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腳趾間也曾患過水泡型、糜爛型癬疾,手背上患過紅色邊緣癬,但只涂涂氟輕松、無極膏、皮炎平、達克寧之類藥品也就好了。
今年初夏,突然感覺左手拇指與食指間發癢,用手撓撓無濟于事,仔細一看癢處有幾個小米大亮晶晶的水泡泡,涂點氟輕松還是癢的不行。用針挑破流出清水,次日邊緣又有更多的小水泡出現,接連不斷。繼之,右手掌的左下部,左手掌的右下部出奇地癢,出現小水泡。先后用氟輕松、皮康王、膚專家涂抹,用大蒜、花椒研末貼敷均無效果。挑破的小水泡又發生感染連城大水泡,既癢又痛,坐臥不寧。
本想去醫院求治,考慮到手足癬是個頑癥,治癬無真方,說不定癬治不好還會花不少的錢,便沒去醫院。再一想網絡是百科全書,有求必應,何不到網上查查。打開網頁在百度前空欄內輸進“水泡型手癬的治療”,一點擊,就出來許許多多的手癬癥狀和治療方法。最終我選擇一是民間治癬經驗:“地骨皮30克,甘草15克,熬成濃液,每日2次清洗患處,5日即愈。”二是西醫治療有西藏紫露草、土槿皮酊、克霉唑水、曲咪新乳膏、可雷藥膏、蘆薈膠、復方酮康唑軟膏等。我當即去藥房買了地骨皮和甘草兩種中藥,花了2元;買了復方酮康唑軟膏1支,6.5元。
我的治療方法是中西結合,同步進行。即將中藥熬成濃液待用,用消過毒的針刺破水泡,放出水,露出肉。先用藥液清洗,晾干,再涂上復方酮康唑軟膏,每日3次。就這樣僅僅治療5天,水泡不再生了,癢的感覺也沒了。至此,藥液還余大半,軟膏也剩下半支。不知是中藥起了作用,還是藥膏發生了療效,抑或二者都奏效,手癬就這樣治好了。
手癬基本治好后,還要陸續將患處周圍死皮去掉,對露出的鮮紅嫩肉進行保護,不然會出現干燥、刺痛。我是用紅霉素軟膏涂抹患處,干了再抹,保持濕潤,兩個禮拜后就恢復了健康。
在此,我深感網絡的神奇作用,是她給我幫了大忙。患有皮膚病或其他疾病的朋友,不妨也到網上查一查,或許能找到好的方法,治好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