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楊蜀康 黃迪民 王凡華 發布時間: 2006-11-10 01:45 來源:光明日報
大學既是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進文化的創新基地和重要輻射源。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文化建設正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高校既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職責,也承擔著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大學文化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
大學即文化,高等學府即文化機構。現
代大學的本質是在傳承深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的研究和創新。傳承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現代大學全部活動的基礎,創新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崇高使命。在西部大開發、教育大發展和國防大加強的歷史機遇面前,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提出:要把學校建設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學,就必須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設高水平的大學文化。為此,就要突出主旋律,提倡高品位、高格調,吸收世界進步文明成果,努力建設既有深厚底蘊,又充滿生機活力的科學民主、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
西北工業大學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為特色的國防重點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始終堅持充實和培育大學文化,逐步形成了以凝練辦學理念為基礎,以豐富校園文化為重點的特色大學文化建設方略。
2003年以來,西北工業大學在已有基礎上,對學校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的整合,形成了理念系統、行為系統、環境系統、視覺識別系統等一套相對完善的體系,開創了大學文化建設的新局面。學校緊密結合學科特點、歷史文化背景和發展定位,科學規劃,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環境文化三方面著手,不斷深化文化內涵,建設學校的特色文化:
構建文明現代的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前提和載體,它是大學文化的“硬環境”,直觀地反映學校的“容貌”,是傳播校園“第一印象”的文化表象。
幾年來,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連續建設了圖書館、體育館、教學樓、學生公寓和微機實驗室、語音教室、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專業實驗室等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教學條件和環境越來越好。按照“美化、綠化、凈化、亮化、硬化、文化”的方針,對學校環境進行了整體規劃治理,校園、文化統籌兼顧,寓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德育于各種文化設施之中,認真搞好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建設。同時,對校園內櫥窗、廣告、標語、網絡加強管理規范,進一步凈化了校園環境,提升了學校的文化品位。
提升健康高雅的精神文化。大學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師生員工的價值觀、集體輿論、文化傳統、學術風范、精神信念,及校風、學風、教風、校訓等內容。精神文化的核心是辦學方向、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理念。這是一所學校個性和風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園文化的深層內核,是校園價值體系的精華,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著力點,是檢測校園文化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
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注重發揮精神文化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認真抓黨的建設、宣傳思想工作和學生德育,統一師生的思想和行動,營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風正派、心情舒暢的和諧環境。2004年10月29日,學校在漢中城固縣古路壩村原國立西北工學院組建地,隆重舉行了西北工業大學舊址紀念碑揭幕儀式。古路壩舊址已成為重要的愛國、愛校教育基地。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對師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愛國、愛校、愛崗、愛學教育都取得了實效,從而確保了學校發展的持續性和強有力的發展后勁,推動各項工作跨越式發展。堅定扎實的思想基礎換來了豐碩的成果,西北工業大學這幾年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學校的教學科研實力迅速增強。年度科研經費到款穩居全國高校前10名,2004年突破7.9億元,位列全國高校第六,2005年更是達到9.07億元,居全國高校前列。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創造“以人為本”的和諧環境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其重點是加強學術環境建設。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優美的校園環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藝術情趣、濃厚的學術氛圍、科學的人文精神、優良的學風校風,形成催人奮進的校園精神、科學進步的價值理念和導向正確的輿論氛圍。這是時代、民族的基本特點和科學、民主的基本精神在大學內的沉積,體現了大學文化的整體特色和個性特點。
學校圍繞教學和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任務,加強教學改革和管理,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院注重制度文化建設,近兩年來,按照教育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學管理要求,新建和修訂了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奠定了學校實施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學管理制度平臺。鼓勵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相互促進,鼓勵教學科研人員多承擔高層次的科研項目,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2004年,張立同院士主持完成的“耐高溫長壽命抗氧化陶瓷基復合材料”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填補了該校近6年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空白,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同時,西北工業大學長年開展以主旋律教育和基礎文明教育為主題的學生教育管理,形成了教育與管理、激勵與制度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學校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娛樂活動,“模擬聯合國”活動、“名人百場報告”、“大學生體育文化藝術節”、機器人大賽等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在全省高校較有影響,并已經形成品牌。
大學文化建設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就是把教育與人的自由、尊嚴、幸福等終極目標緊密聯系起來,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培育以人為本、追求卓越、開放包容、張揚個性、倡導合作的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建設的內在定位,就是要充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達到科學升華與人性升華相同步、科學文明與人格文明相和諧、科學關懷與人文關懷相協調、科學理想與人才理想相統一的境界。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以人為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對人性的喚醒和尊重,最廣泛地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最充分地調動人的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大學文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和諧結合,是學校校風、教風和學風的高度概括和濃縮。大學文化是一種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濃厚、統一和諧的校園理念形象,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塑造和感染,是教育的未來性、生命性、社會性和校園建設與發展的主體性、生成性、原創性的綜合體現。
大學文化建設要與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相結合,與學校的發展形勢相適應。《西北工業大學“十一五”發展規劃》確定了今后大學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具體措施,明確要求在“十一五”期間,大學文化建設要進一步創新內涵,提高學校文化品位,塑造大學精神,強化道德養成功能,增強科技文化含量,營造崇尚科學、嚴謹求實、善于創造、具有時代特征和國防特色的良好校園風氣,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最終促進教職工和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文化,就是一所大學體現出來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它是學校長期辦學歷史經驗積淀,是學校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大學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同學校發展時代、獨特歷史、地理環境、行業特色密切相關,是學校發展的底蘊所在。在西北工業大學,大學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努力形成學校以育人為本的校風,教師以敬業為樂的教風,學生以成才為志的學風,最終創建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校風,讓學生成才,家長放心,社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