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認知學界和心理學界關于經典小說閱讀研究發現,文學小說的深度閱讀有助于提高讀者的心理推理能力,進而強化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小說閱讀是對現實的心理模擬
研究發現,閱讀文學小說實質上是讀者對現實社會交往行為的深層次、沉浸式模擬體驗過程。早在1986年,心理學家Jerome Bruner就認為小說是一個包含具體人物、意圖以及人際交往的“獨特的思維模式”。文學小說語言運用為讀者創設了一個不同人際交往經驗的虛擬生活場景,使其可隨故事情節的發展駕馭各種不同的人際關系、協調各種矛盾、實現具體的目標,從而獲得一種仿真體驗。可以說,文學小說就是一個濃縮的人類社會“微世界”。盡管這個世界并不真實存在,但小說主人公所涉及的人際關系,追求的目標、懷有的愿望,以及他們為了實現愿望而進行的人際交往活動都與我們真實生活中所關心的事件、面臨的問題和相應的情緒狀態有關。
根據Barsalou的具身認知觀,語言加工離不開心理模擬,讀者要理解句子,就需要再入情境,通過模擬句子所描述的人物、地點、事件、行為、情緒等,來理解句子的意義。Oatley通過一系列研究發現,讀者通過角色植入所獲得的情感與其在日常生活中真實感受的類型和強度相同。因為在心理模擬過程中,讀者需要啟動記憶中關于特定事物、行為、事件、情緒等經驗來重塑情境,進而對所描述的事件進行替代體驗。
共享同一認知機制
心理學家Richard Gerrig指出,人們在處理真實世界和小說所構建的虛擬世界時會采用同一種認知機制——心理推理能力(Theory of Mind,以下簡稱ToM)。Lisa Zunshine在《我們為何要閱讀小說》一書中,直接將文學小說比作是“一種為了訓練ToM而設計的人造認知實驗工具”。所謂心理推理能力,即“讀心能力”,是指人類通過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信仰及欲望等方式來解釋他人行為的一種能力。正是憑借這種識別和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我們得以通過觀察他人的某種行為來推測他人的心理狀態,可以根據他人寥寥數語的描述體會其相對復雜的心理狀態,甚至還能依據自己的本體意識來解釋自己的心情。從這個意義上說,良好的心理推理能力是構成“高情商”的關鍵因素,也是培養良好社交能力的重要保障。
關于ToM的研究,起源于認知心理學家對于自閉癥患者的研究。發展心理學研究顯示,健康兒童在四歲時開始表現出具備ToM,并且這種能力與兒童的語言發展和想象能力密切相關,有助于兒童理解虛構的故事。相比之下,自閉癥患兒由于其ToM受到損傷,所以在成長初期就表現出在社交、應變、想象、模仿等能力發展方面的深層次缺陷。Oliver Sacks的一項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在閱讀《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書時會感到困擾,因為他們根本無法了解主人公到底想要什么。這個事例說明,ToM是讀者在閱讀中獲得充分情感體驗不可或缺的認知機制。
Kidd和Castano指出,文學小說具有迫使讀者啟動ToM機制、經歷“讀心”過程的獨特功能。文學語言勾勒出的虛擬世界蘊含了比現實世界更為集中、復雜的人物關系和矛盾沖突,所以走進虛擬人物的內心世界、準確把握他們的內心感受恰好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對ToM進行強化訓練的機會,使他們通過小說閱讀不斷地重復這種在真實世界里與他人交往時必須經歷的心理過程,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