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在行經前后或行經期出現小腹部較劇烈疼痛稱?為痛經。痛經治療的主穴可以選十七椎,不論虛實均可使用。
一、實證:
主穴:中極,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三陰交,肝脾腎三經交會穴。
(一)、氣滯血瘀型:患者情志不暢,肝氣郁積,經少,色紫有塊,腹痛,伴胸肋脹痛,脈弦,舌暗苔薄。
配穴:中脘、內關。
功用:寬中理氣。
操作:常規操作。在十七椎找壓痛點進針,提插捻轉瀉法1分鐘留針,艾條溫灸10分鐘出針;中脘捻轉補法半分鐘留針,中極捻轉1分鐘,使得氣留針,加艾條灸;平補平瀉法針內關,三陰交,間歇動留針30--40分鐘。
(二)、寒濕凝滯型:患者因經期飲冷、受寒導致經量少,色紫有塊,痛經,脈沉,苔薄白。
配穴:水道、地機。
功用:溫經散寒。
操作:常規操作。針水道,艾條灸;地機,捻轉補法,留針30--45分鐘,實證療程為3個經期,每日一次,痛甚者2次,從行經前7天治療至痛經緩解。
二、虛證:
主穴:關元、三陰交。
(一)、氣血不足型:患者素體虛弱,病后未復,導致少腹部隱隱作痛,經淡量少,脈細、舌淡苔薄。
配穴:加肝俞、脾俞。
功用:調補氣血。
操作:常規操作。十七椎平補平瀉法1分鐘留針,艾條灸10分鐘出針。捻轉補法針肝俞、脾俞;關元捻轉補法1分鐘留針,加艾條灸;三陰交平補平瀉法。
(二)、肝腎虧虛型:患者因多產、房勞,沖任受損,血虧無力,月經將盡,小腹隱隱作痛,伴腰酸、膝軟、頭昏、耳鳴,脈沉細,舌淡苔薄偏燥,臨床常伴盆腔炎而帶下。
配穴:虛證主穴加T9夾脊、腎俞,帶多加地機、太溪。
功用:補益肝腎。
操作:常規操作。針T9夾脊、腎俞不留針;地機、太溪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虛證痛經每日1次,直至疼痛緩解,以后每周2次,療程1--3個月。也可配合耳穴、磁珠療法。
痛經患者宜忌吃生冷、酸辣、刺激性食物,禁忌生氣,禁忌游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