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60篇及答案(21-40)
21.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廬②,始于釣臺建嚴(yán)先生祠堂,自為記③,其歌詞④曰:“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讀之三,嘆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將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語,于義甚大,于詞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擬換作‘風(fēng)’字如何?”公凝⑧坐頷首,殆欲下拜。
(選自宋?洪邁《容齋隨筆》)
[注釋]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謚“文正”,故世稱范文正公。②桐廬:古地名,今浙江桐廬市。③記:傳記。④歌詞:指記文后的贊詞。⑤瞿然:驚訝的樣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識]
嚴(yán)子陵。上文說的“嚴(yán)先生”,即東漢時的嚴(yán)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嚴(yán)子陵與劉秀早年是同學(xué)。劉秀擊敗王莽軍隊稱帝后,邀請他到京城洛陽任諫議大夫(皇帝的顧問),可去后不久,發(fā)覺朝中多猜忌,于是隱居浙江桐廬附近的富春江邊,常釣魚賞景。今建有嚴(yán)子陵釣魚臺,并有嚴(yán)子陵傳碑文。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頷首
2.翻譯: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將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讀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風(fēng)"字換“德"字,它好在哪里?請說出一二點。
22.龔遂為渤海太守
漢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饑,盜賊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上選能治者,丞相、御史舉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時遂年七十余,召見,形貌短小,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nèi)輕焉。謂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對曰:“海瀕②遐遠,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今欲使臣勝之耶?將安之也?"上聞遂對,甚說,答曰:“選用賢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至,發(fā)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單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盜賊亦皆罷。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遂見齊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
約,勸務(wù)農(nóng)桑。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選自《漢書?龔遂傳》)
[注釋]①二千石:年俸祿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瀕:海邊。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瀕海的渤海郡。⑤鉤:鐮刀。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靜下來。⑦齊:渤海郡古為齊地。
[文言知識]
“饑"、“勸"及其他。“饑"本指災(zāi)荒,上文“渤海左右郡歲饑”,“歲饑”即荒年。又,《嗟來之食》:“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大饑”即大規(guī)模災(zāi)荒。但“饑"后來也指“饑餓”,上文“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其中“饑寒"即指饑餓與寒冷。再說“勸”。上文“勸務(wù)農(nóng)桑”中的“勸",解為“鼓勵"、“勉勵",句意為勉勵(百姓)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勸學(xué)”即勉勵(他人)學(xué)習(xí)。但后代也有將“勸”作為“勸阻”用的。文言中的這種詞義現(xiàn)象要特別注意,一不小心就會搞錯。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為“遺憾"。《前出師表》:“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漢桓帝、漢靈帝是“先帝”(劉備)的祖上,縱然他們昏庸,劉備也不可能“怨恨”他們,因此“痛恨”要解釋為“痛心與遺憾”。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并 ②禽 ③舉 ④副 ⑤恤 ⑥說 ⑦遣還 ⑧罷 ⑨得 ⑩躬 ⑩犢 ⑩課
2.翻譯:①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
②臣勝之耶?將安之也?
③移書敕屬縣 ④遂乃開倉廩假貧民
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23 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窮亦甚矣!樹藝②畜牧之所得,將以厚其家,而吏實奪之。既奪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幾償前之失者,望今歲之有秋③也,而神復(fù)罰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風(fēng),旬月唯作,盡撲而捋⑥之。今雖已無可奈何,然遺粒委穗不當(dāng)風(fēng)水沖者,猶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訴于帝而遏之?吏貪肆而昏冥⑧,視民之窮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神聰明而仁憫,何乃效吏之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雖蠢愚,不能媚順于神,然春秋報謝⑩以答神貺⑾者,茍歲之半,未嘗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則神亦有不利焉。夫胡為而察之?民之命懸于神,非若吏之暫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屬也。隱而不言,民則有罪;知而不恤,其可與否,神尚決⑿之!
(選自明?方孝孺《遜志齋集》)
[注釋]①這是一篇祈求神靈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時村鎮(zhèn)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樹藝:種植。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廣平而低濕的土地。⑥旬月:一月。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順某物,此指暴風(fēng)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⑩春秋報謝: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⑧貺(k uàn g):賜。⑥尚:希望。
[文言知識]
分?jǐn)?shù)表示法。文言中的分?jǐn)?shù)表示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上文“猶有百十之可冀",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幾十。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又,“死者十九”,意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又,“年賦十三”,意為每年交納賦稅十分之三。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于 ②庶幾 ③垂 ④淫 ⑤冀 ⑥茍 ⑧恤
2.翻譯:①將以厚其家 ②神曷不亟訴于帝而遏之?
③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④神聰明而仁憫,何乃效吏之為而不思拯且活之?
⑤非若吏之暫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屬也
24.贊劉諧
有一道學(xué)①,高屐②大履,長袖闊帶,“綱常"③之冠,“人倫"④之衣,拾紙墨⑤之一二,竊唇吻之三四,自謂真仲尼之徒焉。時遇劉諧。劉諧者,聰明士,見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劉諧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盡日燃紙燭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聞而善,曰:“斯言也,簡而當(dāng),約而有余,可以破疑網(wǎng)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蓋雖出于一時調(diào)笑之語,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選自明?李贄《李溫陵集》)
[注釋]①道學(xué):指崇奉儒家學(xué)說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齒的鞋,此指鞋底。③綱常:指三綱五常,即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及仁、義禮、智、信。它是封建社會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④人倫:為人的倫理道德。⑤紙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傳說中的古帝。⑦紙燭:燈籠。⑧李生:作者李贄自稱。
[文言知識]
詞類的活用。詞類的活用,古今漢語中均有,只不過古漢語中稍多罷了。現(xiàn)代漢語中“鐵了心"的“鐵”,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詞作動詞用,“兄之”意為做他的兄長。又,上文“李生聞而善”中的“善”,本為形容詞,但在句子中要作動詞用,解釋為“認(rèn)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網(wǎng)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為形容詞,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為“照亮”天空。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的詞性在句子中臨時活用為其他詞性。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哂 ②斯 ③易
2.翻譯:①竊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釋下列詞組與句子中的“徒":①自謂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勞無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當(dāng)車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盡日燃紙燭而行也?”是一個反問句,請用陳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答案
21.李泰伯改字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樣子 ③停 ④改換 ⑤大 ⑥問 ⑦點頭。 2.①寫成后,把它給李伯看;②必定將會在世上留下名聲;③幾乎要跪下拜謝。 3.多次。 4.①1“風(fēng)”是平聲字,不感局促;②“風(fēng)”就是流行、傳播及“風(fēng)范”之意。
22.龔遂為渤海太守
1.①同時 ②同“擒”③推薦④符合⑤周濟、體諒⑥同“悅”⑦打發(fā)(他們)回去⑧撤去⑨能⑩親自11小牛12督促 2.①你想用什么辦法平息那里的盜賊,而滿足我的心意?②如今想要我戰(zhàn)勝他們呢,還是安撫他們?③發(fā)信告誡下屬各縣;④龔遂便打開糧倉將糧食借給貧窮的百姓。 3.指工商業(yè)。
23.里社祈晴文
1.①被②希望③將④過分⑤希望⑥如果⑦無⑧體諒 2.①將用它來使家庭富裕;②神為什么不馬上向天帝報告而阻止它?③百姓認(rèn)為他們(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們。④神耳聰目明而且仁慈,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們活下去?⑤不像官吏暫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連續(xù)做下去。
24.贊劉諧
1.①譏笑②這③改變 2.①偷來三四句孔子的語錄;②那人生氣地改變了臉色并站起來;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說得這么深刻啊! 3.①門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25.邴原戒酒
邴原①舊能飲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間,酒不向口,單步負(fù)笈,苦身持力③,至陳留④則師韓子助,穎川則宗陳仲弓,汝南則交范孟博,涿郡則親盧子干。臨別,師友以原不飲酒,會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飲酒,但以荒思廢業(yè),故斷之耳。今當(dāng)遠別,因見貺餞,可一飲宴。”于是共坐飲酒,終日不醉。
(選自《三國志?魏書?邴原傳》注引)
[注釋]①邴(bǐng)原:三國時魏國人。②自行:此指出門游學(xué)。③苦身持力:憑體力支撐著疲乏的身體。④陳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內(nèi)。⑤貺(kuàng):賜與。
[文言知識]
互文見義。它是一種文字表達方法。《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其中“受任”與“奉命”、“際”與“閭”都是同義的詞或詞組,作者交叉運用,使句子有變化,這就叫“互文見義”。上文“至陳留則師……,穎川則宗……,汝南則交……,涿郡則親……”,其中“師”與“宗”同義,“交”與“親”同義,它們也屬互文見義。又,《過秦
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其中“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為互文見義,同時,“天下”、“宇內(nèi)”、“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見義現(xiàn)象。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會 ②耳
2.翻譯:①單步負(fù)笈 ②但以荒思廢業(yè)
3.“因見貺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①因為看見賜與酒席;
②乘著給我餞行的機會;
③因為你們賜我錢;
④乘著這次最后的見面跟大家吃一頓。
4.理解:文章為什么在最后要強調(diào)“終日不醉”?
26.皇甫謐年二十始勤學(xué)
年二十,不好學(xué),游蕩無度,或以為癡。嘗得瓜果,輒進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經(jīng)》云:‘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無以慰我。”因嘆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④鄰,教有所闕⑤,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xué),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qū)χ魈椤Vk乃感激,就鄉(xiāng)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
居貧,躬身稼穡,帶經(jīng)⑥而農(nóng),遂博綜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靜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wù),自號玄晏先生。著《禮樂》、《圣真》之論。
(選自《晉書?皇甫謐傳》)
[注釋]①叔母任氏:指撫養(yǎng)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意為即使每天給父母吃牛、羊、豬(三牲)肉,仍稱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選擇。⑤闕:同“缺”。⑥經(jīng):此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⑦博綜典籍:博覽儒家經(jīng)典著作。
[文言知識]
“感激”及其他。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感激”指感謝,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動而奮發(fā)”。上文“謐乃感激”,猶言因感動而奮發(fā)。又,《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形同而古今義異的詞還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見識淺陋;“交通”,古指互相往來;“妻子”,古指妻與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業(yè)的人。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度 ②或 ③輒 ④進 ⑤余 ⑥篤 ⑦涕 ⑧居 ⑨務(wù)
2.翻譯:①目不存教 ②無以慰我
③何爾魯鈍之甚也 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穡
3.“就鄉(xiāng)人席坦受書”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① 就在同鄉(xiāng)人席坦那里讀書;
② ②到同鄉(xiāng)人席坦那里借書讀;
③ ③到同鄉(xiāng)人席坦那里去讀書。
4.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說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豬”)的故事說明什么?
27.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學(xué)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識④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xué)⑤。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⑥。”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wù)呓越忸U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zhì)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⑦。”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選自晉?葛洪《西京雜記》)
[注釋]①匡衡:漢朝人。②不逮:指燭光透不過來。③大姓:大戶。④文不識:姓文,名不識。⑤大學(xué):很有學(xué)問的人。⑥解人頤(yí):讓人歡笑。⑦更理前論:再把前面說的梳理一番。
[文言知識]
說“窮”。“窮”是個多義詞。一、指“困窘”。如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意為處境艱難時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盡”、“極”。上文“窮矣”,意為沒什么可說了。成語有“無窮無盡”,其中“窮”與“盡”為同義。三、指“貧困”。四、指“尋求到盡頭”。《桃花源記》:“欲窮其林。”其中的“窮”即為尋求到盡頭。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邑 ②怪 ③資
2.翻譯:①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②時人畏服之如是
③衡從之與語質(zhì)疑
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來形容“邑人”什么的?
28.青文勝為民請命
青文勝,字質(zhì)夫,夔州①人。仕為龍陽典史④。龍陽瀕洞庭④,歲罹水患,逋賦⑤數(shù)十萬,敲撲死者相踵。文勝慨然詣闕⑥上疏⑦,為民請命。再上,皆不報⑧。嘆曰:“何面目歸見父老!”復(fù)具疏,擊登聞鼓以進,遂自經(jīng)于鼓下。帝聞大驚,憫其為民殺身,詔寬⑨龍陽租二萬四千余石⑩,定為額。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貧不能歸,養(yǎng)以公田百畝。萬歷⑾十四年詔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選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釋]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內(nèi)。②龍陽:古縣名,在今湖南境內(nèi)。③典史:縣令的屬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賦:拖欠賦稅。⑥闕(què):宮殿外的望樓。此指宮門外。⑦疏:給皇帝的奏章。⑧不報:不答復(fù)。⑨詔寬:皇帝下令寬貸。⑩石: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⑾萬歷:明神宗年號。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識]
“登聞鼓”及其他。登聞鼓是古代統(tǒng)治者為了表示聽取臣民諫議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懸鼓,讓臣民擊鼓以使里面的人聽到。從縣、府、州直至皇宮外,都設(shè)有“登聞鼓”。所謂“擊鼓鳴怨”就是敲擊登聞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幾個青天大老爺呢?登聞鼓只是形式罷了,從上文看,青文勝擊鼓后還不是因毫無作用轉(zhuǎn)而自殺的嗎?有句諺語叫“堂堂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古代百姓申怨還有一種方法,即攔住官員出行的馬車,訴說
冤情,但效果也極小。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仕 ②瀕 ③具 ④憫 ⑤邑 ⑥祀
2.選擇:①“文勝慨然詣闕上疏”中的“詣”,解釋為: (A)上告;(B)到;(C)登上;(D)責(zé)罵。
②“妻子貧不能歸”中的“歸”,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鄉(xiāng);(c)沒有住房;(D)不能耕種。
3.翻譯:①歲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經(jīng)于鼓下
④養(yǎng)以公田百畝
4.理解:這則故事除贊揚青文勝為民請命外,還說明
答案
25.邴原戒酒
1.①聚集②了 2.①背著書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廢學(xué)業(yè)。 3.② 4.說明邴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歡飲酒的人,不喝是強制自己。
26.皇甫謐年二十始勤學(xué)
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給⑤超過⑥專心⑦淚⑧生活⑨工作、職業(yè) 2.①心目中沒有接受教育(的念頭);②沒什么可以用來安慰我的;③你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⑤親自種田。 3.③ 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環(huán)境;②對孩子不能不講信用。
27.匡衡鑿壁借光
1.①當(dāng)?shù)丌诟械狡婀症劢琛⒅?2.①匡衡便給他做雇工而不求報酬;②當(dāng)時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③匡衡便去跟他論理并追問。 3.臨走時的狼狽相。
28.青文勝為民請命
1.①做官②靠近③準(zhǔn)備④同情⑤縣⑥祭 2.①(A)②(B) 3.①每年遭遇水災(zāi);②死者接連不斷;③便在登聞鼓下上吊自殺;④用公田一百畝來養(yǎng)家糊口。 4.統(tǒng)治階級橫征暴斂,不顧百姓死活。
29.金農(nóng)與蒼頭
壽門①“所得蒼頭②,皆多藝。其一善攻硯,所規(guī)模甚高雅。壽門每得佳硯石,輒令治之。顧非飲之?dāng)?shù)斗,不肯下手。即強而可之,亦必不工。壽門不善飲,以蒼頭故,時酤酒。硯成,壽門銘其背,古氣盎然,蒼頭浮白③
(選自清?全祖望《鮚琦亭集外編》
[注釋]①壽門:清著名書畫家金農(nóng)的字。②蒼頭:仆人。③浮白:大杯喝酒。
[文言知識]說“攻”。“攻”是個多義詞。一指“進攻”。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硯”,意為其中一個蒼頭善于治硯。“治”在這句話中要靈活解釋為“雕刻”。三指“研究”。《師說》:“術(shù)業(yè)有專攻。”意為學(xué)問有專門的研究。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輒 ②治 ③顧 ④以 ⑤銘
2 翻譯:所規(guī)模甚高雅
30.康德涵救李夢陽
康海①與太監(jiān)劉瑾同鄉(xiāng),瑾以其文名,欲親之,海不與通。瑾拘夢陽②獄,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無可脫夢陽者。”夢陽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強夢陽致二語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為能救我。”海得書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許我!”即上馬馳瑾門。明日輒赦出之。(選自清?查繼佐《罪惟錄?列傳》)
[注釋]①康海:字德涵。②夢陽:李夢陽,明代著名文學(xué)家。
[文化常識] 太監(jiān)。太監(jiān)早在殷商時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勢后在宮中侍奉帝王及嬪妃的男子。至唐朝,統(tǒng)稱為宦官。太監(jiān)因為親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寵愛,因此掌握大權(quán)。歷史上出了名的太監(jiān)有趙高、高力士、魏忠賢、李蓮英等。劉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的權(quán)傾一時的太監(jiān)。他掌握東廠、西廠特務(wù)機關(guān),鎮(zhèn)壓異己,斥逐大臣,搶奪民間土地,是個無惡不作的家伙。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親 ②脫 ③致 2.翻譯:①海不與通 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許我!
31.陳章侯蔑視顯貴者
陳章侯性誕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錢隨手盡。尤喜為貧不得志人作畫,周其乏。凡貧士藉其生,數(shù)十百家。若豪貴有勢力者索之,雖千金不為搦②筆也。一齷齪顯者,誘之入舟,方將鑒定宋元人筆墨。舟既發(fā),乃出絹強之畫。章侯科頭③裸體,謾罵不絕。顯者不聽。遂欲自沉于水。顯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終一筆不施。
(選自清?周亮工《讀畫錄》)
[注釋]①誕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頭: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動(袖子)的樣子。
[文言知識] 說“致”a“致”是個多義詞。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錢隨手盡”,意為別人送給他的金錢隨手便花光了。“面致”即當(dāng)面送上。二、指“表達”。“致意”、“致謝”中的“致”即是。今人寫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禮”,意為以此表達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鳥至”,意為招來數(shù)百只鳥。四、指“盡”。成語“專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藉 ②索 ③雖 ④既 ⑤施
2.翻譯: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齷齪顯者
3.上文“筆墨”是指
32.李西涯與程篁墩
閣老①李西涯、學(xué)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間各以神童舉于京。方朝見,適直隸④貢蟹至焉。帝即出一對試之云:“螃蟹渾身甲胄。”程對曰:“鳳凰遍體文章。”李對曰:“蜘蛛滿腹經(jīng)綸。”后西涯入相而經(jīng)濟天下,程則終于學(xué)士,以文章名世。然偶爾一對,而終身事業(yè)見之也。
(選自明?郎瑛《七修類稿》)
[注釋]①閣老:指文淵閣大學(xué)士。②學(xué)士:指翰林學(xué)士。③成化:明憲宗年號。④直隸:京城地區(qū)。
[文言知識]說“舉”。一、指“推薦”。上文“舉于京”,意為推薦到京城。二、指“舉起”。《赤壁之戰(zhàn)》:“中江舉帆。”三、指“攻占”。《阿房宮賦》:“戍卒叫,函谷舉。”四、指“全”。《六國論》:“舉以予人,如棄草芥。”成語有“舉國上下”。它還作“發(fā)動”、“聚合”、“行動”等解釋。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方 ②適 ③對 ④胄 ⑤名
2.翻譯:西涯入相而經(jīng)濟天下
3.“文章”在原對子中的意思是
4.“經(jīng)綸”在原對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后來的官職有什么關(guān)系?
33.楊萬里憂國
楊萬里①為人剛而偏②。孝宗③始愛其才,以問周必大,必大無善語,由此不見用。韓侂胄④用事,欲網(wǎng)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嘗筑南園。屬萬里為之記,許以掖垣⑤。萬里曰:“官可棄,記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臥家十五年,皆其柄國之日也。侂胄專僭⑥日益甚,萬里憂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憂國也,凡邸⑦吏之報時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萬里慟哭失聲,亟呼紙書日:“韓侂胄奸臣,專權(quán)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⑨,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落筆而逝。
(選自《宋史?楊萬里傳》[注釋]①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力主抗金。②偏:固執(zhí)。③孝宗:指宋孝宗趙昚(s hèn)。④韓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專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輕人。⑨吾頭顱如許:意為我頭發(fā)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識]說“見”。“見”是個多義詞。一、指“看見”。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見”、“拜見”。如“秦王見韓非”、“韓非見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見用”,意為由于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見贈”,即贈送給我。五、同“現(xiàn)”。《敕勒川》:“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善 ②用事 ③屬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譯:①欲網(wǎng)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國之日也
③專權(quán)無上
34.專力則精,雜學(xué)則粗
詞學(xué)以浙中為盛,余少時嘗效焉。一日,嘉定②王鳳喈(jiē)語休寧③戴東原曰:“吾昔畏姬傳,今不畏之矣。”東原曰:“何耶?”鳳喈曰:“彼好多能,見人一長輒思并之。夫?qū)At精,雜學(xué)則粗,故不足畏也。” 東原以見告,余悚其言,多所舍棄,詞其一也。
(選自清?姚鼐《惜抱軒集》)[注釋]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稱,他字姬傳,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qū)。③休寧:古縣名,今浙江境內(nèi)。
[文言知識] 說“少”。作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還作“年輕”、“年輕時”解。上文“余少時嘗效焉”中的“少時”,即為“年輕時”。賀知章詩“少小離家老大還”,其中“少小”指年輕時。古人年齡在30歲之內(nèi)的都可指“少年”。岳飛詞“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年頭”即年輕人的頭發(fā)。古語有“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少年”也指年輕人。[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盛 ②焉 ③悚
2.翻譯:①彼好多能,見人一長輒思并之
②東原以見告
3.“多所舍棄,詞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①很多愛好都拋棄了,只有詞沒放棄;②很多愛好拋棄了,詞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愛好沒放棄,詞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愛好沒放棄,只有詞拋棄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點是什么?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35.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極孝。貧不能供甘旨,棄舉業(yè)作賈,往來蘇、揚間。志欲破萬卷,而無錢購書,惟憑借讀。常云于湖州置貸③,暫住村店,俄春漲發(fā),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樓上。方以阻行期為郁郁,忽睹樓側(cè)貯書四架,悉經(jīng)、史、子、集,喜甚,伏而誦之,焚膏繼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覽。喁喁⑥數(shù)旬,竟忘為置貸來也。迄水將退,而腳氣⑦大發(fā),住養(yǎng)匝月,架上書悉歸腹笥矣。
(選自清?張泓《滇南憶舊錄》)
[注釋]①京江:古地名,今鎮(zhèn)江市。②舉業(yè):參加科舉考試的學(xué)業(yè)。③貸:辦貨。④浸:水。⑤諰諰(xǐ xǐ):恐懼的樣子。⑥喁喁(yúyú):小聲讀書的樣子。⑦腳氣:指腳氣病。
[文言知識]“常”與“嘗”。“常”作“經(jīng)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嘗”,作“曾經(jīng)”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貸”,意為曾經(jīng)說是在湖州辦貨。又,《史記?高祖本紀(jì)》:“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意為漢高祖擔(dān)任亭長時,曾告假回鄉(xiāng)。“嘗”,通“常”,又解為“曾經(jīng)”。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孤 ②寄居 ③甘 ④旨 ⑤賈 ⑥貯 ⑦膏 ⑧迄 ⑨匝
2.翻譯:①方以阻行期為郁郁 ;②架上書悉歸腹笥矣 。
36.黃魯直敬重蘇軾
魯直①晚年縣東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薦香,肅揖甚敬。或以同時聲實相上下為問,則離席驚避曰:“庭堅望東坡,門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蘇黃”者,非魯直本意。
(選自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
[注釋]①魯直:即黃庭堅,字魯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②東坡:即蘇軾。
[文化常識]“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長江以西的地區(qū)。長江由西向東,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為東北方向,因此出現(xiàn)了“江西”、“江東”的現(xiàn)象。“江西”古指長江以北的安徽、江蘇一部分地區(qū);“江東”指長江以南的安徽、江蘇及浙江一部分地區(qū)。由此可知,古人說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縣 ②門 ③耳
2.翻譯:①每蚤作,衣冠薦香,肅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 。
3.“或以同時聲實相上下為問”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①有以把誰上誰下問黃魯直;②有人認(rèn)為黃、蘇兩人的聲望其實不相上下;③有人問兩人在當(dāng)時誰高誰低;④或者說在當(dāng)時兩人地位不相上下。
37.蘇軾私識范仲淹
慶歷①三年,軾始總角,入鄉(xiāng)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作《慶歷圣德詩》示鄉(xiāng)先生②,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xí)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祜④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選自宋?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敘》)
[注釋]①慶歷:宋仁宋年號。②鄉(xiāng)先生:鄉(xiāng)里的私塾先生。③韓、范、富、歐陽:分別指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個年號。⑤舉進士:考中進士。
[文化常識]“總角”及其他。古人在說到年齡的時候,常常不用數(shù)字直接表達,而以某種稱謂來代替。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二、總角。它指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少年。上文“軾始總角”,意為蘇軾才十來歲。三、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四、束發(fā)。指男子十五歲。五、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六、而立。指男子三十歲。七、不惑。指男子四十歲。其他還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京師 ②魯 ③私 ④歿 ⑤既 ⑥涕 ⑦蓋 ⑧有
2.翻譯:①童子何用知之? ;
②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 ;
③時雖未盡了 。
3.“吾得其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為人;②我見到范公的為人;③我聽說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為人。
38.金農(nóng)為鹽商解窘
錢塘①金壽門先生農(nóng)客②揚州。諸鹽商慕其名,競相延致。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席間,以古人詩句“飛紅”為觴政。次第至某商,苦思未得,眾客將議罰。商曰:“得之矣,‘柳絮飛來片片紅’。”一座嘩然,笑其杜撰。先生獨曰:“此元人詠平山堂詩也,引用綦切。”眾請其全篇,先生誦之曰:“廿四橋④邊廿四風(fēng),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以先生博洽,始各嘆服。其實乃先生口占此詩,為某商解圍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饋之。
(選自清?陸長春《香飲樓賓談》)
[注釋]①錢塘:今杭州市。②金壽門先生農(nóng):即金農(nóng),字壽門,善詩、畫、古文等,為“揚州八怪”之一,是當(dāng)時著名的文人。③平山堂:揚州瘦西湖邊的一座建筑。④廿四橋:指揚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橋,另說是指一座橋。⑤桃花渡:揚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
[文化常識]“觴(shāng)政”及其他。觴政即“酒令”,它是舊時飲酒時助興取樂的一種游戲。推一人為令官,其余的人聽令輪流說詩詞,或做其他游戲,違令或負(fù)者罰飲酒。上文金農(nóng)與鹽商在席間就是以說詩詞為酒令的。另一種酒間游戲是“投壺”,即以盛酒的壺口為目標(biāo),用箭投入,最后以投中多少決勝負(fù),負(fù)者罰酒。民間以“轄拳”行酒令,以猜中對方出手(以手指表示數(shù)目)的數(shù)目為勝,負(fù)者罰酒。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客 ②次第 ③杜撰
④綦切 ⑤風(fēng)
2.翻譯:①競相延致 ;②眾以先生博洽 ;③越日以干金饋之
3.理解:①“江東”指什么地方?
②為什么柳絮會“片片紅”?
39.張明善譏張士德
張士城①據(jù)蘇府②,其弟士德,攘奪民地,以廣園囿。侈肆宴樂,席間無張明善則弗樂。一日,雪大作,士德設(shè)盛宴,張女樂,邀明善詠雪。明善倚筆題云:“漫天墜,撲地飛,白占許多田地。凍殺萬民都是你,難道是國家祥瑞。”書畢,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誰何。
(選自明?蔣一葵《堯山堂外記》)
[注釋] ①張士誠:元末豪強,曾一度在江蘇蘇州稱王,后為朱元璋所敗。②蘇府:蘇州。
[文言知識]說“作”。“作”是個多義詞。一、指“工作”。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指“興起”、“出現(xiàn)”。上文“雪大作”,意為出現(xiàn)大雪。又,《石鐘山記》:“如樂作焉。”三、指“激發(fā)”、“振作”。《曹劌論戰(zhàn)》:“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另外還作“起立”、“制造”、“寫作”等解釋。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瑞 ②畢 2.翻譯:①攘奪民地,以廣園囿 ②侈肆宴樂 ③張女樂
④卒亦莫敢誰何 3.理解:“白占許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請從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40.蔡邕聽琴
吳人有燒桐以爨者①,邕②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③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擾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陳留④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彈琴于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鄉(xiāng)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⑥。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dāng)之⑦矣。”(《后漢書?蔡邕傳》)
[注釋]①吳人有燒桐爨(cuàn)者:吳地有人用桐木蒸飯。②邕(yōng):即蔡邕,東漢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且精通經(jīng)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③裁:制作。④陳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內(nèi)。⑤將命者:侍從。⑥憮然:惘然的樣子。⑦足以當(dāng)之:足以稱為殺心了。
[文言知識]說“向”。“向”是個多義詞。一、指“面對”、“朝向”。上文“方向鳴蟬”中的“向”即指“朝向”。二、指“接近”、“臨近”。李商隱詩:“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向晚”即臨近晚上。又,杜甫詩:“秋天漠漠向昏黑。”“向昏黑”即臨近昏暗。三、作為時間副詞,表過去,但其含義要隨文而定。上文“蔡君向來”及“我向鼓弦”中兩個“向”,均應(yīng)理解為“剛才”;《桃花源記》中“尋向所志”中的“向”,應(yīng)理解為“早先”;《捕蛇者說》中“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中的“向”,應(yīng)理解為“從前”。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名 ②屏 ③潛 ④卻 ⑤聳然 ⑥莞然
2.翻譯:①比往而酒已酣焉 ②邕素為鄉(xiāng)邦所宗 ③邕具以告 ④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
3.理解:從“蔡邕聽琴”的角度看,這則故事要說明