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牡丹亭》
湯顯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它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和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后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從產生《西廂記》的元初到晚明,時間過了三百年,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和壓迫更厲害,她們的斗爭也更艱苦了。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兒,杜寶是按照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要求嚴格訓練出來的官僚,“搖頭山屹,強笑河清,一味做官,片言難入”(王思任《批點玉茗堂牡丹亭序》),是他的性格特征。在他的嚴格管制之下,杜麗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連后花園都沒有到過,白天睡一會兒都成了違反家教。杜寶要請個老先生教女兒讀書,這本來是好事,然而他另有目的,那就是一方面要利用經典教條束縛她的思想,一方面希望她將來嫁到人家,“知書知禮,父母光輝”(《訓女》出)。杜麗娘的母親是杜寶的家教的執行者。象封建社會里許多麻木不仁的老太婆一樣,她絲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麗娘也教養成封建社會的賢妻良母。她看見女兒裙子上繡的一對花、一雙鳥,都少見多怪,怕引動女兒情思;聽見女兒去了一趟后花園,就找丫頭春香來訓斥了一頓。杜麗娘的師父陳最良,最她在杜寶以外唯一可以接觸到的男人,卻又是一個陳腐得發臭的老學究。這樣,杜麗娘的處境比之《拜月亭》里的王瑞蘭,《西廂記》里的崔鶯鶯,都更為難堪。森嚴的封建禮教和特殊的家庭環境,使她無法接觸到一個青年男子,象《西廂記》里的張君瑞、《拜月亭》里的蔣世隆那樣。
在這樣嚴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長的杜麗娘本來是個十分溫順的少女。然而環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虛,不能不使一個正在成長的青春少女感到苦悶。因此當陳最良企圖通過詩經向她灌輸“有風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條時,她卻從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發,對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釋:“關了的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肅苑》)后來她在春香的誘導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園,那盛開的百花,成對兒的鶯燕,紛至沓來,打開了這個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長期閨禁里的沈憂積郁,一時傾筐倒篋而出: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填;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沈魚落雁鳥驚喧,只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醉扶歸〉
原來為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皂羅袍〉
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還回憶起詩詞樂府里描寫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痛苦的歲月里斷送了她們的一生;但也有象張生、崔氏那樣的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約,后皆成秦晉”。這樣,她的青春覺醒了。她一面悲嘆青春的虛度,個人才貌的被埋沒,她說:“我生于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為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以上引文并見《驚夢》)一面執著于自由、幸福的追求,她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尋夢》)她不滿于自己的處境,卻找不到這種痛苦的根源;她憧憬著自己的理想,卻找不到它的出路。這樣,她就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偶然在夢里出現的書生,甚至為他纏綿枕席,埋骨幽泉,而“一靈咬住”,始終不放。對于杜麗娘來說,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的斗爭的開始。“一靈未滅,潑殘生堪轉折”(《冥誓》),在擺脫了現實世界的種種約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夢中的書生,主動地向他表示愛情,還魂結為夫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題詞》)。湯顯祖正是通過杜麗娘的藝術形象概括了封建社會青年爭取自由幸福愛情的斗爭的艱苦性的。杜麗娘在《驚夢》、《尋夢》、《寫真》等出里傾訴自己美貌的被埋沒和愛美的性格不能表現,帶有要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征,它揭露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扼殺比以前任何愛情劇為深刻。她在出生入死、執著追求中所取得的勝利,不僅在爭取幸福的愛情上給青年讀者以鼓舞,同時流露了作家對他所憧憬的某種美好生活的渴望。杜麗娘追求愛情幸福的強烈與持久,甚至不達目的,死不罷休,帶有“現代的性愛”的性質(參閱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二部分《家庭》),曲折反映了新的時代特征,那是崔張的愛情故事所沒有的。由于封建壓力的巨大,個人斗爭的艱苦,全劇籠罩著一股悲劇的氣氛。
杜麗娘這藝術形象的出現還有它的歷史根源。從干寶《搜神記》以來,民間就流傳著種種人鬼戀愛甚至還魂或投胎再生結為夫婦的故事,湯顯祖對這類故事又特感興趣(注:湯顯祖評《續虞初志&8226;許漢陽傳》:“傳記所載,往往俱麗人事,麗人又俱還魂夢幻事。然一局一下手,故自不厭。”)。他在《牡丹亭題詞》里說:“傳杜太守事者,仿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更而演之。”這“杜太守事”實際就是現在還被保留在《重刻增補燕居筆記》里的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它寫南宋光宗時南雄太守杜寶的女兒麗娘游園歸來,感夢而亡。她自畫的小影為后任柳太守的兒子柳夢梅所得。柳日夜思慕,遂和麗娘鬼魂幽會,并稟告父母,發冢還魂成親。這篇話本小說的后半雖比較簡單,但前半關于杜麗娘游園、尋夢、寫像等的描繪,已相當細致,并為《牡丹亭》所吸收。
《牡丹亭》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義。它的浪漫主義特色首先在通過“夢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節表現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杜麗娘所追求的理想在當時的現實環境里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可是在夢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終于擺脫了種種封建禮教的束縛,改變了一個大家閨秀的軟弱性格,實現了自己所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例如在《驚夢》里,杜麗娘在夢里和柳夢梅相見,“真個是千般愛惜,萬種溫存”;醒來之后卻是母親的一頓嘮叨。又如在《冥判》里,杜麗娘還敢于向閻王殿下的胡判官訴說她感夢而亡的全部經過,還得了判官的允許自由自在地去尋找夢里的情人,而在還魂之后,她的親爹卻不認她作女兒,更不同意她和柳夢梅結合。就這樣,作者通過一些富有奇情異彩的藝術境界,突出了現實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現了在封建閨范束縛下的青年婦女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強烈追求。其次是采取抒情詩的手法,傾瀉人物內心的感情。我們讀《驚夢》、《尋夢》、《鬧殤》、《冥誓》等出時,更多地象在讀抒情詩而不象在看劇本。用寫詩的手法寫戲本來是我國許多戲曲作家的共同特征,湯顯祖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突出。
《牡丹亭》的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蕩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劇中生旦訴情曲多用南詞;而描寫戰爭或鬼怪,如《虜諜》、《冥判》等出則間用北曲,正是各取所長。但有些曲詞還不夠本色。表現在石道姑、楊娘娘等身上的庸俗描寫,以及濫肆才情(如《道覡》的長白,《冥判》的增句詞)、結構不夠嚴密的缺點,也影響了作品的藝術效果。
盡管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湯顯祖還不可能為當時的青年指出一條現實的斗爭道路,然而他的藝術描繪已使當時的青年婦女從杜麗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從她的朦朧的理想中得到鼓舞。到今天,杜麗娘的理想早已過時了,我們對于象湯顯祖這樣一位表現他的時代理想的作家依然懷有崇敬的心情。
轉載自: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