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認為,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長期嗦吟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其發病原因比較復雜。臨床表現為高尿酸血癥和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炎,可演變成痛風性慢性關節炎。該病臨床表現以關節紅、腫、熱、痛和反復發作、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特征,辯證屬于中醫學的“痹癥”范疇。筆者自2《刀)年以來采用中醫針灸方法治療本病26例,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1資料與方法Ll臨床資料本組26例均為我科門診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齡30~65歲,平均46.1歲;病程1個月一7年,平均2.3年。其中中醫辯證為熱痹12例,痛痹8例,著痹4例,行痹2例。1 .2診斷標準參照全國中醫學高等教材《中醫內科學》及《針灸學》的辯證標準,同時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然發生腸趾、踩、膝、手、腕、肘等處關節紅、腫、熱、痛或冷痛麻木與僵硬畸形,血尿酸值不同程度增高,部分病例X光檢查有關節面附近痛風石沉積或骨質鑿空樣缺損。1.3治療方法以局部和循經取穴為原則,主穴分2組:(1)腎俞、三陰交;(2)小腸俞、曲池。配穴分2組;(l)內踩側:太溪、大敦、太沖;外躁側:足三里、丘墟、足臨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