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載]中國十大

中國十大名樓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留下了許多著名的樓閣,如今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以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最為出名,早有“中國三大名樓”之美譽,后來又把山東煙臺蓬萊閣加了進來,并稱“中國四大名樓”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中國歷史樓閣很多,各具特色也各有文化底蘊,在社會上流傳的“十大名樓”版本很多,主要的名樓無論在哪個版本中都被列入其中,但有的卻存在一些不同。20071025日,在中國文物古跡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召開的年會上,確認產生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分別是: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云南昆明大觀樓、山東蓬萊閣、山西永濟鸛雀樓、湖南長沙天心閣、江蘇南京閱江樓、陜西西安鐘鼓樓、浙江寧波天一閣。在201210月,這十大名樓還計劃聯合申遺,后由于某種原因擱淺。

                            

                                黃鶴樓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之上,享有“天下絕景”的之稱,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筑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因與對岸晴川閣隔江對峙,相映生輝,還被稱為“三楚勝境”。


    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變化的韻味和美感。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筑,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現在的黃鶴樓為198110月重修。

                              

                                岳陽樓


    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據考是三國東吳所建,以“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也是主要用于軍事上,之后便逐步成為歷代游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并記之于文,詠之于詩,形之于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


    現在的岳陽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恰似一只凌空欲飛的鯤鵬,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建筑構制獨特,風格奇異,建筑藝術價值無與倫比,氣勢之壯闊,構制之雄偉,堪稱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滕王閣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后,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呵成,寫下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王勃作序后,唐代王緒寫《滕王閣賦》,王仲舒寫《滕王閣記》,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西江第一樓”之譽。


    1300多年來,滕王閣歷經興廢28次,可謂慣看春花秋月,飽經雨雪風霜。1926年毀于兵災,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經過南昌市民的幾年努力,1989年重陽節,滕王閣終于重新矗立于贛江之濱。滕王閣是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筑,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筑,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筑,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于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云:“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圣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蓬萊閣


    位于山東省煙臺蓬萊市城北一公里處的丹崖山巔,道教名勝,閣樓高15米,坐北面南,系雙層木結構建筑,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供游人登臨遠眺,是觀賞“海市蜃樓”奇異景觀的最佳處所。閣中高懸一塊金字模匾,上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蒼勁大字,東西兩壁掛有名人學者的題詩。位于蓬萊閣下的仙人橋,結構精美,造型奇特,傳說為“八仙”過海的地方。閣上名人匾額楹聯眾多,猶以清代大書法家鐵保書的“蓬萊閣”巨匾著稱。


    蓬萊閣包括三清殿、呂祖殿、蘇公祠、天后宮、龍王宮、蓬萊閣、彌陀寺等幾組不同的祠廟殿堂、閣樓、亭坊組成的建筑群,這一切統稱為蓬萊閣。自宋嘉裕年間起,歷代都進行了擴建重修。秦始皇訪仙救藥的歷史故事和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給蓬萊閣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因而古來即有仙境之稱。閣下面臨大海,建筑凌空,登臨閣廊,舉目遠望,長山列島時隱時顯,東北海疆碧波連天,春夏之際,海市蜃樓時時光臨登州海上,使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蓬萊閣自古為名人學士雅集之地,閣內各亭、殿、廊、墻之間,楹聯、碑文、石表、斷碣、琳瑯滿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為仙閣增色不少。蓬萊閣前常出現“海市蜃樓”奇觀,蘇東坡的“東方云海空覆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養尊處優藏珠宮”一詩,正是“海市蜃樓”奇景的生動描寫。

 

                              大觀樓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區西南部,南臨滇池,因園中有大觀樓和“天下第一長聯”出名,園中樓閣聳峙,綠樹成蔭,有攬勝閣、涌月亭、觀稼堂及“蓬萊別境”等勝景,現為游覽公園。大觀樓坐落在滇池北濱,隔水與太華山相望。站在大觀樓上,滇池在腳下蕩漾,西山的秀麗景色遠望既得,山水交融,令人心曠神怡。在公園里可以欣賞亭臺樓閣,花草林木,是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大觀公園以長聯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游覽區,園內花木繁茂,假山、亭閣、小橋、流水營造出雅致、雋永的氣氛。乾隆年間,名士孫髯翁登大觀樓有感而發,傲然撰書一百八十字長聯,把滇池風光和云南數千年歷史生動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長聯一出即驚動四方,人們爭相傳頌,名揚天下,被譽為“海內第一聯”。中秋之夜,在大觀樓俯視樓前水面,便可得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之軀,本地人稱"長聯印月",是賞月游湖的好去處。

 

                                鸛雀樓


    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筑。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云棲樓”。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于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云棲樓”又稱“鸛雀樓”。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歷唐經宋,元初(公元1272)毀于戰火。數百年來,無數觀光游人只能望河興嘆,空留下無盡的遺憾。新落成的鸛雀樓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層,.由于樓體壯觀,結構奇特,加之區位優越,前瞻中條,下瞰大河,氣勢雄偉,風景秀麗,唐宋時期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

                               天心閣


    是湖南省長沙市的古城標志,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撫軍楊錫被主持興建。閣名引《尚書》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閣樓總建筑面積864平方米,垣高17.5米,地勢海拔60余米,當時為全城最高處。解放后市政府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閣體乃1983年重建,仿木結構,栗瓦飛檐,朱梁畫棟,主副三閣,間以長廊。整個閣體呈弧狀分布。主閣由60根木柱支撐,上有32個高啄鰲頭,32只風馬銅鈴,10條吻龍。閣前后石欄桿上雕有62頭石獅,還有車、馬、龍、梅、竹、芙蓉等石雕,體現了長沙楚漢名城的風貌。

 

                               閱江樓


    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城西北的獅子山巔,瀕臨長江。獅子山原名盧龍山,高78.2米,周長2公里,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六朝古都南京的江防要塞,有“獅嶺雄觀”之美譽,在清代列入金陵48景。閱江樓歷史淵源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樓高52米,主體建筑面積4000余平方米,外觀4層暗3層,共7層,巍峨壯觀、氣勢磅礴,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示在人們面前。


    閱江樓設計精美,藝術高超,色彩典雅,絢麗多姿,展示了很高的文化品位、深厚的歷史內涵;閱江樓的建筑設計,以明代風格、皇家氣派為基本方針,展示閱江樓之巍峨形態和磅礴氣勢,從而使其高度、體量、氣勢均與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相媲美;閱江樓濱江而居,放眼遠望,浩瀚的大江風光一覽無余,背江而望,金陵全景盡收眼底。

 

                          西安鐘鼓樓


    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是西安標志性建筑物,兩座明代建筑遙相呼應,蔚為壯觀。西安鐘樓,是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筑。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筑,也是我國現能看到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鐘樓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形式古樸、藝術典雅、色彩華麗、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筑更散發出其金碧輝煌的獨特魅力


    西安鼓樓,是中國最大的鼓樓,位于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據說是在微雨朦朧之中為鼓樓工程奠基的,重修后的鼓樓,面貌崇隆敞麗,燦然一新。登樓遠望,鬧市風光、秦川景色歷歷在目。90年代恢復 “晨鐘暮鼓”,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辟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天一閣


    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建于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


    天一閣之名取義于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閣。書閣是硬山頂重樓式,面闊、進深各有六間,前后有長廊相互溝通。樓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天一閣現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是一個以藏書文化為核心,集藏書的研究、保護、管理、陳列、社會教育、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現藏古籍達30余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余卷,除此,還收藏大量的字畫、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藝品。天一閣博物館宣傳語是:風雨天一閣,藏盡天下書!

    還有一些名樓在不同的中國十大名樓版本中被列入:

 

                               甲秀樓


    位于貴州省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甲秀樓多次重修,并恢復原名。現存建筑是宣統元年(1909)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甲秀樓是鬧市中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區內古色古香,景區外高樓林立,入夜后燈火輝煌,人影晃動,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聚焦點。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筑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甲秀樓高22.9米,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致,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余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臺,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翠微閣內,蕭嫻書法作品“清風待客,明月留人”,運筆飛動,詞意清雅,表達了貴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懷。

 

                              南京鼓樓


    位于江蘇省南京市中心,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乃當年擊鼓報時的場所,為全城百姓晝夜報時,有時也用作迎王、接詔書等大慶,堪稱明代首都之象征。歷來就是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鼓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成城闕樣式,高達9米,紅墻巍峙,飛檐迎風,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后,上有“暢觀閣”題額。上層建筑,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滴水直落臺座之外。其建筑規模之大國內少見,龍飛鳳舞,雕梁畫棟,十分壯觀。

 

                               越王樓


    位于四川省綿陽市,系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貞任綿州刺史時(公元656-661年)所建,耗銀50萬兩,歷經三載建成,樓高10丈,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堪稱唐代四大名樓(越王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之首,后毀于明末清初戰火。


    恢復重建后的越王樓,氣勢與當年相比毫不遜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為全國仿古建筑之最,天下詩文收錄最豐富,共收錄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陸游等歷代大詩人題詠越王樓詩篇多達154篇,可謂一座越王樓,半部中國文學史;詩文作者檔次最高,除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外,幾乎涵蓋唐代以后的著名詩壇泰斗,算得上天下詩文第一樓

 

                                潯陽樓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區九華門外的長江之濱,因九江古稱潯陽而得名。潯陽樓之名最早見之于唐代江州刺史韋應物的詩中,隨后,白居易在《題潯陽樓》詩中又描寫了它周圍的景色,而真正使潯陽樓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滸傳》。小說中的宋江題反詩、李逵劫法場等故事使潯陽樓名噪天下,曾有江南四大名樓之一之美譽。


    1989年春,九江市政府在潯陽江畔重建了潯陽樓。重建后的潯陽樓占地1600平方米,樓高31米,外三層、內四層、青甍黛瓦,飛檐翹角,四面回廊,古樸莊重,具有明顯的仿宋風格。

 

                               光岳樓


    位于山東省聊城市古城中央。高樓凌空,巍峨壯麗,氣勢非凡,為魯西一大名勝。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當時,東昌衛守御指揮僉事陳鏞在重修城垣時,為“嚴更漏,窺敵望遠”,利用剩余木料建造而成。故始稱“余木樓”,后亦稱“鼓樓”、“東昌樓”。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功員外郎李贊到聊城,見此樓高壯極目,天下所無,但及今百年,尚寞落無名,因與當時東昌府太守金天錫商定,命名“光岳樓”,“取其近魯有光于岱岳”。


    光岳樓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在形式上它承襲宋、元樓閣遺制,結構上繼承了唐、宋時代的傳統風格,同時和明初其他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處,開官式建筑先河。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樓閣,由樓基和4層主樓組成,總高33米。樓基為磚石砌成的方形高臺,占地1236平方米,邊長34.5米,向上漸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個半圓拱門和直通主樓的50多級臺階組成。主樓為全木結構,四面斗拱飛檐,因有回廊相通。全樓有112個臺階、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樓內匾、聯、題、刻琳瑯滿目,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筆神光鐘暎匾,乾隆帝詩刻,清狀元傅以漸、鄧鐘岳手跡,郭沫若、豐子愷匾額、楹聯至為珍貴。歷史名篇有明李贊《題光岳樓詩序》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這十大名樓 都值得去看看!
【圖文】中國十大名樓,你知道幾個?
中國古代十大名樓,個個不比現代差
中華十大名樓知多少
中國十大文化名樓
中國十大名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聂拉木县| 阜新市| 益阳市| 瑞金市| 屏东市| 修武县| 沽源县| 黄山市| 名山县| 固原市| 晋中市| 东台市| 鲁山县| 邛崃市| 拉萨市| 临江市| 宿州市| 都江堰市| 榆树市| 周宁县| 东阿县| 鹤山市| 大埔县| 福鼎市| 五河县| 太仓市| 三明市| 尤溪县| 邯郸市| 万荣县| 峨边| 静宁县| 贡嘎县| 峨眉山市| 北流市| 高唐县| 呼玛县| 巨鹿县| 白河县|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