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notaur
看到水木上有人評論甲午戰爭, 說戰爭后期日本掌握了制海權, 可以到處登陸, 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三面環水,防不勝防,特別是在通訊、交通都不發達,而指揮又混亂的情況下總會被找到薄弱點被突破,
正好最近再看買的那套12本<中日戰爭>,第九集內容主要是日人描述的對清作戰經過。順便說一下我的感想。
大致的感覺, 戰前清軍的陸軍輕敵,海軍畏敵。我指的是不是普通士兵,而是中高級軍官一層乃至決策層上。
陸軍因為是淮軍底子,有很多老軍官,待遇也不錯,身材皆比日軍魁梧,體力也大于日軍,故清軍初始對日人有輕視之心。
清軍在平壤筑有N多多角堡壘, 給養充足,號稱可當數萬日軍支持七年。 裝備也還成,比如地雷就是清軍的重要武器,給日人帶來了很大傷亡。
海軍的高級軍官一部分是陸軍成員,如丁汝昌出自淮軍,之所以擔任統領是因為他對李鴻章足夠忠心。其他大致上來自福建或廣東水軍。對現代海戰的了解,也就是一批中高級將領到英國進修了一把,實戰經驗嚴重缺乏。 戰爭爆發前,丁汝昌一直在申請購買新式快船,但是結果大家知道了,經費被挪用了。想一想,如果當初真的買了快艇的話,黃海海戰的時候,這些快艇就能夠有效攔阻日軍的快船的迂回,就不至于成為實戰中那種局部被日艦以多打少的被動局面。經費不足也導致訓練不足,據稱1891年以后,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按當時清人對敗因的總結其一,就是"槍炮無準"。中日戰爭這套書。里面有日人和清人各自的電文,奏章和總結。日人的電報也說,清水軍將士的勇敢很令人欽佩,但似乎缺乏訓練,炮彈準確率很差。
另外,原來的海軍顧問是英國的, 比較有水平, 但是薪水比較高,后來發生了撤旗事件,于是換了個便宜的德國顧問。不知道事件本身是不是有點陰謀意味,無論如何,英國顧問換成德國顧問是北洋海軍一個非常重大的錯誤。一分錢一分貨,德國就不是海上強國。這些因素合在一起,就是整體上海軍自己的信心不足。 表現為海軍的艦只一直是不敢單獨出動,總是全體武裝游行, 完全是保守被動的態勢, 大致上說有點松錦之戰里八總兵猬集一起的意思。也不敢主動去找日軍主力決戰, 而是守一下自己的海岸, 運點兵而已。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其實海軍對自己的實力判斷的還是比較清醒的。 大致上當時是海軍防守,寄希望于陸軍,伺機講和。
所以先有高升號借著英國的旗幟偷雞運兵被擊沉,接著是海軍全體出動黃海武裝游行,其實也是怕被船快的日本人各個擊破。 決戰中中方指揮下的海戰從排兵到布陣各方面都有問題, 失敗也是情理之中。 戰爭中海軍表現得反而比陸軍英勇,除了鄧世昌外,最后威海衛之戰失敗后,丁汝昌自殺,負責東西炮臺的劉歩蟾、林泰曾也相繼自殺。
其實從紙面上看,無論從陸軍和海軍比較,從裝備到噸位,日軍都是劣勢。戰前而言,清日之間的戰爭,有誰會看好日本呢。清軍的士兵個體而言其英勇程度不比日軍遜色,在電文中日人也頗多稱贊。清軍的騎兵也不遜于日軍,日軍的騎兵的刀劍細小,不便砍殺,在旅順口日軍即在清軍騎兵下吃了虧。
但是日人勝在準備充分。憑借細致的情報,細致的針對準備,最后大獲全勝。
首先,是針對性的戰術。比如白刃戰,人高馬大的清軍和日軍拼刺刀很吃虧,導致不敢近戰。總之,日人以拼刺刀,勇氣(軍官傷亡率很高)和迂回戰術彌補自己矮小的弱點。 裝備上主要靠精準的射擊(比如榴霰彈)大量殺傷清軍精銳。戰術上多采用迂回,攻擊清軍戰斗力較弱的部隊和后方,造成清軍全線動搖,然后追擊殲滅當面戰斗力較強的清軍精銳。
其次,是細致的情報。我看到日人在1894年11月的報告,對北京到奉天沿途各支清軍的駐防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兵力、位置、部隊組成、指揮官、精銳還是新募皆有標明, 清朝的情報防諜工作實在太差了。搞笑的是清人自己的總結里也說敵人的間諜猖獗,部隊的軍事行動還沒開始敵人就知道了。為什么,因為日人可以化妝成清人,但清人沒法化妝成日人。這也算是報應吧。當年后金對明朝,后金的間諜猖獗,明人卻很難對后金進行諜報工作。都是頭發惹的禍。以平壤戰役為例。清軍表現還是很英勇的。 日人分兩路攻擊, 第一路大島第九混成旅團兩個聯隊, 面對的是馬玉昆率領的盛字軍,面對日軍瘋狂的進攻和猛烈準確的炮擊,毫不畏縮,日軍進一步,清軍進一步。大島第九混成旅團的兩個聯隊的軍官幾乎全部戰死或負傷。光大尉就戰死三個,旅團長,聯隊長皆負傷。 如果沒有后來的如果, 其實可以稱得上大捷, 因為這一路日人損失確實非常慘重。
日人另一路進攻玄武門和牡丹臺。 當面的清軍是著名的悍將左寶貴。 左寶貴戰死,牡丹臺失陷。 堅固設防的玄武門,日軍付出慘重傷亡,連靠近都成問題。后來兩個日軍士兵從背后懸崖攀上,數百清軍發生動搖被逼退二三步,被此二日軍士兵從里面從容打開城門,堅固設防的平壤城就以這種奇葩的形式被攻破了。左寶貴戰死后清軍氣奪,連夜逃跑。日軍繳獲平壤的清軍遺留物資堆積如山,僅各種炮就有三十多門。
日人情報工作的意義,在平壤之戰,先是準確攔截擊沉了高升號運兵船(高升號雖只有一千人,但都是李鴻章所部淮軍多年經煉精銳,船上據歷史學家研究說還有駐朝清軍的餉銀。首戰不利更在心理上打擊了清軍,士氣大為沮喪)。然后對付堅固設防的牡丹臺和意志堅強的左寶貴軍, 日人有針對性地使用榴霰彈,左寶貴守把的牡丹臺被被榴霰彈大量殺傷(清軍沒有做防榴霰彈的設施),左寶貴雖然英勇作戰,負傷后仍死戰不撤,直至陣亡。而對堅固設防的玄武門,日人知道懸崖后有不為人知的小路,偷襲得手。之后,又預先判知清軍逃跑時間和路線,入夜,有準備的日軍師團在道路兩側展開,夾擊射擊葉志超的跑路清軍,當夜清軍死尸堆積如山,陣亡達1500人。
認真細致,就是日本人的法寶。戰爭是生死攸關的事情,由不得任何馬虎大意。后來的中國人 似乎仍始終不能正視這一點,不能充分吸取教訓,以致到后來的抗日戰爭仍然反復地吃類似的虧。
有人問,為什么清軍不主動進攻,單純被動挨打?
其實關鍵是沒快船,追不上對方,怎么打。剩下的辦法就是把陸軍運到日本本土,但是問題是清朝之前根本沒這個打算,情報的沒有,物資準備的都沒有。因為當時清朝的全部精力都在省錢給慈禧置辦她的60大壽上(1874-1894年20年北洋海軍軍費是3400萬兩白銀,其中挪用修建頤和園1200萬兩。到1891年以后北洋海軍連彈藥都不怎么買了)。當時的慈禧的態度就是趕快結束戰事,不要影響她的壽筵。大打出手曠日持久肯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