家乘》、安徽《四安孫氏家乘》等族譜,在其家族祖先世系中,都把宋代的孫氏名人按輩份排列:龍圖閣學士、宣國公、太子少傅孫奭,生監察御史、廣西轉運使孫抗,孫抗生天章閣待制、湖北都轉運使孫甫,孫甫生高郵教授孫太初,太初再生龍圖閣學士、御史中丞孫覺,就是說從孫奭到孫覺是一個家族五代世系。
我們來查一下歷史:孫奭(962-1033),山東博平(今山東聊城)人。孫抗(998-1051),安徽黟縣人。孫甫(998-1057),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孫覺(1028-1090),江蘇高郵人。其中唯孫太初無資料可查,其他四人的祖籍分別為山東、安徽、河南、江蘇,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一家人。最荒唐的是,將同齡人孫抗和孫甫,列為父子;而孫抗作為孫覺的曾祖父,只比孫覺大30歲。總之,亂拉名人顯官為始祖,乃至給一些先祖濫加官爵的現象,可謂層出不窮。
二是將后裔的遷徙行為轉嫁給祖先中的名人,直接將其立為遷徙到本地的始祖,而不惜涂改歷史。如《洋溪孫氏宗譜》認唐昭宗時宰相孫偓為先祖,說他“上書因極諫奸臣,奪爵安置余姚,遂居四明。”而《新唐書》本傳說他免相后,“貶衡州司馬,卒。”湖南衡州離浙江余姚有數千里之遙。我們前面分析的,許多家譜以五代后唐的三司使孫岳為由睦州(今浙江建德縣)徙居余姚梅川鄉之始祖的說法,實為其后代的假托。
廣西橫縣《孫沔公族譜》記其宋代先祖孫沔為孫氏遷廣西之始祖,也同樣如此。1999年修訂的山東《蒙陽孫氏族譜》,其序言《白埠(蒙陽)孫氏族考》說,孫沔原籍為山東青州府樂安郡,為孫書的第四十六代孫,生于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2年),少年時隨父定居江西,卒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前已論證了孫沔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應為浙江富陽。生卒年應為996-1066年,孫書于公元前523年伐莒,其年紀當在50歲上下,就是說孫書與孫沔之間相差1570年左右,以25-30年為一代計算,二人至少相差63-53代。
再如江蘇《云陽幸家巷孫氏宗譜》稱,其晉代先祖孫仕寧遷居浙東余杭縣,宋代先祖孫復(992-1057)筑別墅于云陽幸家巷(今丹陽市境內),直至元代皇慶年間(公元1312年),孫賓才率該家族遷去。其“云陽孫氏族譜序”如此記事:“復公字明復,為宋室理學名臣,因過云陽筑別墅于練湖之東,距幸家巷數百步,且治命后人移居此地,乃云陽幸家巷孫坻之始祖。建元皇慶賓公以歲進士授潤州學正,歷官江西萬安縣尹署吉安府事,謝組歸尋別墅舊址,遵明復公之遺訓,而遷于是巷,歷今三百余年。”該譜將宋代的先祖孫復立為遷云陽幸家巷始遷之祖,沒有具體的史實,其實只是一種假托。
查《宋史》本傳諸史料,及《歐陽文忠公集?孫明復墓志銘》都稱,孫復為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而《云陽幸家巷孫氏宗譜》稱其家族晉代已遷“浙東余杭”,職屬實,其籍貫決不應不改。孫復一生主要在泰山講學與在開封任職,雖做過幾年地方監稅、知縣、通判之類官,卻在虔州(今江西贛州)、泗州(今江蘇盱眙)、長水縣(今河南洛寧縣)、陵州(今四川仁壽縣)諸地,就是淮河邊上的泗州,也離云陽很遠。他最后葬于鄆州須城縣(今山東東平縣),靠近長期講學的泰山。總之,在宋代有關史料中很難找到孫復會在云陽買地蓋房,且遺囑族人要遷于此地之緣由的蛛絲馬跡,且其身世與“浙東余杭”也沒有任何關系。這樣,孫復是否為其族先祖值得懷疑。
應該說,宋元以后,及至明清時期,其家譜中的一般世系與相關的遷徙情況,其可信度才稍讓人放心一些,尤其是明清時其族由何地遷徙而來之情況,應無須作假。有些家譜只在序言部分對古代先祖略作交待,其世系圖表中不列上古和中古世系,而直接從遷徙到此地的始遷祖開始遷祖立世系,頗為真實可靠。如湖南《楚蜀孫氏三修族譜》“楚蜀世系源流記”謂:“吾族自得姓受氏以來,代有遷徙,明以前不得其詳矣,故略之。”不過就是在明甭世系中,由于對一些人們已較模糊和不相連貫的史實,或在需要對一些事情進行隱惡揚善處理時,一些家譜依然會采用一種使其“合理化”的虛擬手法,仍需讀者加以甄別。
簡目與概貌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孫氏族譜,大多為明清時期的產品。孫氏家乘族譜現雖存有數百種之巨,但分布卻極不平衡。從人中姓氏普查的結果看,孫姓分布很廣,尤以山東、河南、安徽、遼寧、黑龍江、河北、吉林諸省為多,上述七省孫姓占全國漢族孫姓人口的一大半。然而,我們現在各圖書館、研究所及包括國外所收藏的孫氏族譜,以浙江、江蘇省為最,以山東、安徽、福建為次,東北地區還是空白。下面我們例舉各區域的主要家譜名稱,以窺一斑,凡名稱相同而有不同版本和卷數者,這里只錄其共同的譜名。
一、上海市、浙江省 上海:松江《婁邑楓涇樂安孫氏支譜》,松江《燭湖孫氏族譜》,《嘉定孫氏延陵家乘》。
浙江富陽:《富春龍門孫氏宗譜》,《龍門孫氏謙三十五公派支譜》,《龍門孫氏愛仲三公派支譜》,《龍門智五公派支譜》,《龍門孫氏智七公派支譜》,《富春王洲孫氏宗譜》,《富春瓜邱孫氏宗譜》,《富春甑山塢孫氏宗譜》,《洋漲甑山塢合修孫氏宗譜》,《富春儀鳳孫氏宗譜》,《富春儀鳳雙溪孫氏宗譜》,《東安莊村孫氏宗譜》,《東安昌定莊村孫氏宗譜》
杭州:《孫氏梅東家乘》,《孫氏宗譜》,《孫氏列代世系表》,《姚江孫氏遷杭族譜》,《錢塘孫氏宗譜》,《武林族譜》
蕭山:《蕭山孫氏宗譜》,《蕭山湘湖孫氏宗譜》。
嘉興:嘉善《樂安孫氏支譜》,《燕兜孫氏家乘》,平湖《孫氏家乘》,《平湖孫氏宗譜》。
湖州:《菱湖孫氏續修支譜》,《菱湖孫氏長支續譜》,《菱湖孫氏族譜第四支直齊公位下世系》,長興《孫氏宗譜》,《孫氏先德傳》。
余姚:《余姚孫境宗譜》,《余姚孫境世系譜》,《孫氏世乘》,《姚江孫氏世乘》,《洋溪孫氏宗譜》,《余姚樸樹下孫氏宗譜》,《姚江孫氏族譜》,《余姚開元孫氏宗譜》,《余姚蘭鳳孫氏宗譜》。
紹興:《山陰陽川孫氏宗譜》,《會稽孫氏宗譜》,《紹興孫氏宗譜》,《山陰浦陽孫氏宗譜》,《浦陽槁溪孫氏宗譜》,《山陰天樂孫氏宗譜》,《山陰亭川孫氏宗譜》。
慈溪:《木咎村孫氏家乘》,《樂安廄山孫氏宗譜》。
象山:《下沈孫氏宗譜》,《下沈孫氏房譜》,《中沙孫氏宗譜》,《岙底孫氏宗譜》
寧波、鄞縣:《鎮海龍頭西鋪孫氏世譜》,《港口孫氏宗譜》,《蛟川清水橋孫氏宗譜》,《孫氏宗譜》,《甬北孫氏宗譜》,《鄞邑甬北樂安孫氏宗譜》,《鄞縣北渡孫氏宗譜》,《四明章溪孫氏宗譜》,《四明章溪孫氏越水公支譜》,《鄞東韓嶺孫氏宗譜》,《魚山孫氏宗譜》。
奉化:《高街孫氏宗譜》,《孫氏房譜》,《蕭鎮孫氏宗譜》。
金華:《中柔孫氏宗譜》,《昆溪孫氏宗譜》。
蘭溪:《樂安孫氏宗譜》,《土見坦孫氏宗譜》,《石塘孫氏宗譜》。
永嘉:《五云孫氏宗譜》,《永嘉孫氏宗譜》。
還有:《義烏孫氏宗譜》,《義烏高嶺孫氏宗譜》,黃巖《方山孫氏宗譜》,東陽《吳寧婺東世家孫氏宗譜》,諸暨《暨陽孫氏宗譜》,《暨陽北關孫氏宗譜》,嵊縣《屏山孫氏宗譜》,舟山《定海孫氏宗譜》,余杭《余邑孫氏宗譜》,桐廬《桐南孫氏宗譜》,上虞《虞邑孫氏宗譜》,瑞安《盤谷孫氏族譜》,永康《華溪厚莘孫氏家譜》。
二、江蘇、安徽、福建省 江蘇常熟:《海虞孫氏族譜》,《常熟孫氏宗譜》。
南通:《孫氏遷通世系》,《孫氏遷通本支宗系》,《孫氏宗譜圖詠》,《新安遷通孫氏宗譜》,《新安草市遷通系稿》,《南通金沙縣孫氏二卯堂家譜》。
吳江:《甲山北灣孫氏宗譜》,《吳溇孫氏宗譜》。
無錫:《新安孫氏家乘》,《梁溪孫氏宗譜》,《義村孫氏宗譜》,《義村孫氏續修家乘》。
錫山:《孟里孫氏宗譜》,《港下孫氏宗譜》。
常州:《竹園孫氏宗譜》,《毗陵孫氏家乘》,《孫氏譜記》,《毗陵巷孫氏宗譜》,《陽湖孫氏譜記》,《蘆墩孫氏宗譜》,《黃墅橋孫氏家乘》。
宜興:《荊西孫氏宗譜》,《官林孫氏宗譜》,《工文孫氏宗譜》。
丹陽:《云陽幸家巷孫氏宗譜》,《云陽孫氏宗譜》,《富春孫氏族譜》,《云陽前觀孫氏宗譜》,《富春當江沙孫氏宗譜》,《嚴莊孫氏家乘》,《嚴莊孫坻支譜》。
鎮江:《潤州孫巷孫氏重修族譜》,《潤州孫氏重修族譜》,《潤州崗東當沙孫氏重修族譜》,《潤東當沙孫氏宗譜》,《開沙孫氏宗譜》,《丹徒富春孫氏宗譜》,《孫公家乘》。
江陰:《斜河孫金工宗譜》,《沙洲孫氏宗譜》,《黃橋孫氏支譜》,《澄江孫氏宗譜》。
江都:《江都孫氏族譜》,《孫氏世譜》,《梁津孫氏家乘》。
還有:泗洪《桃源樂安孫氏宗譜》,揚中《孫氏家譜》,句容《句曲丁莊孫氏原修宗譜》,漣水《淮海孫氏宗譜》,《漣水孫氏宗譜》,睢寧《樂安孫金工宗譜》,沭陽《大竹園孫氏家譜》,灌南《惠澤孫氏宗譜》,《溧陽孫氏宗譜》,豐縣《映雪堂孫氏族譜》。
安徽休寧:《新安孫氏宗譜》,《新安孫氏支譜》,《新安云溪孫氏宗譜》,《新安水北孫氏合修統譜》,《新安楊湖孫氏宗譜》,《休寧仙林孫氏本宗譜》,《休邑孫氏世系譜》。
徽州:《星源孫氏宗譜》,《仙源峴陽孫氏族譜》。
宣城:《宣池富春孫氏宗譜》,《泗安孫氏家乘》。
桐城:《桐城孫氏家譜》,《孫世愍公后裔世系》,《蒼基孫氏家譜》,《棠山孫氏宗譜》。
還有:壽縣《壽州孫氏支譜》,黟縣《古筑孫氏家譜》,潛山《儲陽孫氏族譜》,懷寧《孫氏宗譜》,南陵《孫氏宗譜》,全椒《南譙孫氏重修本支世系譜》,《泰州延令孫氏族譜》。
福建廈門:《禾山孫氏族譜》,《柳塘記》,《集美孫氏宗譜》,《孫氏歷代譜記》。
連江:《連邑孫姓康房本派族譜》,《連江拱頭孫氏族譜》,《連江拱川鰲江富春孫氏族譜》,《連江拱川富春孫氏福仲房坤派下大者公支譜》。
泉州:《禾山孫氏族譜》,《孫夢觀學士公族譜》,《安溪獅淵孫氏族譜》,《溫陵孫氏歷代譜圖》。
惠安:《玉塘孫氏開基始祖圖考》,《惠安埔塘孫氏族譜》,《惠安王孫氏族譜》,《惠安紫山孫氏族譜》,《惠安玉塘官房家譜》,《惠邑玉塘分派園刊三房家譜》。
還有:同安《沙溪孫氏族譜》,南安《官橋林兜孫氏譜序》,龍溪《樂安孫氏先代紀念冊》,浦城《馀慶孫氏族譜》,德化《樂陶孫氏族譜》,《晉江青陽孫氏族譜》,《晉江田孫氏族譜》,《永春五里街孫氏族譜》。
三、其他省份和臺灣 山東:淄博《佛村孫氏族譜》,《顏山孫氏族譜》,《般陽孫氏長支家譜》,《南峪孫氏族譜》,《淄博孫氏家譜》,《淄川孫氏族譜》。煙臺《福山孫氏譜書》,《張格堡孫氏前街支系表》。濟南《歷城孫氏族譜》,《即墨孫氏宗譜》,平度《膠東孫氏家乘》,蓬萊《孫氏宗譜》,《鄄城孫氏樂安世譜》,《鄄城孫老家孫氏族譜》,棗莊《孫氏宗譜》,嶧縣《嶧陽牛山孫氏族譜》,招遠《孫氏族譜》,棲霞《孫氏族譜》,金鄉《孫氏家譜》,臨沂《解梁孫氏族譜》,臨沭《孫氏族譜》,費縣《蒙陽孫氏族譜》。
河北:《玉田縣孫家矍孫氏宗譜》,《玉田孫氏家譜》,滄州《孫氏家譜》,《寧晉孫氏族譜》,高陽《孫氏家乘》。
河南:光山《孫氏家譜》,汜水《孫氏宗譜》,滎陽《孫氏族譜》,鞏義《孫氏族譜》,《濟源七姓八家小史聯宗考察記》。
湖北:《新洲孫氏宗譜》,《崇陽孫氏宗譜》,《興山孫氏樂安堂支譜》,《蒲圻孫氏宗譜》。
湖南:辰州《楚南孫氏宗譜》,寧鄉《孫氏重修族譜》,寧鄉《楚蜀孫氏三修族譜》,湘潭《韶山孫氏譜記》,湘鄉《孫氏四修族譜》,祁陽《孫氏續修支譜》,岳陽《樂安堂孫氏族譜》,《醴陵孫氏四修族譜》,《常德武陵樂安堂孫氏宗譜》,瀏陽《孫姓氏族淵源》,《瀏陽大坪孫氏族譜》,《東安三水孫氏族譜》,《零陵孫氏通譜》。
江西:南昌《樂安孫氏宗譜》,婺源《湖溪孫氏宗譜》,《萬載田心孫氏族譜》,《德安孫氏宗譜》,樂平《秋洲孫氏宗譜》,寧都有:《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寧都南門外直街孫氏族譜》,《雩邑富春郡孫氏七修族譜》,《磨盤孫氏運字銘器公房譜》,《青塘孫氏祭祀始祖芳名祭譜》,《青溪孫氏前房重修族譜》,《青溪孫氏彥文公房譜》。
廣東:中山《孫煌福家譜》,《沙邊孫氏族譜》,《香山縣左步頭孫氏源流考》,順德《孫氏族譜》,《紫金袁田孫氏支譜》,《紫金上義孫氏族譜》,《紫金中壩孫氏族譜》,惠州《興寧孫氏族譜》,興寧《章峰堡孫氏族譜》,《吳川孫氏重修族譜》,陸豐與海豐《榕岡孫氏世系圖譜》。
四川:《陽川孫氏留川世系方譜》,《華陽孫氏家乘》,宣漢《孫氏族譜》,開江《孫氏族譜》,儀隴《孫氏宗譜》。
山西:運城《解梁孫氏族譜》,代縣《代州孫氏家乘》,《雁門孫氏家乘》。
云南:《宣威東屯孫氏族譜》,《宣威榕城孫氏族譜》,《宣威上堡街孫氏族譜》。
廣西:橫縣《孫沔公族譜》。
貴州:長順《水波龍孫氏家譜》。
海南:三亞《崖縣孫氏族譜》。
臺灣:高雄有《孫氏族譜》,《孫公純直渡臺世系表金街》,《山東孫氏世系圖》,《孫佑茲家譜表》,《高雄大社孫氏系統圖》。臺北與苗栗《寧化孫氏族譜》,《樂安孫氏族譜》,《孫氏宗譜》。還有《樂安孫氏族譜》,《惠安玉塘旅臺孫氏族譜》,屏東《東安孫氏遷臺祖譜》,花蓮《孫氏世系圖》,永和《禾山孫氏族譜》,《麻原鎮孫氏族譜》等。
四、綜合目錄與有關資料 上述家乘族譜的撰修版本、卷數和收藏地方諸情況,可查找以下目錄:
1、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合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中華書局1997年9月版。
本目錄收有約180種孫氏族譜,記載了各族譜的撰修人、版本及收藏地,收藏地包括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和各大學圖書館、各地區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藏書樓,以及臺灣、日本、美國等。
2、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編《中國家譜目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本目錄收有該研究中心收藏的30余種孫氏族譜,記其版本、頁數、撰修人等內容。
3、趙振績編《臺灣區族譜目錄》,臺灣省各姓歷史淵源發展研究會1987年出版。
本書收錄有臺灣孫氏族譜20余種,記有譜名、作者、原籍、始祖、現居地等內容。
4、陸允昌、孫遠謀編《中國孫氏世系源流》,白山出版社1999年版。
本書收錄有四部分內容,一總敘,輯錄了有關孫氏淵源的譜序24篇。二支譜,輯錄了164種孫氏族譜的世系和遷徙、分布情況,涵蓋山東、山西、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北、云南、臺灣等15個省市。并注明該譜牒現收藏于何處。三碑志,收錄了自漢唐至明清歷史326位孫氏名人的墓志、碑記、行狀、四本傳,為孫武、孫臏、孫權、孫中山四人傳記。本書的主要價值在第二部分,讓人們能夠基本上了解這些漢族孫氏家族在唐宋以后的有關世系和大致遷徙分布的情況,由于惟有輯錄而沒有任何考訂,所以只是一本可作進一步研究用的原始資料匯編。后面還附有國內外現存的458種孫氏譜版目錄,其中浙江155種,江蘇78種,山東31種,安徽和福建各28種,臺灣29種,湖南17種,廣東133種,湖北7種,河北、山西和四川各5種,河南和上海各4種,貴州、廣西和海南各1種,并注明版本、撰修人、收藏地,應是止前孫氏家乘族譜收載較全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