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興漢論壇
漢
舞
漢舞是對漢民族傳統舞蹈的總稱,她的歷史源遠流長,種類繁多。美輪美奐,讓人觀之神往。漢舞又常以仙姿飄飄而素有仙舞之稱,是人類舞蹈藝術的巔峰。
長袖善舞
漢族
蹈厲觀周舞,
風云入漢歌。
功成推大定,
歸馬偃琱戈。
漢族自古以來能歌善舞,素有“長袖善舞'之稱。古代漢族舞蹈藝術之高令人驚贊不已。五千年來無出其二者。漢舞自有華夏以來傳承至今,從原始社會的篝火而舞到今日的銀屏飛舞,一直對東方舞蹈及世界的舞蹈藝術起著深刻的影響。
漢舞的發展
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古代神話與古人生活的再現。《尚書》中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記載.《呂氏春秋》中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描述。彩陶盆亦有原始集體舞。 這一時期,是漢舞的萌芽期。
先秦時期
在五帝和商周時期,具史詩性的樂舞開始出現。 《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中載:帝顓頊登帝位,聞四面八方熙凄鏘鏘之風聲,命“飛龍”仿效八風之音作《承云》,用來祭祀天帝。
到了帝嚳的時期,帝嚳則命“咸黑”作《聲歌》、《九招》、《六列》、《六英》。又命“倕”制鼙、鼓、鐘、磬、吹苓、管、塤、篪、鼗、椎、鍾等樂器,吹打起來,十分動聽,引來鳳鳥錦雉隨之起舞。
到了周代出現了中國樂舞的第一個高峰“雅樂舞蹈”。在“制禮”的同時“作樂”,用“樂”的藝術表達禮。之后雅樂在東亞范圍內廣為流傳。
據說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期創作的樂舞《韶》后,感嘆“盡美矣,又盡善也。”也由此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孔子對樂舞的評判標準——盡善盡美。除了雅舞,還有祭祀的巫舞、儺舞等。在夏代,夏禹曾親自編舞。商代.成湯也善跳巫舞.宮廷流行“巫風”。東周時.楚地巫風極盛.女子常扮演云神、水神、山神等,載歌載舞,場面宏大而隆重。
秦漢
秦漢舞蹈百技紛呈,是樂舞文化的高峰。王公貴族家宴會多會請舞者演出。漢代舞蹈既有即興歌舞和宴飲中的“對舞”,這一時期的舞蹈形式非常豐富。有舞劍、舞刀、舞棍、干舞、戚舞、長袖舞和巾舞等。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北方游牧民族大舉南下。對漢族舞蹈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社會生活安定下來之后,漢舞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而游牧民族的“胡樂”、“胡舞”及西域的樂舞如“天竺樂”、“龜茲樂”、“疏勒樂”、“安國樂”、“高麗樂”、“康國樂”、“高昌樂”等,也開始以漢舞的為載體流傳。
隋代
隋文帝匯輯當時流傳各地的樂舞作七部伎;而后來更增加疏勒樂和康國樂,改稱為九部樂。廣泛的曾征各地散樂及舞蹈進行表演,宮廷樂與宴會樂開始發展。這一時期漢舞開始復興。
唐代
到唐朝,唐人把舞蹈視為抒情和展示才華,表示禮節的手段。能文能武、能歌善舞成了一個人的基本文化素養。著名代表人物有善作曲舞的唐玄宗與善“霓裳羽衣”的楊貴妃,親自排練過聲勢浩大的破陣樂的唐太宗;即興善舞抒情的李白。唐代的祭祀巫舞從巴楚之地到中國西北荒村都很興盛,唐代宮廷的驅儺是種面具神舞,繼承漢代的宮儀規模亦即為盛大。
唐朝是中國舞蹈發展的繁盛時期,朝廷設教坊司,專門訓練舞優。對歌舞的分類也更為細膩。有按風格特點來分的健舞和軟舞,有以結構嚴謹和統一歸類的歌舞大曲,有以故事情節歸類的歌舞戲;有從用途和表演方式歸類且用于宮廷朝會、宴饗的九部樂、十部樂、立部伎等。還一些名舞不能歸類,如贊美龍女的凌波曲是盛唐著名舞人謝阿蠻依舞曲編舞表演的,深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喜愛;伶官李可編創的“菩薩蠻舞”是表現佛國仙女的美音妙舞,其他不能歸類的名舞如“何滿子”、“嘆百年”等都是在當時興盛有深遠影響力的。健舞著名有公孫大娘的刀舞。
宋代
宋代的宮廷樂舞雖衰退但完善了宗法禮教,所以宋朝宗廟祭祀一直保存著雅樂舞蹈。宋代的雅樂舞現保存在文獻中的有《大善樂舞》、大順樂舞、《大慶樂舞》、《大定樂舞》、《天盛樂舞》、《大和樂舞》、《大昭樂舞》和《大熙樂舞》等。宮廷隊舞在宋初比較興盛,宋代文人喜好填詞,士大夫家有家伎歌女善歌舞。
元、明、清
元代蒙古的南下,將漢族人口大量減少,社會體系崩潰,在痛苦流離的歲月,音樂和舞蹈難以生存。漢舞的發展開始停滯和中斷。到了明朝雖然有一定的恢復。但又在清朝的屠戮中,將漢舞徹底滅絕。取而代之的是庸俗無比的通古斯舞。漢族的優雅被徹底敗壞。
漢舞的傳承與發展
漢舞從三皇五帝時興起,到漢、唐的高峰,元、清時的斷絕。跟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息息相關。從原始時期的娛己、娛人到夏商時代的娛人、娛神,后發展到周代的既娛己、娛人,又育己、育人的美育教育,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美育思想及實踐的一種雛型。舞蹈教育在教育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是培養完美人格的一種不可缺少的美育形式。從歷史上看,漢舞雖然從元代已經被人為中斷滅絕。但它的一些本質特征往往被一些進步的或富有實踐經驗的教育家所賞識,被用作改革的旗幟。
漢舞的消失是這個世界的不幸。漢舞不僅僅是漢族的舞蹈。亦是東方文明的藝術代表。漢舞,在古代,對東方世界有這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今天我們已經離漢舞太久了。留下的是一個庸俗不堪、文化淪喪的世界。對于舞蹈這種產生于民族內心的傳統生活享受,我們今天已經體察不到它最本原的神韻。但是,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沒有舞蹈是不可能的。于是,各個少數民族的舞蹈成為了漢族社會舞臺生活的主角,流行舞蹈則以日爾曼民族的各類現代舞蹈為主。在舞蹈方面,漢族已經喪失了自我。
漢族不是沒有藝術細胞的民族。漢舞需要復興。漢舞既是漢族精神意氣的反映。在中國復興的當下,漢舞也必將迎來興盛,在未來它將以卓越的身姿讓世界驚嘆!
漢舞欣賞
《昭君出塞》
漢風微店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