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頌揚中醫的名醫高手時,常用“起死回生”、“扁鵲再世”之類的贊語。扁鵲是中醫的祖師,也是醫術高明的象征。
扁鵲原名秦越人,是戰國時期齊國渤海鄚(mao茂,今河北任丘)人。青年時曾在一家旅店干過雜務,后從良醫長桑君學習醫術,他曾在今河北、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為人治病,成為一代名醫。出于尊敬和愛戴之情,人們把秦越人比作上古時代的一位名醫——扁鵲,因而“扁鵲”便取代了他的原名.
扁鵲善于運用針刺、按摩、熱敷、手術和湯劑等多種方法治療疾病。有一次,虢(gu6國)國的太子突然“死”去(類似今天說的“休克”),全城都在忙碌著為他籌辦喪事。扁鵲給這位太子治病的情況是這樣:他只扎了病人幾針,病人就蘇醒了;他在病人兩脅下作了熱敷,病人就坐起來了;他又給病人吃了幾劑藥,病人就恢復了健康。自此,扁鵲能“起死回生”的消息便傳遍四方。
扁鵲對中醫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首創了切脈診病法。他以“望色”、“聽聲”、“寫(觀)形”和切脈診斷病情,從而為后世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奠定了基礎。扁鵲的切脈技術非常高明,晉國的大臣趙簡子病重,昏迷了五天,扁鵲切脈后說;這是血脈不暢通造成的,用不了三天就可以治好。結果只經過兩天半的治療,趙簡子就清醒過來了。扁鵲的望診,也達到了見微而知著,“洞見五臟癥結”的地步。有一次,扁鵲朝見齊國的國君齊桓侯(一說是桓公午),說他的皮膚淺表部位有病,齊桓候不信。五天后扁鵲朝見齊桓侯時說,病已進入血脈,不治將惡化,齊桓侯仍不以為然。又過了五天,扁鵲朝見他時,觀察了一會兒說,病已進入腸胃,不治會更加危險,誰知齊桓侯反而生了氣,拂袖而去。再過五天,扁鵲望見齊桓侯,遠遠就躲開了。齊桓侯派人問其故,扁鵲說病已進入骨髓,無法醫治了。果然,五天后齊桓侯病發身死。
醫術精湛的扁鵲,還能做到“隨俗為變”,根據各地的風俗和人民的需求分科治病。例如,趙國俗貴婦女,他就“為帶下醫”,主治婦科病;洛陽俗重老人,他就“為耳目痹醫”,主治耳聾眼花等五官科疾病;秦國愛惜兒童,他就主治小兒科疾病。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扁鵲堅決反對用迷信的方法治病,說“信巫不信醫”,病就不可治。扁鵲不辭辛苦,周游列國行醫,治好了許多疑難雜癥,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不料,當扁鵲在秦國行醫時,秦國的醫官李醯(Xi希),出于嫉恨之心,竟卑鄙地派人把他刺殺了。
扁鵲雖然死去。但他的精湛醫術和熱心為人治病的高尚醫德,贏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人們紛紛為他立碑建廟,表示紀念。扁鵲的醫學理論,被后人整理成一部醫書,名叫《難經》,是中醫學的寶貴文獻。他在砭(bian編,砭石是古代治病用的石針)石基礎上改革而成的用于針灸的金屬針,留傳襲用至今;他應用的“望”、“聞”、“問”、“切”四診法,現在仍然是中醫診斷病情的主要手段;把中藥制成丸、散、膏、丹、湯劑等品類也是他的創造。扁鵲對祖國醫學作出了重大貢獻,影響深遠,因而全國后來的中醫都尊他為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